疑似自闭症孩子,会接受干预吗?有可能摘掉帽子吗?看个案例
衡宝3岁半时,无语言、无眼神交流、无应答、无指向,种种表现似乎都指向自闭症。周围邻居的议论纷纷,让衡宝妈自己也差点信了。在看过深圳、北京的权威专家后,衡宝被贴上了“疑似谱系”的标签。这个标签让全家都陷入了恐慌和焦虑。
然而,经过几个月的干预,衡宝的表现有了显著改善,早期的一些自闭症核心症状都消失了。衡宝妈感慨地说:“干预快半年了,感触很深,有时候看到衡宝的进步,甚至一度觉得是老天跟我开了个玩笑。”
那么,面对疑似自闭症,衡宝妈是如何做到如此理智的呢?她的心得又是什么呢?
初次面对“疑似”标签育儿没有说明书,面对自闭症,衡宝妈和很多新手宝妈一样,都是认知空白。她的第一了解渠道就是搜索相关信息,然而这却让她更加担忧和焦虑。自闭症的最明显症状是语言功能不全、社交性差,而衡宝恰恰就表现出了这些症状。
但是,衡宝妈并没有盲目地相信这些信息,而是开始系统地学习自闭症的相关知识,购买相关书籍,查看各种案例。她发现,虽然衡宝有一些自闭症的表现,但也有一些不符合自闭症的症状。比如,衡宝虽然无语言,但她能够理解人的情绪,知晓人的喜怒;她虽然听不了太多指令,但能够按照引导进行修正;她有明显的社交欲望,眼神对视也是专注的。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走在正确的干预路上衡宝妈明白,医生的诊断只是根据当下的表现来考量决断,而孩子的世界并非如成年人般克制,所以可能存在误差。她决定亲自参与衡宝的干预过程,恶补相关知识,避免走弯路。
她尝试了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也踩过不少坑,比如盲目相信一些所谓的“神奇方法”,结果却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
衡宝妈深知,家庭干预对于衡宝的进步至关重要。她亲自参与衡宝的日常训练,做得越细,体会越深。她发现衡宝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进步,比如开始有简单的语言交流,能够回应一些指令,社交能力也有所提升。
衡宝妈的这些努力并没有白费,衡宝在干预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最后一次评估结果显示,衡宝早期的一些自闭症核心症状都没有了,指标为0。
如何保持理智,分享心得我从衡宝妈妈的经历中深受启发,总结了以下六点经验,希望能够引起家长们的共鸣:
1、别轻信悲观论调:家长们最容易同命相怜,但别人的负面情绪很容易误导你。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别人家走的路不一定适合你和你的孩子。
2、诊断与干预是两码事:医生负责医学诊断,而专业老师负责社会化干预。两者并不矛盾,只是职能不同。不要因为医生的诊断而失去希望,因为干预可以带来改变。
3、恶补相关知识:在干预之前,一定要恶补相关知识,这会让你少走弯路,避开很多坑。同时,亲力亲为参与孩子的日常训练,你的体会会更深。
4、用正常眼光看待孩子:不管是不是自闭症,孩子之间肯定存在能力差距。不要盲目比较,给孩子需要的、他能接受的就可以了。
5、慢一点没关系:自闭症孩子进步慢是必然的。不要因为一件小事就全盘否定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长板。持续积累之后,孩子可能会加快进步的节奏。
6、不迷信神奇方法:自闭症不是一站式解决的难题。踏踏实实地做家庭干预,比什么都强。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神奇方法”,以免浪费时间和金钱。
最后我要说的是,千万不要把衡宝的案例,当做普遍现象。实际上大部分疑似自闭症最终确诊。
我们用理智的目光去对待疑似标签,努力的干预,让他们学会一些对大多数普通孩子来说不难学会的技能,每天进步一点点,都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