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福中”距离“知福”有多远?

福老大 2023-10-16 11:59:27

这是一张在苏州旺山景区乾元寺拍的照片,寺院这个创意的名字叫做“身在福中”。据说,这个创意最近很火,快让乾元寺成苏州的网红打卡点了。

一说“身在福中”,大家会自然想到完整的成语“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如果问这条成语的出处,估计很多人回答是不上来的。

1948年,身在美国的作家老舍历时4年完成了一部达百万言的长篇巨制《四世同堂》。这篇小说以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为时代背景,记叙了乱世中一个四世同堂家庭的生活,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揭示了畸形世态之下的人性与社会。“身在福中不知福”便出处于该小说的第九十三部分。

当然了,这个像俗话一样的成语未必是老舍先生所发明,但却随着小说的地气、透彻与真情变得广为人知。另一方面,从小说中的语言到被载入词典之间,其实是蕴含了生活的真知、真理。

什么是福?人们通常会把福、禄、寿、喜、财所谓“五福”脱口而出。实际上,福本身就是一个随时代、环境而变化的期望而已。就拿“五福”来说,其原出自《书经.洪范》,具体一为长寿;二为富贵;三为康宁;四是好德;五乃善终,人生在世如果这五样都占了,这就是所谓“五福临门”的愿景。而在老舍先生的小说里,或者说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乱世中,一家人能平安活着就是最大的福了。

苏东坡在他《题西林壁》诗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福也是如此,有对比才有伤害,有境界才能认知。我之苦才能见你之福,而你在福中又有所期,那一刻“你”又成为了“我”——怎么可能会知自己在福中呢?

辩证地说,生活的任何状态都可能是福,好比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亏是福”、“平安是福”等等。从“身在福中”到“知福”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认识、面对本真的自我。所以,真正的知福唯有“心在福中”或“心在苦中”,前为知足常乐,后为懂得感恩。而这两者属于同一个境界,叫做自知——古人说,自知是为明,能明是为慧。

开篇那个“身在福中”的玩法是在千年古刹乾元寺里面的,乾元寺也一直保持着祈福文化的特色。对于“知福”这个话题,僧人们是有深刻认识的。比如历史上就曾经有一个武功很高的僧人就叫“慧明”,他为大家贡献了另一个成语叫“冷暖自知”,这个故事被写在了《六祖坛经》里面:

据说当初这个慧明和禅宗六祖慧能师出同门,同样是身处乱世,他们的师父五祖弘忍将衣钵经书传予了拜师时间更短的慧能,并让他出逃避祸。这引起了慧明和其他一些师兄的不满,于是一伙人就去追逃难的慧能。

追到慧能后,已得传成为六祖的慧能干脆把东西往地上一放,说:“这些东西叫作信物,获得师父的信任又不是凭谁力气大、武功高。反正我也打不过你,你要是抢就拿去好了!”这让作为师兄的慧明有点下不来台,辩解说“我不是要凭功夫好和你争,我是来和你比佛理的”。

于是慧能就问他“既然是这样,你扪心自问一下,在咱们现在这个场景下,如果抛开是非善恶这些杂念(不思善,不思恶),你内心究竟想了些什么?大家都是学佛的,祖师爷在盯着咱俩呢,你就说吧!”佛门讲四大皆空,冷静下来的慧明自感甚是惭愧,于是说了那句著名的话:“学佛多年,却未面对过自己本心,今天你让我悟到了,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能够从自我本心出发,认识生活的真谛,做到内心平和、珍惜亲情友情,懂得知足、感恩,就已经到达享福的状态了。如果以这样的状态去登七子山,到乾元寺祈福,“身在福中”才会真的更有体验感啊!

0 阅读:2

福老大

简介:看世界,品生活,悟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