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壁有瑕,包青天被人诟病的黑历史是真是假?

历史快递客 2024-05-28 11:53:23

说起包青天,神州大地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他是中国古代粉丝最多的一位官员,以铁血无私、刚直不阿而著称。在民间的传说当中,他已经超越了“人”的范畴,变成人们心目中的精神图腾。

在传说中,他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和武曲星狄青一文一武共同辅助紫微大帝宋仁宗,扶保大宋江山。他断案如神,甚至能断阴间的案子,日审阳、夜审阴,乌盆案就是明证;他铁面无私,皇亲国戚照铡不误,龙、虎、狗三口铡刀威震天下。

在正史中,包拯确实才华横溢。他在当县令的时候,巧断的“牛舌案”、“盐商钱包案”无不充满着智慧。古代老百姓对当官的理解就是能断案,包拯能断案、讲公平,确实给了老百姓很好的印象,当时的人们推崇他不是没有原因的。

包拯的仕途非常丰富,先后出任监察御史、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知州、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晚年更是升任枢密副使,成为宰相级官员,死后追赠礼部尚书。

包拯的一生是个标准的忠臣、贤臣,无论是在地方上抚慰民众,还是在朝廷中辅助皇帝,都能秉持一颗忠心、公心,而且作风务实,能脚踏实地的做事,可以说是上对得起皇帝、下对得起百姓。由于他死后谥“孝肃”,所以后人尊称他为“包龙图”、“包孝肃公”。

但是,包拯毕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不可能没有一点点缺点、没犯过一点点错误。由于包拯是当时的合淝县人,直到今天合肥还有一句俗话:“包老爷还维护合肥城哩!”意思是人总有点私心、总会有点顾旧的心理。

根据正史中记载,包拯起码有两次的举止被认为是不合适的。

当时的皇帝宋仁宗非常宠爱张贵妃,于是就任命他的父亲张方平为三司度支使,这个职务是负责管理全国赋税的征收和使用的,所以职务含“钱”量非常之高,张方平本来就不学为术,倚仗着女儿得宠,上任后更是大捞特捞。

包拯发现这一情况之后,立刻上书弹劾张方平,仁宗非常信任包拯,于是免去了张方平的三司度支使,改任宋祁。没想到宋祁也不能胜任,于是包拯再次弹劾宋祁,仁宗只得又将宋祁免职。为了避免包黑子再弹劾人,仁宗干脆任命他为三司度支使,包拯也当仁不让的上任履职。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认为包拯就是图谋三司度支使的位置,所以一再的弹劾别人,大文学家欧阳修更是上书说他“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无过?而整冠纳履,当避可疑者也。”即使是同情包拯的人,也认为他应该避嫌,拒绝这次升迁。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包拯也认为自己担任三司使不太妥当,于是上书请辞,关键时刻宋仁宗力挺包拯,不予批准,直到两年后,才将包拯升迁为枢密副使,成为宰相级官员。

另外一件为人议论的事是关于狄青的。狄青在文弱的北宋确实是一个奇葩,他出身于普通的御林军士兵,主动申请前往西北战场,并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西挫李元昊、南平侬智高,硬是凭借一己之力,生生拉高了宋仁宗时代的武力值,宋仁宗也因此封他为枢密使,掌管天下兵权。

但是,宋代的国策是以文驭武,武将担任三军总司令立刻被文臣们集体攻击,文彦博、欧阳修等知名大佬纷纷上书要求免去狄青的职务,宋仁宗不同意,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竟然怼道:“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拿宋太祖造周世宗反的事情来比喻,搞得宋仁宗哑口无言。在这场“倒狄”的风波中,与狄青“武曲星”对应的、号称“文曲星”的包拯,不仅没有出面力挺自己的“仙界同事”,反而是也加入到了“倒狄”的队伍中,上书皇帝要求免去狄青的枢密使之职。

在强大的压力下,宋仁宗被迫屈从,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之职,改任为地方上的指挥使,满腔忠勇的狄青气愤不过,最终抑郁而亡,导致宋朝的武力值直线滑落,被小小的西夏接连暴打。

不过,从今天的角度来分析,包拯的初心可能也是出于公心,当三司度支使是他没有想得太多,觉得自己有这份才干,可以为君分忧,当好财政管家,类似于“举嫌不避亲”的行为;而弹劾狄青也并非是他和狄青有私怨,而是由于宋朝得国不正,所以极度防范武将,他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

0 阅读:10

历史快递客

简介:专注军事、历史类写作,历史需要思辨,分享是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