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房市的二级管对立?杭州的二手房价是否存在泡沫?

旺才小子 2024-05-23 03:40:33

房产之所以被热议,源于其资产庞大。

而不管如何“有为”,或如何“无为”,总会有一部分人满意,有一部分人不满意。

背后自然是不同的利益诉求,也代表着不同的财富象征。

就像食堂的饭菜,众口难调是“大厨”的烦恼。

理解的理解,不理解的转为“愤青”。

房产是实现阶层跨越的神器,也是导致阶层滑坡的利器。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率先体现在了房产上(豪宅);而共同富裕,也可以体现在房产上(大庇天下寒士)。

房产承担着如此重任,要满足“阶层跃升”与“居者有其屋”的双重需求,自然就催生了不同定位的房价。

“大厨”为了满足两种不同需求,咸淡口味总在不停左右摇摆,以期尽量阶段性地满足阶段性的诉求。

于是,就产生了房产的“主动周期”与“被动周期”(自然周期)的相互交集,构成了有特色的东方楼市。

作为食堂的永久性食客,自然感受到了“咸得起劲”与“淡的要命”两种不同口味。

“不咸不淡”通常都是短暂的,或稍纵即逝的。

当下,理性食客们关心的是这种“恰到好处”很难准确把握。

透露出一部分希望“矫枉不必过正”与另一部分担心“矫枉过正”两者之间的矛盾纠结。

如果这样去想,就掉入了“零和博弈”的陷阱。

房价涨了,我买不起;

房价跌了,资产缩水。

“你所希望的,正是我所不愿的”。

诚如,满仓的盼望股市上涨,好大赚特赚;空仓的盼望股市下跌,好抄底上车。

这是导致社会两种不同需求,彼此对立的原因。

股市的解决之道是制造一个“正和博弈”的市场,让参与者人人受益。

或者说,在不同阶段上车,都能“受益匪浅”。

这种市场,叫“长牛”(不是“快牛”)。

已上车的,享受长坡厚雪;没上车的,再上仍不晚。

因为“长牛”一旦深入人心,会自我强化这种预期(舍不得下车),继而产生“正向螺旋”慢慢向上。

房产由于拥有居住属性,且上车门槛较高,解决之道更为复杂。

一方面可参考股市如何制造“正和博弈”,另一方面需要让“寒士”买得起(增加收入),或至少付得起首付。

只有买得起,才能上车,才能享受“长牛”之果。

目前首套首付已降至15%,凭心而论,“新人”是犹豫的。

因为现在的房市仍处于“负和博弈”中,大家都想踩上一脚。

有房的趁机抛售,没房的落井下石(舆论上)。

万一房价再跌个15%,就相当于首付归零。

这一切的归因,皆起于戳破“泡沫”,制造房产周期。

系铃需要时间,解铃也需要时间。

一项资产到底有无“泡沫”,主要看其不同的参照物。

以杭州为例,2007年12月,二手房价为1.5万/平,当年GDP为27万亿。

中间经历了2015年的房产周期,从3.5万/平,跌到1.7万/平。

2023年12月,二手房价为3.1万/平,当年GDP为126万亿。

16年时间,二手房价涨了2倍多,GDP涨了4倍多。

这观感,可能与大多数人不同,毕竟是被平均了。

我们再来看最高成交价,会是几倍增长。

杭州二手房最高成交价2007年是3.8万/平,2023年是13万/平,上涨了3倍多,仍然不及GDP的涨幅。

GDP讲究的是面子,面子不代表里子,再来看杭州10年来可分配收入的变化。

2013年杭州二手房最高成交价为6.5万/平,2023年是13万/平,上涨2倍。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万,2023年是8万,上涨2倍。

还真是巧了,刚好都是2倍,房价涨幅与收入涨幅匹配得紧。

当然,相比于2021年最高成交价18万/平,确实存在“泡沫”嫌疑,至少在2023年“泡沫”已回归正常。

而在2024年2月,最高成交价跌到了只有10万/平。

当今的杭州二手房是否还有“泡沫”,大家心中应该有底了。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房价在16年来上涨3倍,10年来上涨2倍,年化收益大概是6%。

这种盈利速度算不上资产中的姣姣者(早些年的大额存单,国债利率都有6%),但比A股要好(年化4%)。

2007年黄金价格是800美元/盎司,2013年黄金价格是1200美元/盎司,今天黄金价格是2400美元/盎司。

黄金价格同样是16年来上涨3倍,10年来上涨2倍。

我们之所以,如此在乎房价涨跌,基于房子构成了大部分人心目中最主要的资产。

于是,希望买入便宜,卖出时贵的“潜意识”追求,被房价涨跌衬托得淋漓尽致。

以上纯属个人情感展现,聊博一笑。

0 阅读:63

旺才小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