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曾经认为诸葛亮利用孙吴除掉关羽,这种说引起了后世对关羽之死阴谋论的不断猜测。其实,后来章太炎先生亲自为诸葛亮“平反”了,诸葛亮害死关羽之说不攻自破。关羽和诸葛亮虽然都是刘备的部属,但两人不太会出现你死我活的冲突。诸葛亮对关羽没有作案动机。
如果说刘备一方占据主动,处在三国鼎立的优势地位,诸葛亮为了权力,除掉关羽是有可能的。但恰恰相反,曹魏最牛,早早统一了北方,虽然赤壁受挫,实力还是最强。孙吴第二,孙权依靠父兄打下来的天下,江东根基很深。而刘备刚刚取得益州之地,立足不稳。客观的说,刘备的地盘也是三家最差的。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再要和关羽内斗,这也配不上大谋士。刘备的托孤可能是脑子有问题。
不要被演义骗了,刘备不是看哭取得天下的,实力也是有的,能力也是非常突出。否则关羽、张飞这些心高气傲的人也不会认他做老大。诸葛亮这样志向远大的人也来投靠刘备,说明刘备是有本事。刘备是个明白人,如果诸葛亮想动手,肯定会被刘备觉察,这对于诸葛亮是危险的,他不会傻到做这个事。夷陵之战,刘备军队大败,诸葛亮强调如果法正在,可以劝说刘备不伐我。诸葛亮为什么不劝刘备,是他劝不了。这说明一点,刘备虽然重用诸葛亮,但并不是绝对信任。因而诸葛亮要避嫌,他不会因为关羽,而失去刘备的信任。
关羽和诸葛亮不没有记载有什么矛盾,关羽的性格虽然不一定被诸葛亮喜欢,但他并不是坏人,并且真实的说,关羽只是个武夫,成不了大事。就是诸葛亮想掌权,收拾关羽也是易如反掌。况且关羽死的时候,丝毫看不出诸葛亮有掌权的迹象。真正掌权是在夷陵之战后。刘备不行了,才选择诸葛亮来负责蜀国的军政大事。诸葛亮虽然是军师中郎将,但他更多的是偏文官,和关羽没有什么冲突。对关羽动手不符合他的根本利益。
关羽之死,源于轻敌,更源于刘备本没有实力守住荆州,反而要占据荆州。荆州重要性普通人都知道,何况曹操、孙权了,拥有了荆州,就拥有了逐鹿中原的希望。关羽守荆州,属于高配防守,如果关羽专注守,可能刘备控制的荆州部分地区会存在的长一些,但最终陷落是不可避免的,真是没有办法守。或许挺到刘备稳定了益州,抽出兵力来巩固荆州。问题是,曹操也想到,孙权也想到了,都惦记的肥肉,刘备根本就不能吃消停。
关羽之死也有人说见死不救,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况下,上庸的刘封、孟达自保都难,根本不可能去营救关羽。而益州到荆州的路简直就天路,消息根本不可能第一时间到刘备、诸葛亮这,就是能够算到关羽危险,从益州派兵到荆州,也就是成都到今天的湖北的荆州至少要600公里,到了荆州,关羽早被陆逊收拾了。益州方面不是不救,是真没有实力,没有时间救。在取得益州以后,刘备要面对经营益州多年的刘璋家族,刘璋是在益州百姓心中是有很高威信的,而刘备取得益州的方式多多少少有点不仁义,属于在自己同族手中抢的益州。刘备虽然有自己的力量,但毕竟深处益州,时刻要提防着刘璋势力可能的反扑,因此益州尤其成都要部署大量的军队,很难讲能够分兵来就关羽。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诸葛亮是关羽之死的幕后凶手呢?其实这是许多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正常的过程是关羽之死引起张飞震怒,张飞鞭打张达、范强,二人谋杀张飞。其后再有刘备伐吴,失败后病死。然后是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辅佐后主,成为蜀国的实际掌舵人。许多看见了诸葛亮掌权的“果”,而后分析前面的过程。诸葛亮之所以以一个偏安政权丞相的身份跻身名相行列,就是因为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辅保后主,累死在五丈原。鞠躬尽瘁成为后代的榜样。
面对蜀国的危局,刘备的重托,在缺兵少将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担负起来。事无巨细都由他来做就形成了专权的情况。诸葛亮的专权不是为了专权而专权,而是不得已的专权。换句话说,还是刘备看人准,白帝城托孤,选对了人,诸葛亮没有很好的修复了孙刘联盟,维护了蜀汉的稳定。没有诸葛亮出来拯救蜀汉,可能刘备去世就会垮台。有人说关羽是忠义之士,在笔者看来,诸葛亮更是,五丈原吐血而死,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忠臣孝子人人爱,诸葛亮以“卑鄙之身”护蜀汉基业,应属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