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文化(二)

君子务农安根 2024-05-30 07:21:37

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阿Q的大碗茶与李德裕的惠山香茗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茶的物质形态为基础;这两者的差别在于:大碗茶只具有简单的文化物质层面上的意义,茶是一种沟通感情、交流信息的物质媒介,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关系;香茗则已经是精神的物质产品,是物质的精神外化,茶是一种精神、一种观念的文化载体,它具有象征的意义。所以说,中国茶文化的特质就是人伦关系及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伦理关系。传统文化不仅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人人和谐,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茶文化就完全吻合了这一特征,有力地注释了传统文化现象。

这有一例可证之,清中叶以后茶叶对外输出量迅速增加,经营茶叶外销业务的商行应运而生、这就是后称之的茶栈。因经销茶叶产地的不同,而分为徽帮、平水帮、广东帮、土庄帮。不同的社会关系、个人得益在已经不是小农村落的都市居然和茶业的产地来结合在一块,建立不同的帮派.

帮派还只是出现在清中叶,出现在上海这样商业性都市,时间短,地域窄.在中国,有一处它的出现的时间可上溯至唐朝,人员多而杂,数多至几乎每个乡村、城镇都有;杂至三教九流、男女老少、各个兄弟民族都可能同时有。社会关系也不似帮派紧凑而松散、自由,它还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执行着多重的功能,它是什么呢?它就是茶馆。

茶馆至唐代始有,此还有待博考,但宋代笔记中就有很多茶坊的记载,《水浒传》的王婆茶坊就是一例。茶馆起源似与聚食制有关。古代炊间和聚食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舞火或火塘,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当他们用完餐后,很可能再用一杯茶,来帮助消化,去除油腻,也可提神益思,准备饭后的工作。家里人围着喝茶时就一边沟通感情,交流观点。所以说,茶馆其实就是家庭聚食制的延伸、衍化而已。茶馆带有很强的人伦色彩,执行着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这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茶文化的土壤之一就是茶馆,茶文化也必然随之带有人伦关系。

从茶至茶文化这漫长的历史中,茶馆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茶客们围桌而坐,泡上一壶茶,斟满杯,彼此之间互相聊天,家事、国事、天下事,一件不落,中国人独有的纯朴憨厚热情,款款的情意,都溶于茶水之中,溢于肝腑之间,满眼和谐、朴实的民风。中国乡村城镇生产力落后、民族心理又封闭、内省,加之信息闭塞,故茶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社会场所,各种信息集中在这里,交流、评判,补充之后又被茶客们传播到各地,茶馆是信息集散中心。

由于茶馆人杂,茶馆还是社会兴衰的晴雨表,故老舍先生择取茶馆来表现三个时代的政治、伦理的衰落,是很有眼力的。茶客们在交谈之余还追求精神上的娱乐,这就是茶馆文化形成的契机,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行为文化,较为人熟知的有说唱艺术,诸如民间戏曲、评书之类。扬州评书之盛行就与茶馆业兴旺不可谓无关,茶馆也出了许多遐迩皆知的艺术家。还有一类重要的行为文化却被人忽视:茶百戏。茶百戏就是在茶汤中表演的一种小杂技。表演者在茶水中用竹荚搅动,在茶水波纹中出现花草、鸟兽、虫鱼等图案。陶谷《清异录》:“近世有下汤运上,另施妙诀,使汤纹之晾成物鸳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的形成和创造也离不开劳动。采茶劳动就是一项很细致、很繁琐的工作。采茶不仅技术要求很高,还是一件时间长、成果精的工作。《汉书·地理志》记载:“长沙国·茶陵”,至今仍称为茶陵,一个方圆如此之大的地域皆产茶,每一裸茶树上又有一定数量的嫩叶,每一份茶叶里又要一定数量的鲜叶,所以说,采茶劳动必然是群体劳动,必然是长时间的劳动.

旧时每逢谷雨季节,茶区劳动妇女上山采茶,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来表达大家共同劳动在一起的欣慰及喜悦,来驱除长时间劳动的劳累。价值上的肯定,感情上的认同,使得采茶妇女一并歌唱,这就是茶歌。这些山歌同民间舞蹈结合成茶戏,多表现民间生活。表演者载歌载舞,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江西各地的采茶戏,湖北有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广东有粤北采茶戏,品种多,地域广,它是我国地方戏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茶客们促进了茶馆文化及伴生文化样式的发展,采茶妇女创造了茶戏,这两者决定了茶文化的人伦色彩。人们正是在茶馆里在采茶劳动中表现着人人关系,完善着人人关系,创造着人人关系。茶文化的人伦特征是由社会大众创造的,但茶文化的象征意义却是由文化人创造的。这两者并不是分离。其实文化人也有沟通感情,交流信息的需求,如宋朝杜来在《寒夜》一诗中写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朋友之间暖暖的感情跃然可见。但从整个文化发展以及影响上看,知识分子创造的茶文化更有象征的意义。

先来说中国的茶道。中国的茶道包括献茗、受茗、闻香、观色、尝味、反盏等六道礼序。茶道开始,长桌上铺以洁净白布,供瓶插鲜花。宾主均正襟危坐,鸦雀无声,主人持壶注茶入杯中,宾主双方鞠躬。这就是献茗与受茗,客捧杯嗅茶观色,这是闻香与观色,饮茶入口细细品辨,这是尝味。这之后,来客把空杯覆盖碟中,向主人致谢,就茶事随意交谈,这叫“反盏”,茶道结束。从这里我们得知两点,一是文人雅士饮茶不是为了止渴而是为了尝味,另一是饮茶对于他们来说是件很神圣的仪式,类似于祖庙祭祀。

再看采茶一则,四川蒙顶甘露茶,驰名中外,相传是西汉末甘露寺普慧禅师种茶树七株于蒙山上清峰,每春采贡茶前,当地县官身穿朝服,率僚属与全县僧众上山,由寺僧中善制茶者炒制,众僧围绕诵经,以示其珍贵。采茶制茶居然要诵经,要身穿朝服,可见茶在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眼中已不是等常之物,而是有非凡之义。茶文化的象征意义不是子虚乌有,而是有确凿证据的。茶象征着一个人的学识和地位。

古人之间有斗茶之说。斗茶之说,斗茶之色、斗茶之香、斗茶之味。斗茶之灵,斗茶之焙,斗茶之碾,斗茶之水,斗茶之火,斗茶之具,甚至还斗点茶。其实斗茶的背后就是人斗,比较双方的修养、品性、智慧,才能。我们皆知林黛玉是一聪明过人、学识超群之人,但却因茶闹了个笑话。《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黛玉问道(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个人,竟是俗人,连水尝不出来。”只因不辨煮茶的水就被区区小尼姑斥为俗人,多有冤枉,但也可见茶的学问原也是文人的高低的一个标志。

再举一《红楼梦》的例子。第四十一回,宝玉去晴雯家中问病,“宝玉因问道:‘茶在哪里?’晴雯道:‘炉台上。’宝玉看时,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象个茶壶。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来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象茶。并无茶味,咸涩不堪。”作者为了表现一豪门贵族与一卑微奴婢之间的差别,择取了茶味及茶壶。可见,茶不仅象征着学识,还象征着身份地位。

茶还延伸至哲学领域。茶被文人们去代表自己的精神、理想,哲学观、人生观。有人在介绍自己的人生观时,就说:“一杯,有清新甘味,两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是茶的味道,不是正和人生的过程一样吗?同时也和哲学相近。”用茶作喻,很通俗易懂、境界大开。这种解释并非是文人瞎捏的,而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红楼梦》里就提到:“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

茶同佛教的关系很紧密。茶的普及就是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发展、播化。魏晋时期,清淡之风盛行,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上层社会及知识分子饮茶求仙,因为茶能益神养气,饮茶之风渐盛,文人以茶待客渐成风气。相传东林寺高僧慧远曾以茶款待挚友陶渊明,陆修静。庐山云雾茶由此而来。南北朝时期,“南朝三百八十寺”,寺寺皆种植茶树和讲究饮茶,饮茶能帮助和尚坐禅破睡、清心修行。佛教和饮茶同步发展。

正因为这一点,今天我们许多的名茶品种都源自寺庙。云和惠和茶产于惠明寺,婺州东白茶的产地就是佛教胜地。不一而足。饮茶还是一种修禅养身之法。饮茶静虑,涤去尘劳、净心自悟、心无烦恼。佛徒生活比较艰苦,又有许多户外劳动、故当打坐时易感到疲劳,打磕睡,无法集中心智,此时若能饮上一杯茶,则能提神益思,保证修禅之进行。

养身之说,更多见于道家。赵令畸《侯鲭录》卷四记东坡论茶写道:“吾有一法,常自修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浸,颊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浸,乃不觉脱去,不烦刺挑也。而齿性便苦,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已。”苏东坡这种养身之法同其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茶有时还负载着佛家教义,佛家观念。故有人称“茶佛一味”,或“茶味禅味,味味一味。”一味就是指如来之教法,教法之理趣、唯一无二,故名一味。把茶同佛家教法等同起来,可见僧人眼中的茶是多崇高多神圣。这还可能从源于中国的茶文化的日本茶道文化中得到证明。

无论是茶文化的人伦关系还是象征意义,我们都是从历史的生活和生活的历史中析取出来: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思想、文化里的一部分。当我们对这些陌生又熟悉的事实静静思索的时候,我们定然会再一次肯定中国茶文化的特质。(续完 )

(安根团队摘自阳贻禄:茶文化的特征摭(zhí)论)

安根团队,20余位各领域农业专家,提供成熟的土壤恢复集成方案、生态修复集成方案、农残解决集成方案和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

0 阅读:0

君子务农安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