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乃是他立身之本;浅谈曾国藩晋升之路到创建湘军成功的秘诀

雨哥港历史 2023-02-07 17:25:37
说起曾国藩,许多人对他推崇备至。他是晚清忠臣,凭一己之力,为清朝续命数十年,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也是清朝为数不多做到“立德、立言、立功”的完人,在政治、军事、民政、学术方面建树很高,被誉为成功学典范。曾国藩的天资并不高,甚至可以说笨到家了,但他心志坚毅,有一股子韧劲,不轻易服输,喜欢用笨办法解决问题,这也跟他人生成长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他这股子韧劲,不服输是他成功的关键!

曾国藩有过七次科举之痛,他父亲更是出入考场十多次,年过四十,两翼斑白,连个秀才都中不了。可见他们一家真心不是读书的料。

曾国藩后来在回忆中说;“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就是说,我们老曾家,从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间,就没有一个读书人。

道光十三年(1833)曾国藩再一次踏上科举之路,在这次考试中,这一年开始曾国藩开始转运,硬是用他那套死记硬背,不放弃的哲学理论,成功晋级。

道光二十年(1840)到北京做官,咸丰二年(1852)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曾国藩仕途发展十分迅速,他的升官速度是道光朝最快的,创了记录。工作不过十余载就升到类似现在省部级地位,从授翰林院检讨--翰林院侍讲--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正二品。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曾国藩来自农村,家中没钱没权,拿什么和别人拼!何况曾国藩从小只知道读书,不善于交际,那为什么他可以这么快速的进阶?原因有很多,第一是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他从举人再高中进士通过朝考当上了翰林。而翰林院也同样竞争激烈,拼输了是“黑翰林”,赢了被称为“红翰林”,赢了就意味着可以入值到南书房当值,成为天子近臣,而输了仕途便困难许多,更别说进入权力中心了。

他刚去北京的时候开始记日记,现在有很多关于他的思想和历史记录都是来源于他的日记本里内容,他在日记本中给自己定下了几条雷打不动的要求。

其一: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绝不赖床。

其二:静坐,每天静坐半个时辰,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天天处于浮躁状态,被事物牵着走。

其三:读书不准二心,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问题,绝不改变。而且不读完这本书,绝不摸下一本。

其四:谨言,时时警惕不乱说话,每句话都要慎重。

其五: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节欲,就是节制欲望,说白了,就是节制房事。节饮食,吃饭也要节制,这是他的养生之道。

其六:每日记茶余偶谈,也就是写笔记,找一个笔记本,专门记聊天时谈到的各种受启发或值得记录的事。聊天也不能白聊。

其七:每个月要做几篇文章,写几首诗,有固定任务。

其八:练字,每天早饭之后,要写半小时的字。

曾国藩知道自己天资并不高,很难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所以制定了样的笨办法,他持之以恒,每天如此,两年后曾国藩在100多人的翰林大考中考到了第六名并且道光皇帝亲自召见升为为翰林院侍讲,从他原来的官衔升了四级。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又逢一次翰林大考,这次皇帝直接封他为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衔官阶二品,超越四级。这样情况破了湖南人在清朝升官的记录。一首诗句很适合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之后的年份太平军兴起,打的清军落花流水,节节败退,无任何抵抗之力,不得不依靠地方武装来抵抗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受命长沙组建团练,可创建之初就受到绿营兵的鼓噪,自己差点成了刀下亡魂,还好他夺门而逃。

一般人经过这次事件早就撂挑子不干了,可曾国藩那坚韧的意志,硬是没有放弃,他又转战衡阳继续练兵。

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因田家镇之胜,奉到上谕,“着赏穿黄马褂”就在这天晚上,他被太平军大败于长江水面上,他自己的坐船也被俘虏了“文案全失”,连皇帝奖赏的黄马褂、白玉四喜扳指、白玉巴图鲁翎管、玉靶小刀、火镰等均成为了太平军的战利品。痛心疾首的曾国藩,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

这次事件对他打击是极大的,纵使坚韧的曾国藩,也万念俱灰。好在自我疗伤比较快,这次自杀经历让他得出“死生由命”、“吉凶同域”的宿命观点。之所以能够快速走出阴霾,跟他之前所受的打击也是成正比的。

曾国藩起初由于多败,开始对军队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组建军队都是以湘人为主,并且讲究私谊死党,同乡同学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据《湘军兵志》统计,湘军将领籍贯可考的有156人,其中湘籍将领有130人,湘籍占有率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这使得他指挥起这支军队来,力如使臂,指哪打哪。而且他对选兵也有三条严格的要求,一是,统兵者必亲自招募,不假手他人。即在招募时,将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弁,哨弁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以实现将必亲选,兵必自招的目的。二是,挑选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概不收。三是,必在湖南原籍招募,取其保结。

为了达到控制兵勇的目的,招募兵勇,须取其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这样就使得兵勇不敢犯上作乱,或者临阵脱逃。在招募将领时曾国藩以“忠义血性”的儒生为将,他们上马能杀敌,下马便读书。湘军将领还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要才堪治兵、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的苦、这四点缺其一者,便不能为将。

国藩为增加湘军的吸引力,同时也是为了稳定队伍,大幅度提高了湘军官兵的生活待遇。例如,亲兵护勇每入每日军饷为一钱五分银子(十钱即一两),高出绿营士兵的三倍之多。在明朝万历年间杭州一巡抚要减兵饷三分之一导致士卒哗变,这些士卒每月才九钱而已。这里不做明清两朝银两兑换率的讨论,笔者只想说每日一钱五分银子已经很高了,在当时足以供养家室,远远超过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编制上采用戚家军以营为基本单位的形式,一营下设四哨,每哨又辖四队,层层管辖。营的编制是固定的。这样的军队编制,能适应各种兵器,充分发挥各种火器及长短兵器的效用。平时便于训练,战时便于布阵。

湘军与八旗、绿营不同,最大的不同便是将领不仅掌握了军事指挥权,而且还控制了地方政权、人权、财权。以军事为中心,将原来皆由清朝各级衙门主持的领饷、拨缺、请奖、升迁等权皆集于将帅一身,全由将领定夺。

以上几点是湘军能崛起的原因,纵使打垮也能快速组建,而且湘军将帅把大权集于一身,便少了诸多肿制,打起仗来便从容得多。说通俗一点便是士兵有保障,没有后顾之忧。

当然这种做法对朝廷来讲,是很不利的,这样的军队名义上属于朝廷,实际已经脱离了朝廷的掌控,军队发展方向完全取决于主帅个人意愿。曾国藩心腹彭玉麟就曾密信十二字:“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曾国藩看信后,将信纸搓成一团,咽到肚子里。

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时,石达开也提醒他,说他是举足轻重的韩信,何不占据这半壁江山,北上建国指日可待。曾国藩默然不应。正是他这种食国俸禄忠国之事的高尚品德,让他在同时间段的历史名人中占据高处。

曾国藩的成功是对自身要求严格的结果,年过花甲的他依然在日记中自责自省。他认为一个资质平庸的人,真心实意要提高自己,就可以超过大多数人,胸襟能扩大十倍,见识可提高十倍。他用笨拙的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间断的重那些细小又熬人的事物,这就是上文说的韧劲。在军事他并不善于指挥,也没有高明计谋,所以在湘军的改革上他把大部分利益都拿出来分享给部下,这使得湘军集团捆绑更加牢固,这不但成就了部下也成就了他自己。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雨哥港历史

简介:爱拼才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