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分田单干是个好政策,能让老百姓吃饱饭,害怕它干什么呢?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0-17 11:26:33

在漫长艰苦的农田建设征程中,大寨人民自发团结,无惧严寒,仅凭双手与双肩,毅然决然地向恶劣的生态环境发起了挑战。一方面,面对穷山恶水的艰难环境,大寨的劳动力全员出动,社员们争先恐后地奔赴“前线”,展现出无畏的勇气与决心。

1953年寒冬,当白驼沟的改造工程启动时,全村50位被誉为“铁人”的壮士齐刷刷地踏进了白驼沟;修建狼窝掌时,更是全村妇女、小孩,共计56人,全员参与,不分老幼;而在三战狼窝掌的开工首日,17对夫妻携手并肩,7户社员举家上阵,共同抗击自然的严酷。在那个时代,大寨虽有60多个劳力,但出工的人数竟达到了70多人,这背后是大寨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一心的精神支撑。

另一方面,生产条件的艰苦超乎想象。太行山的冬天,寒冷刺骨,大寨人民穿着单薄的空心棉袄,没有棉鞋,也没有手套,他们的双手在刺骨的寒风中一次次被冻伤,甚至出血。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出门,直到夜幕降临才归来。一日三餐,其中两顿都是送到地里,等饭送到时,饭菜早已冻得带上了冰渣。每天两担饭,晚上还要加班加点,这样的生活,他们默默承受,无怨无悔。

一位村民深情回忆:“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年冬天,我们的父母几乎从未回过家。雪花纷飞,他们天一亮就出门干活,一天都不回家。村里派人用扁担挑着饭送到地里,中午再派一两个人回家,挨家挨户地取饭。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床锄地,七点半回来匆匆吃个饭,然后又回到地里。只有大年三十才休息一天,过完大年初五,早上又担着农家肥到集粪场地,撒在地里。那日子,真是辛苦遭罪啊!一年到头,他们就在家休息三四天,其余时间都在地里干活,每个人的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干群一心,共同建设。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那个高积累低消费的年代,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但陈永贵作为领导,不仅把自己家的粮食借给粮食短缺的家庭,还在地里干活时,看到有人饭少,怕他们吃不饱,便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

“那时候的领导真好,特别体谅我们,他们也是实实在在地跟我们一块干。播种的时候,他们就给我们编了组。饭送来后,老陈看见谁的饭里没有干粮,就会把自己的分一些给他。刚开始,我们还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就像一家人一样自然。”一位村民感慨地说。

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但再寒冷的冬天也熄灭不了大寨人改造耕地的热情。他们从天刚蒙蒙亮一直工作到星星满天,从早到晚,吃在地里,歇在地里。他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干活,一边高声唱道:“天冷冷不了热心,地冻冻不住决心,寒风吹不倒信心。”他们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激励着每一个人。

“出门满天星,抬头日三杆。铁锤石上舞,肚里如鼓喧。一锅冰渣饭,不觉底朝天。苦干山河变,狼窝成良田。”这首歌谣传唱至今,成为大寨精神的生动写照。

十年来,大寨全体劳动力齐上阵,风里来,雪里去,不叫苦,不叫累,终于完成了农田的基本建设,为大寨的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寨精神的萌芽在“三战狼窝掌”之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狼窝掌不仅成为了彰显大寨精神的标志性景观,也成为了维护集体经济的大堤。它经受了几十次洪水的考验,依然稳如泰山。即使是面对1963年的特大洪灾,狼窝掌依然挺立在虎头山上,屹立不倒。

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不仅介绍了陈永贵的事迹和大寨的经验,还离稿讲了许多话,与会者深受大寨人和陈永贵的事迹所感动。在周恩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行文中,他高度评价大寨是“一个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进行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并将大寨的经验概括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年底,毛主席发出了响亮的号召:“农业学大寨”。

周恩来总理所指出的“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这是当时对大寨精神作出的完整表述与高度概括。这一总结深刻反映了当时大寨村村民的精神风貌,成为激励大寨人乃至全国农民发展的精神力量。

然而,在推广大寨经验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一些偏差。1977年11月16日,农林部召开普及大寨县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要实现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队向大队的过渡,以进一步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然而,在这种政治氛围下,“穷过渡”风很快在农村蔓延开来。推广大寨“一心为公劳动,自报公议工分”的劳动管理制度时,由于没有考虑到这项制度的特殊条件,导致生产、分配出现“大锅饭”现象,劳动生产率下降,社员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进入新时代后,包产到户成为新的风尚。对于安徽的农村改革而言,1980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新年伊始,省委便召开了农业工作会议,深入调研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总结过去一年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经验教训,并规划新一年的工作。会议气氛热烈,万里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要敢于改革农业》的报告,公开肯定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有效形式”。

万里的声音洪亮有力,在会场内回荡:“为什么包产到户在安徽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我们顶了多少年的压力,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制定‘六条’时,反对的声音就来了,甚至有人给我扣帽子,情况非常严重!有些好心人劝我不要犯错误,这是他们心有余悸的表现。还有人说,再坐‘喷气式’(一种惩罚方式)就受不了了,我都已经60岁了,心里也害怕啊!”

“但是,‘包’字是个好东西,我们不要怕这个字!凤阳的‘大包干’,火车上的三八包乘组,这都是中国人的一种通俗说法,我们不要怕这个‘包’字!在那些长期经济落后、集体经济搞不好、极左思想严重干扰、群众生活一直贫困的地方,群众习惯于小农经济,这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的。包产到户并不是我们的初衷,但问题是它已经存在了,就像已经出生的孩子,母亲很高兴,因为解决了大问题。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这个孩子报个户口呢?孩子挺好的,许多人去看了之后都赞不绝口,但回来后就变得冷淡了。为什么呢?因为不合法,要受到批判啊!其实,包产到户并不可怕,我们的根本态度是不能打击群众的积极性。群众已经认可了,他们苦苦哀求:‘让我们干两年好不好?’同志们,我们应该批准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呢?为什么要责难他们呢?我是不同意这种意见的……”

会议结束后不久,在凛冽的寒风中,万里不辞辛劳地来到了小岗生产队。院里院外堆满的玉米棒子,仿佛在向省委第一书记展示着这里的丰收景象。万里挨家挨户地走访,看到各家各户能装粮食的容器都装得满满的,有的屋里放不下,就在院里堆了起来。

万里看到这一切非常高兴。他对小岗生产队队长严俊昌说:“你们这样干,形势自然就会大好。我一直就想这样干,就是怕没人敢干;现在你们这样干了,我全力支持你们!”

回到合肥后,万里在省委常委会上拿出了小岗生产队社员送的花生,一边让大家品尝,一边详细讲述小岗生产队的情况。他再次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管采取哪种形式,只要能增产增收、对国家多贡献、集体多提留、社员生活大改善,就是好办法。

这一开创农村改革先河的壮举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其背后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总结。1985年,万里曾对此进行过一次精辟的概括,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坚持:坚持群众观点,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定不移地实践实事求是原则,将实践视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持之以恒地推动改革。

在谈到坚持实事求是时,他深情地指出,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易事。这需要将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深入实践去触摸群众的脉搏,倾听群众的心声,准确把握历史的走向和趋势。农村改革的成功,正是基于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对群众意愿的充分尊重。在实践中,我们放手让群众自主选择最适合的经营形式,对于看不准的事物,不急于下结论,更不轻易扣帽子、打棍子,这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他进一步强调,如果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是盲目唯上、唯书,忽视实际情况,那么就不可能正确对待包产到户这一重要改革举措。他说:“关于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如何制定政策,这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由实践来给出答案。我深信,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只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才是好办法。”

他强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早日实现现代化。这是一项前人未曾涉足的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排除干扰,深入调查研究,依靠群众的社会实践,开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实践中提高和统一干部的认识,把改革事业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

综上所述,这三条经验——群众路线体现的民主精神、实事求是彰显的科学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改革精神——共同构成了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0 阅读:302
评论列表
  • 哼嗯 13
    2024-10-19 16:44

    但是也只能吃饱饭

    用户13xxx98 回复:
    这就了不起,之前没有人能解决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头等大事。
  • 2024-10-25 19:28

    发展经济的一种方法

  • 2024-10-29 14:02

    看看南街村,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啸火谈明星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