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永乐大典

噩噩文化 2024-03-13 02:22:29

文/张小暖

永乐大典 | 散本,永乐正本下落不明,嘉靖四十一年副本现存世219册,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40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41册,台湾故宫博物院藏62册

最近去国图典籍馆里面有一个《永乐大典》的展,进去看了看,觉得很有意思,就回来写了个公众号,拍了几张里面的照片,也在网上搜了些资料,希望对我未来的历史打下点基础。

桃之夭夭行星社,赞2

中国国家图书馆典籍馆 | 张小暖

一. 编撰人

姚广孝 | 明人画像轴.故宫博物院藏

一说到《永乐大典》,有人就会说:朱棣!但是人家明成祖可不和我一样趴桌子上吭哧吭哧写,so,他需要一些大官小官和一堆“人体打印机”(字写的好看的人)。大官小官里有谁呢?纪晓岚!一边儿去~朱棣用纪晓岚?那乾隆写《四库全书》找谁呀?

朱棣找的“大能个儿”叫姚广孝,姚广孝这娃子很厉害,14岁出家,大学报的道教专业。一天他走着走着碰到一个算命的,说:“听说过灰姑娘不,你就是那个灰姑娘,而你需要一个王子。”没想到刚来就被“元璋王子”给一脚踹飞。后来朱棣找到了他,觉得这娃子看着不戳,就说:“你留我身边儿吧!”

于是他一路上为老朱(朱棣)制作出了十分周密的篡位方针,就四个字:干就完了!这边儿老朱快打赢的时候,燕王篡位谋反这事儿被发现了,老朱就说:“老子摊牌了,老子就是想当皇帝,咋招?”后来老朱也是顺利的像他偶像李世民一样,篡位成功。

老朱当上皇帝后,封姚广孝做了好多大官,说:小姚是我的”篡位功臣“,所以,这次永乐大典的工作就交给小姚吧!

(作者内心OS:为啥感觉写跑了?)

永乐大典 | 散本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由解缙、姚广孝、郑赐主编,全书共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约3亿7千万字。今存414册,789卷嘉靖副本,33册抄本或影印本,10页残页。

二. 制作过程

永乐大典组织图 | 张小暖

因为在网上我换了很多关键词,都没查到什么,于是我来大胆的做个猜测:

1.造纸 因为《永乐大典》将要保存很长时间,所以应该是皇家专用纸,专门儿去做。

2.印纹 每一页上不是都有花纹儿吗?应该是刻好后印上去的。

3.划线 这一步应该也不需要手绘,直接印就行了。

4.誊写 找来全国写字最好看的”人体打印机“把内容写上。

5.装订 有人知道是怎么装订的吗?是用线缝还是直接粘?

6.抄写 不同版本的抄写可能外貌会不太一样。

7.收藏 好像一开始在皇史宬,后来去文渊阁了。(不同版本收藏地不一样)

永乐大典 | 散本

三. 内容

永乐大典展室 | 张小暖

1.数量

一共是是22877卷,也就是11095册,目录66卷,约3.7亿字,汇集七八千种古今图书,用了近五年时间写完。

2.大小

板框高约35.5cm,宽23.5cm。整数高约53 50.3cm,宽30cm。

3.格式

永乐大典文创 | 张小暖手稿

4.内容

永乐大典就是大百科,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学,占卜、释藏道经、戏曲、工艺、农艺。那《永乐大典》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有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文创 | 张小暖手稿

内页每半叶边框高36厘米,宽23.5厘米,半叶八行,标题为大字,单行。正文为小字,双行抄写,每行28字。正文大小分作两种,正文以大字,注则以小字。书口有三个鱼尾,上书尾题“永乐大典卷某某”,下端双鱼尾内题叶码。边框,界行,引用书目,书口文字,句读的小圆圈都为红色,其他都为墨色。

明成祖朱棣 | 故宫南薰殿旧藏

自永乐元年七月丙子(1403年7月19日),明成祖下谕解缙等编修类书,“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约以一年时间编成,并于永乐二年十一月丁巳(1404年12月21日)上进于明成祖,即为《文献大成》。永乐帝不满,下旨重修。

至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明成祖阅后大喜,并为此序:“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为之定名为《永乐大典》。后征集缮书人,开始誊抄,于永乐七年(1409年)冬完成。

永乐大典 | 乾隆御笔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正式决定重录,要求须按原样摹写,并任命了高拱、瞿景淳为总校官。六年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完成。

“殉葬”说,认为正本随明世宗殉葬,以张忱石、栾贵明作为代表。张忱石认为,明世宗对于《永乐大典》“殊宝爱之”,因此其认为“极有可能正本殉葬于永陵”。栾贵明认为,嘉靖帝下葬和《永乐大典》抄本成书之时时间只是相差二十余日,认为两者可能有关系。张昇认为,在嘉靖成书之后,尚有人看到过《大典》正本,因此不能成立。

“皇史宬夹墙”说,王仲荦认为“正本没有亡毁,我始终怀疑藏在皇史宬夹墙里”。张忱石认为,皇史宬修建于嘉靖十三年,重录《大典》则是之后的事,不太可能预想之后要贮藏过万册的《大典》。

“万历焚毁”说,方以智认为《永乐大典》“于万历中因三殿火,书遂亡”。张昇认为亲历此事的大学士也没有提及此事,应该不可信。

“明末焚毁于北京”说法的支持者最多,有郭沫若、张昇等。郭沫若认为,“明亡之际,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于此时”,认为《大典》可能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焚毁。张昇认为嘉靖正本至明末依然存在,然后才因李自成入京而被焚毁。张忱石指,此说自清代已经有所怀疑,如乾隆间法式善指副本“相传为李自成所催残”,又谓“不知原书今归于何所,竟无人知之,是可怪也”,假如已经焚毁不可能一纸半叶也没有留下。

《永乐大典》副本共有11095册,在抄成至后一直收藏于皇史宬,至明亡。在清朝,康熙三十二年时,徐干学称:“皇史宬所藏《永乐大典》,在鼎革时亦有佚失”。

0 阅读:0

噩噩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