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高句丽后当地局势始终不稳,渤海国借机兴起占据辽东

史海撷英 2024-04-02 09:53:42

人们说起中国的强盛时代,必定是口不离汉唐。强汉盛唐已经成为中国的标签。而在唐朝,也确实有过四面出击,八方来贺四夷宾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可实际上,自从武则天执政开始,唐朝便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其丧师失地的情况不亚于后来的慈禧时代。唐玄宗虽然是缔造了开皇盛世,但背后也是危机四伏,王朝中后期的各种矛盾都已经出现,只是唐玄宗依靠着自身的实力和群臣的辅佐才在危机中开创盛世。既然唐玄宗的开皇盛世是危机中的盛世,那自然会让人注意到其危机的表现。如果提到唐玄宗的危机,很多人都会想到府兵制和均田制的瓦解以及晚年的安史之乱。其实还有一个不起眼的事情发生在东北,那就是唐朝在天宝年间就放弃了辽东。

唐朝和新罗对高句丽故地的争夺

唐朝初期,东北地区的势力主要有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以及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民族。唐朝为了攻取辽东,就联合新罗对高句丽、百济开战。终于到总章元年(668年),唐朝和新罗灭了高句丽,占据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

灭高句丽后,唐朝在其地设置了九个都督府、100个县,并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来总领,薛仁贵统领大军镇守此地。然而,唐朝在高句丽之地的控制并不稳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高句丽遗民和靺鞨人不断反抗,导致辽东不稳定;第二,新罗为了占领高句丽和百济之地,不断和唐朝开战,导致唐朝疲于奔命;第三,唐朝镇守高句丽的军队颇有逃散,军心不稳。

到咸亨元年(670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年,吐蕃和联合西突厥,“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拔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也就是唐朝西域之地基本也沦陷了。唐朝为了应对西域的形势,将薛仁贵西调,并且抽调了安东都护府的部分兵力。但是薛仁贵的几十万大军遭遇了大非川之战的惨败,唐朝损失惨重。

这一年,在新罗的支持下,高句丽的残余势力发动了复国运动,他们渡过鸭绿江进攻丹东,所幸被唐军击溃。但是新罗则在唐朝陷入麻烦的时候攻占了百济,废除了唐朝的熊津都督府。上元元年(674年),新罗封安舜为高丽王,在半岛建立了报德国。唐朝迅速派遣刘仁轨、李谨行东征,多次击败了新罗,并准备攻入新罗本土。

熊津都督府示意图

这时候,新罗“乃遣使入贡,且谢罪”。唐朝认为吐蕃才是大患,不想继续在东北用兵,于是选择和新罗和解。仪凤元年(676年),新罗直接废除了报德国。唐朝于是将安东都护府内迁到了辽阳,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同时将高句丽末代国王高宝藏册封为安东都督、朝鲜王,实行羁縻笼络。开耀元年(681年),高宝藏再次密谋复国运动,被唐朝发配到了西川,可见当时半岛还是十分不稳定。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后,最终新罗和唐朝形成了以大同江为界的情况。唐朝丢了许多朝鲜和百济之地,不过还好的事唐朝也获得了大量的人口,许多百济人口被内迁到了辽西,并“徙高丽民三万于江淮、山南”。

无论如何,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唐朝虽然未能在朝鲜半岛站住脚,但是却成功夺取了辽东之地。有了辽东,唐朝就能够经营整个东北。

契丹营州之乱和安东都护府的再次内迁

唐高宗末期到武则天称帝之前,唐朝出现比较严重的政治斗争,于是边疆地区的局势逐渐发展得不可控了。永淳元年(682年),东突厥成功复国,建立了“后突厥汗国”,这时候唐朝要同时对付吐蕃和突厥两大强敌,国际局势再次发生了变化。

后突厥崛起后,辽西的契丹、奚两大部落很快就倒向了突厥。契丹和奚被称为“东北二藩”,东突厥灭后,东北二藩名义上臣服于唐朝,唐朝册封契丹为松漠都督府、册封奚为饶乐都督府。但是东北二藩反复不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威胁唐朝在东北的两大势力。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发生饥荒,营州都督赵文翙不救,并试图进攻契丹。契丹就进攻营州,史称“营州之乱”。随后,武则天调遣20万大军来战,结果全军覆没。就当契丹得志之时,后突厥从背后进攻契丹,而奚人也趁火打劫,导致契丹内外交困。不救,契丹内乱,营州之乱最终被平定。

契丹之乱虽然平定了,但是东北的局势却恶化了。首先,就是契丹沦为了后突厥的附庸,唐朝的压力增大。其次,唐朝对辽东的控制再次削弱而来。契丹之乱时期,从内地通往辽东的陆上通道被阻隔,辽东陷入混乱。由于营州之乱,许多高句丽旧民重返辽东,并开始了复国运动。其中靺鞨族的大祚荣父子等在混乱之际返回了松花江流域。武则天见状,立即派遣大军追击,双方在天门岭大战,结果唐朝军队失败,大祚荣得以在松花江立足。

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在东牟山建立都城,第二年正式建立“震国”,也就是渤海国的前身。为了防止唐朝反攻,大祚荣和突厥结盟,并和新罗通好。于是,东北地区形成了一个突厥、契丹、震国、新罗等组成的反唐联盟。他们不断进攻唐朝的辽东之地,导致辽东都护府难以维系下去了。神龙元年(705年),唐朝派遣使者前往东北,企图和震国讲和,但是契丹、突厥“连年寇边,道路被阻,使命不达,册封未果。”

唐玄宗上台后,力图改善和周边民族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格局。于是,唐玄宗和后突厥汗国讲和,甚至和亲了。在西北他,唐朝和新兴的突骑施汗国结盟。在西南,为了限制吐蕃发展,唐玄宗和南诏国结盟。在东北,唐玄宗承认了新罗对大同江以南土地的占领。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派遣使者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从此大祚荣以“渤海”为国号。 这些政策为开元盛世的出现营造了国际环境。

大祚荣

不过,大祚荣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接受唐朝的册封,这其中必然有唐朝的让步。就在册封渤海后的第二年,唐玄宗宣布将安东都护府从辽东内迁到了辽西的平州(河北卢龙)。这意味着唐朝是主动放弃了辽东,减少了对渤海国的军事威慑。而在之后的几十年,渤海国就对辽东进行了蚕食,最终完成了对辽东的占领。

唐朝和渤海国在东北最后的较量

开元七年三月八日(719年4月2日),大祚荣死后,其长子大武艺继位,为渤海武王。大武艺加速了扩张,兼并了铁利、拂捏、越喜、虞娄等“东北诸夷”,并开始对黑水靺鞨发动了战争。唐玄宗如果再不干涉,那么渤海国极有可能统一东北,造成东北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开元十年(722年),黑水靺鞨因为受到渤海国的军事威胁,选择归顺唐朝。开元十四年(726年),唐朝册封其部为黑水都督府,并派遣长史监领。大武艺于是大规模进攻黑水靺鞨和唐朝,一场新的战争也就爆发了。为了组建新的反唐同盟,渤海和契丹、日本结盟,解决了后顾之忧。

开元二十年(732年),大武艺水陆并进,对唐朝发动了进攻。其中渤海国的水师渡过了渤海,直接攻入了山东半岛,杀死登州刺史韦俊,而陆路方面则一直打到了河北一带,唐朝为之振恐。随后,唐朝拉拢新罗、室韦、黑水靺鞨对渤海发动了围攻,渤海陷入了危机。于是大武艺派遣使者赴唐谢罪,唐朝和渤海国的战争宣告停止。

来仔细看看这场战争。历史上没有记载渤海国在辽东地区的攻城拔地,而是直接进攻了山东和河北,这说明了什么?很明显,当时的渤海国已经占据了辽东半岛,因此才能直接进攻山东和河北。

渤海国疆域图

渤海国在安史之乱以前就占据了辽东,这是有史料支持的。《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今举天宝十一载地理。唐土东至安东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汉地东至乐浪、玄菟,今高丽、渤海是也。今在辽东,非唐土也。”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天宝十一载(752年)的辽东已经沦陷。《辽史・天祚纪》记载:“东京,故渤海地”《辽史・地理志》记载:“东京辽阳府……唐高宗平高丽,于此置安东都护府,后为渤海大氏所有。”《辽东行部志》记载:“唐季不能勤远略,辽东之地为渤海大氏所有”。《资治通鉴》记载:“时东北诸夷皆役属契丹,惟渤海未服……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金史》记载:“辽阳府.....本渤海辽阳故城”《旧五代史》记载: “案巴坚举其众,讨渤海之辽东。”

而安史之乱后,渤海国则可以继续在东北扩张。尤其是9世纪初期,渤海宣王大仁秀向南击败新罗,迫使新罗修建长城三百里;向北征服了拂涅、虞娄、越喜,并击败了黑水靺鞨,将黑龙江下游地区纳入到了渤海国的统治范围之内,也就是黑水靺鞨基本被渤海征服,史载“仁秀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有功”。而当时的唐朝连河北三镇都无法控制,更别说控制东北了。

0 阅读:75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