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熟茶吗?熟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南茗佳 2024-04-11 23:33:35

普洱茶历史悠久,但普洱熟茶的历史较短,至今只有40多年的历史。

随着制茶工艺的进一步发展,熟茶渐渐在普洱茶市场崭露头角,且随着其温和茶性、香甜醇厚的口感,吸引了一大波普洱熟茶粉。

喜欢的人多了,自然就想弄清一下,它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很多茶友在和挽月聊天时会问到“我想知道,既然普洱茶的历史悠久,那古代是不是就有熟茶了?”这样的问题。追寻历史,是一种对历史的继承和再创新,本文就给众茶友揭开普洱熟茶神秘的历史面纱。

普洱熟茶指的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人工潮水渥堆发酵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制茶工艺所制成的茶品。其色泽褐红、茶性温和、口感甜醇,经良好存储后,呈现出陈香、药香等独特茶香。

普洱熟茶概念的真正确定和规范,是在1975年。

在熟茶的制茶工艺被逐渐完善以前,有的生茶也会出现汤色宛如熟茶般的栗红,无论它汤色怎样,还是属于生茶的范畴。导致生茶汤出现红色,很大原因是制茶工艺和茶品在后期受到环境的较大影响后发生变化所形成的特点。

那时的普洱茶和现在的生茶制作工艺在晒青毛茶的制程上大致相同,都包括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阳光晒干。不同的是,早年的普洱茶是将毛茶装在竹篮里并在周围用笋壳封住,一边将毛茶装入篮子中,一边适量洒水让茶叶回软,好压紧实。

前人压茶不称为压茶而是“筑茶”,通常需要两人合作,一人放茶、一人用拳头或棍棒筑茶。筑茶完了以后,将篮子中的茶挖一条条的口,放在一起,令其自行发酵和干燥,这样成了一旦一旦的散茶叶。茶商将这些散茶收购,进行再加工,将不同级别的散茶分类后,压成“圆饼、砖形、沱形”等形状,便于运输到更远的地方,扩大茶叶贸易。

这些茶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因为风吹日晒雨淋,加之路途遥远,逐渐发生转化,当运送到香港、广州、西藏等地,茶品冲泡后茶汤变成了偏红的颜色,不再是当初那般的绿黄、或明黄色。并且,当茶品运送到这些地方后,并非马上就出售,这些茶品还要在库房中存放一定的时间后才出售,这又一次给了茶品自我转化的时间和空间。

这是为什么早期的普洱茶会呈现出与熟茶近似的茶汤颜色的原因。但以今天的普洱茶分类来看,那时的茶品依然属于生茶的范畴。

在普洱熟茶的历史中不得不提到卢铸勋,这位香港熟茶界的顶级大师。从1950年开始,其研制的“红汤普洱茶”成为香港普洱茶的主要茶品。

随后,1959年的时候, 另一位香港人曾鉴去请教了卢铸勋的制茶秘方,同时曾鉴的弟弟曾启去到了广州,加入了中茶在广州的分公司,担任茶叶发酵师一职。其与随后的广东普洱熟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无具体史料记载,但从其联系来看,应该是有一定的关联。

随后,普洱熟茶在广州站稳了脚跟,但那时的普洱熟茶与现在的熟茶存在较大区别,因为气候、发酵技艺等存在一定的区别。而此时云南在干什么呢?我们的普洱茶在外省有了创新,作为原产地,是时候应该做点什么了。

于是1973年的时候,昆明茶厂派出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各二人,组成七人小组专赴广州茶厂学习普洱茶渥堆发酵生产的技术。

技术学成返回云南,但在具体操作中发现,没办法很好的发酵茶叶,于是经过反复探讨,并根据云南的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一套更为符合云南普洱茶发酵的技术,经过探索研究,终在1974年,昆明茶厂使用渥堆技术制作的茶品获得成功。

紧接着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根据昆明茶厂的技术,进行改良,形成了符合自身的发酵技术。普洱熟茶的试制成功,并大规模生产后,开始出口西欧、日本等国。

茶品的大量生产和出口带动了中国的茶市,但随之出现较多问题。几个茶厂都在产茶,很多时候无法辨识,于是1975年昆明茶厂召开会议,决定引进“唛号”来作为茶品的名字,从1975年起,普洱熟茶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在普洱茶发酵技艺的逐渐改良和完善中,生产出来一大批堪称普洱熟茶界的经典。如7581(昆明茶厂熟茶砖)、7663、下关销法沱、7452、7572、7752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制茶技术也有了较大提升。尤其在发酵过程中,利用科技器具加之有丰富制茶经验的制茶师傅,所制成的茶品优势凸显。

综上,在古代是没有普洱熟茶的,普洱熟茶的产生时间最早应该追溯到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以香港、广州为代表。而后在1973年开始回归其源生地,到1975年的时候正式回归到云南,随后云南开始大量生产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普洱熟茶。

END

作者 | 子瑜

本文为南茗佳人原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