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明明是你们的欲望引发的精神内耗,为什么要怪我”

无知的求道者 2024-06-20 14:27:26

A:你总是习惯性地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较,这样活着,你到底觉得累不累啊?

B:累,怎么可能不累呢。但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我好,心里就会忍不住产生焦虑感。

A:可是你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成长轨迹啊。你这样一味地和别人比较,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B: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值得,可就是会不自觉地陷入这种比较的怪圈。看到别人事业比我更高,我的心里就非常羡慕,总有一种挫败感。

A:但你要明白,你这样不断地与他们做比较,是没有尽头的。如果你执念于此,你的眼中全是竞争者。你应该喘口气了,你总要给自己一些中场休息时间吧。

B:(叹气)你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可真要改变这种心态,让自己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实在是太难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读到某段对话时,那种熟悉的感觉仿佛触电般传遍全身,仿佛那个正在述说心声的人,正是你自己。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我们时常扮演着那只迷失方向的羔羊,总是忍不住将自己与他人放在同一把无形的尺子上,不断地进行比较和衡量。每当发现自己似乎在某些方面逊色于他人时,心中的焦虑便如同潮水般涌来,驱使着我们加快步伐,拼命地奋斗,试图追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

然而,在这场看似永无止境的“假想敌之战”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这场战斗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灵魂,造成巨大的精神内耗。无论我们的朋友还是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规劝,试图将我们从这场无意义的较量中解救出来,我们都似乎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深爱着我们的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无能为力。

社会比较

《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2)》为我们揭示了青年网民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报告显示,学习/工作焦虑在青年网民中尤为突出,高达77.1%的受访者表示存在此类焦虑。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既然我们已经感到疲惫不堪,为什么不停下来歇一歇呢?为什么非要一条路走到黑,不断地逼迫自己向前呢?

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中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根源。他指出,我们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围绕社会比较而进行的。当我们的财富、地位或业绩有所增长时,我们往往会提高自己的评价标准,认为自己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而当我们感觉良好并取得成功时,我们通常会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总是试图超越那些看似更出色的人。

戴维·迈尔斯所表达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断向上攀爬”的思想取向。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使得我们很难意识到它的错误性。比如,在婚姻观念上,很多人认为到了一定年纪就必须结婚,这是一种普遍的思想倾向。如果你选择不结婚,家长可能会不断地催婚,认为你的选择不符合社会规范。

同样地,很多家长可能会劝我们不要过于逼迫自己,不要让自己过于劳累。然而,当我们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也便很难听从旁人的规劝,这是因为观念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势不可挡。

那么,为什么频繁地与他人做比较会造成极大的精神内耗呢?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做相对剥夺感,它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当我们将自己的处境与那些看似更优越的人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一种被剥夺了某些东西的感受。即使我们自身的状况原本还不错,也会因为比较而感到不满和失落。这种感受会不断侵蚀我们的精神,让我们陷入无尽的疲惫和焦虑之中。

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只要我们的观念永不改变,那么这场竞赛就可能永无尽头。我们会不断地奔跑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断消耗自己的精力。而精神的枯竭可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在《可可诗词》中,有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世之欲恶无穷,人之精力有限,以有限与无穷斗,则物之胜人,不啻千万。”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一个普遍现象:世上的欲望和厌恶仿佛是一个无底洞,永远无法满足;而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无法与这无穷无尽的欲望和厌恶相抗衡。

当我们用有限的精力去与无穷的欲望和厌恶相争斗时,往往会发现自己在这场较量中处于劣势。外物战胜人的情况,不仅仅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正是因为我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导致精力被过度消耗,进而陷入疲惫和挫败的境地。

过度的与他人做比较,更是对自己的精神造成极大的内耗。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关注与旁人的差距,不断比较、衡量,却忽略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这种比较不仅让我们陷入无尽的忧虑之中,还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我们难以自拔。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固化的观念会驱使我们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我们可能会忽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冷落家庭,甚至放弃原本辛苦得来的幸福。这些行为都是因为我们过于关注与他人的比较和攀比,而忽略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正如戴维·迈尔斯在书中所说:“我们可能会为别人的失败而暗自高兴,特别是我们嫉妒的人遭受失败或遇到不幸。”这种心态不仅侵蚀了人与人之间朴素的真诚,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滋生出太多莫名其妙的隔阂。曾经的相互扶持和理解被狠心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和疏离。

当然,我需要明确表明的是,我对于社会比较这种观念并无反感之意。事实上,它仅仅是一种属性和观念思维,是人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然而,我所批判的并非这种观念本身,而是我们如何正确运用它,避免造成过度的精神内耗。

社会比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有可能成为我们陷入困境的根源。正如一把刀,它既可以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也可以被用来伤害和掠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它的方向,如何正确运用这种观念。

周国平老师曾经说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就必有所不为,而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于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对社会比较观念的运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呢?

大家了解生物嫁接技术吗?通过这项技术,我们可以将一种植物的优质特性传递给另一种植物,从而培育出具有更高抗虫病害能力、更广泛土壤适应性以及更强气候抵抗力的新品种。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和成本。

然而,生物嫁接技术并非万能。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对植物的相似度进行比较,以确保嫁接的成功率和效果。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往往难以实现有效的嫁接,而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短命植物与长命植物之间的嫁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不能优化本体,还会对本体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我们在实践中需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植物的特性和需求进行现实性匹配,而非盲目追求幻想性匹配。

讲到这里,你明白我的核心理念吗?一,与他人比较时,要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二,放弃不现实的比较,因为你们不是同类。就像我写文章,如果我执意与莫言做比较,一争高下,简直是自取其辱,应多学习他的文章来提升自己。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不仅是对社会比较思维的一种体现,更是对道德思想的一种深入阐述。它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总能从他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可以成为我们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契机。

然而,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并非鼓励我们去攀比或竞争,而是倡导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它让我们明白,身边的人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或竞争对手,而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资源。当我们以这种心态去接触他人时,我们会更加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更加愿意从他们身上汲取知识和经验。

同时,这种学习态度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与他人之间的比较和竞争,而是更加关注自己是否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当我们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我们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满足;即使暂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我们也会保持一颗求知的心,继续努力提升自己。就好像果树之间的嫁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深入的比较,提炼出对方独特的基因优势,并不断地将这些优势融入到我们自身的特质中,从而加持自身的出色。这样,我们不仅能够自成一派,更能够锻炼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一个真实而充满个性的自己。

神经学研究证明,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使我们感到更加愉悦和满足。这种愉悦感不仅来自于外在的成就和认可,更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成长和提升。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遵循社会比较的普遍观念,然而,她的方向是走向精神内耗还是身心愉悦,由你决定。

我想引用卢梅坡的一首诗来结束我的阐述,并作为反思之用:“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与雪本来可以相映成辉,为何执意争艳呢?梅花与雪本无此意,只是诗人存在思想痼疾罢了,挺好的人生风景就这么被浪费了。

1 阅读:23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