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邂逅芳曦
编辑|t
引言世人皆知大明王朝亡于李自成和清军入关,但殊不知其亡国的命运,早在200年前就已经注定了。
(土木堡之变)
一场原本并无悬念的战斗,不仅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还付出了皇帝被俘、权臣被杀、损兵30万的惨痛代价,不可一世的明王朝更是从此由盛转衰。
这就是著名就是“土木堡之变”,今天我们就一起重新审视下,这场影响了明朝国运的历史大事件。
一、瓦剌蒙古迅速崛起,威胁大明王朝土木堡位于北京的西北方向,也就是在今天的张家口怀来辖区之内,为什么会在距离京师这么近的地方发生如此大规模的一场战斗呢?
(土木堡旧址)
这还要从当年交战时的历史背景说起,元朝灭亡后,地处西蒙古的瓦剌部落被元臣猛可帖木儿占据。
当年的瓦剌蒙古非常强大,公元1400年鞑靼南侵,还是燕王的朱棣就曾联络猛可帖木儿,借以牵制鞑靼。
猛可帖木儿去世后,瓦剌被一分为三,分别是马哈木、太平和秃孛罗。
公元1408年,瓦剌遣使归附明朝,第二年马哈木、太平和秃孛罗分别被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
(大明、瓦剌形势图)
公元1417年,马哈木去世,其子脱欢继承王位,后又灭掉了贤义、安乐两王,尽收其部众,
随后脱欢立了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大汗,自封为丞相,但实际上脱脱不花只是个傀儡而已,真正的实权都掌握在脱欢自己的手中。
公元1439年,脱欢病逝,其子也先继位,也正是这位也先开启了瓦剌蒙古的扩张,他向西攻占了明朝的哈密卫,阻断明朝与西域诸国的交通往来。
向东联络建州、海西女真各部,征服兀良哈三卫,此时的瓦剌已经发展成了北至西伯利亚,西达中亚细亚,东连朝鲜半岛、南临明朝边境的庞大帝国,严重影响了明王朝北部边疆的安全。
(也先)
当时的明王朝正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这位英宗皇帝和大多数明朝皇帝一样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宠幸宦官。
当时的掌权太监是大宦官王振,正值瓦剌蒙古强势崛起之时,王振为了粉饰太平盛世,对瓦剌使者极其优待、有求必应,而也先的不臣之心也越发彰显。
二、宦官王振惹火烧身,劝帝御驾亲征公元1449年,也先遣使向明朝进贡马匹,来了两千人却号称三千,只为获取更多的赏赐,这引起了王振的不悦。
《纲目三遍》记载说,王振指示礼部只按照实际人数给予赏赐,虚报者一律不赏,而且还只按照原有的五分之二来发放,这样一来则直接惹恼了也先。
(王振剧照)
同年7月,瓦剌分兵四路南侵中原,其中也先亲率大军主力兵锋直指重镇大同,明朝大同守军获悉后北上抵抗,双方在猫儿庄不期而遇,明军首战即败,大同参将吴浩也战死沙场。
前方战败的消息传回北京,朝野上下一片哗然,特别是王振表现的极为紧张,原来他的老家蔚州相距大同不远,王振非常担心战端会危及其多年来在家乡苦心经营的财富和土地。
王振开始极力劝说朱祁镇御驾亲征,但更多的朝中大臣则并不赞同,犹以兵部侍郎于谦最为恳切,但对王振言听计从的朱祁镇决心已下,一场更大规模的溃败已不可避免。
(明英宗朱祁镇)
7月16日,英宗皇帝携100余朝臣,率大军50万兵发大同,而军政大权全由王振一人节制,就连身为大将的成国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只有跪地前行的份。
由没有军事经验的明英宗坐镇,由只想着家中产业的宦官王振指挥,这样的军队能获胜真是天理难容。
果然,当大军8月1日到达大同时便接到了前方战败的消息,吓得王振仓惶命大军即刻东撤紫荆关。
而即使在这样危机的时刻,王振还想着大军从蔚州撤回,为的就是想让朱祁镇到自己老家看看,以彰显隆恩浩荡。
(土木堡之变行军图)
但走着走着,王振又改变了主意,他害怕数十万大军过境蔚州难免会践踏了他的良田,于是又临时改走宣府,这样的朝令夕改不仅令士卒们苦不堪言,也给瓦剌军队的追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三、土木堡朱祁镇被俘,大明生死存亡公元1449年8月13日,大军行至距怀来县城仅20余里的土木堡,由于辎重没有到达,王振死活不肯进城,就这样倒霉的朱祁镇也被迫在土木堡里住了一夜。
但这一夜之间形势急转直下,转天,土木堡便被蜂拥而至的瓦剌大军包围了,此时的土木堡外无援军、内无粮草,就连饮水都成了问题,而就在此时瓦剌却派人来议和了。
(土木堡之变)
8月15日,瓦剌军队突然后撤,并派使者前来诈称议和,不明就里的朱祁镇喜出望外,王振也命令将士们立刻拔营出去找水喝,恰就在此时,瓦剌大军退而复返,给明军来了一个回马枪。
遮天蔽日的瓦剌士族高喊着“解甲投刃者不杀”的口号掩杀而来,没有丝毫准备的明朝军队大乱,死于乱军、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
《顺天目录》记载:“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分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可见明军从北京出发时的50万人锐减了约30万人,战场损失十分巨大。
“土木堡之变”中最让人未可预料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被俘,这对于大明王朝可以说是奇耻大辱,也是蒙古人退守塞北后的一次空前大捷。
(朱祁镇被俘剧照)
对于这样的惨败,明军上下都恨透了大太监王振,兵败之时,英宗护卫将军樊忠怒不可遏,他用铁锤猛击王振的头颅,王振当场命丧黄泉,而樊忠也在随后的战斗中殉国。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乘胜追击,兵临京师城下,明王朝到了危急关头,关键时刻,已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力排众议,提出要固守京师。
国不可一日无主,原本监国的成王朱祁钰阴差阳错的被扶了上皇位,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7任皇帝。
在景泰帝朱祁钰的支持下,于谦整饬兵备、积极应对,指挥22万明军在北京城外大破瓦剌军队,打赢了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同时也为大明王朝成功续命195年。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后,原以为朱祁镇奇货可居的也先,被迫释放了朱祁镇,当年宋高宗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一山不容二虎,朱祁钰毫不客气的幽禁了哥哥太上皇朱祁镇。
结束公元1457年,朱祁钰病入膏肓,武清侯石亨等人随即拥立被幽禁的朱祁镇复位,就这样原本以为会客死瓦剌的朱祁镇,居然又神奇般的复辟了。
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必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镇的“二进宫”必然伴随的疯狂的报复,首先就是朱祁钰被贬为郕王,当年力挽狂澜的功臣于谦也遭受污蔑被杀。
(于谦)
而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土木堡之变”则影响深远,巨大的战场损失给明朝军民带来了巨大的心里阴影,明朝军队从此鲜有成功对抗蒙古以及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案例。
另外于谦等文人的强势崛起,使得明朝开始了士大夫集团登堂入室的阶段,反过来为了控制住局势,皇帝又不得不重用宦官来牵制士大夫集团,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明朝畸形的宦官干政的政治体制尾大不掉,也最终拖垮了大明王朝。
参考资料:
熊剑平.明代的“土木堡之变”[J].工会信息,2019,(2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