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说千年之湘莲春秋

柔谈美食 2024-07-03 08:34:34

七月,华北最美的风景在荷塘里。无论是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还是白洋淀的“荷花大观园”,都正盛放着荷花的绰约风姿,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们。这两处都拥有大家的作品背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孙犁的《荷花淀》,无上好景+文采风流,让人们纷纷慕名而往。

同期,在南方的湘江之畔,湖南湘潭区域的荷花也在争相绽放,这里的荷花以一日三变色出名。不过,人们欣赏荷花的同时,更期待着其美丽的果实——传承千年的湘莲,将迎来新一年的上市佳季。

自古以来,莲都是诗人们咏叹的对象,其中最经典的咏文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文中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莲的品格定性,让莲成为与梅兰竹菊齐名的“花中君子”。莲即为荷,它的全身都是宝,包括莲叶、莲藕、莲花、莲子等,都是营养丰富、药食两用的好食材;不过因为形态口感的区别,莲花以美扬名,莲子以食出众。

先开花后结果,是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规律。但对于莲来说,它却是因果同时,即花和果同期成熟。当荷花盛开、在风中摇曳着万种风情时,新鲜的莲蓬也在着力生长。莲蓬是莲花的莲房,最初它只是荷花的花心,娇小嫩黄,藏于美丽繁荣花瓣之中,等到荷花的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一只只碧绿的莲蓬,而脆嫩清甜的莲子,就躲在莲蓬里。

有荷花就有莲蓬,白洋淀自然也生产莲子。只不过,因为气候条件的差异,北方的莲子与南方的莲子相比,更硬一些,比不上南方的粉糯。而千年以来,名扬中外的中国三大莲,湖南湘潭的湘莲、福建建宁的建莲、浙江武义宣平的宣莲,其中湘莲居首。三莲都来自长江以南的地区,最晚到唐朝,这片区域有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俗称: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这首无名氏写的汉乐府《江南》,勾勒出一副清新活泼的江南采莲图,千古传颂。有专家考证,从诗句的格式和押韵,它与楚辞文风一脉相乘,则描写的采莲地倾向来自楚地,即湖南湖北一带。

湖南产莲历史悠久,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在其作品中就有不少关于莲的记载,如《招魂》中的“芙蓉始发,杂芰荷些”,《湘君》中的“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等,写这些作品的时候,屈原正在沅湘之间徘徊。而作为我国最早的地方志,《越绝书》写道,“沈沈如芙蓉,始生于湘”,明确指出湖南是莲的发源地。另外,史书记载,公元前206年,汉高祖时期,湘潭县白石铺产的莲子已有人上贡朝廷。

不过,“湘莲”这个名字的首次出现,是在南朝梁江淹的《莲华赋》中,同时说明湘莲在南北朝时已声名在外。南朝还有一首无名氏写的《西洲曲》,以莲寄情,其中的名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将少女情怀写得清纯动人,也给莲的格调再添清新脱俗的意味。

隋唐时期,湖南种莲已名扬天下,“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唐末宋初谭用之的诗,让“芙蓉国”从此成为湖南的别称。而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使得莲进一步留名青史。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属于永州。在他之前还有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名家,在永州驻留。这位是唐代的柳宗元,他也是一位爱莲者,在《游宴南池记》和《西亭诗》中记述了永州多莲的实况,还亲自在司马塘手植荷花。

明清是湘莲发展的鼎盛时期,种植地域也从湘潭扩展到周边区域。洪武时期,朝廷甚至规定,“湘莲纯属贡品,庶民不得食用”。清代,湘莲继续被定为贡莲,湘军统帅曾国藩便多次将湘莲名品“寸三莲”献贡于朝廷。

清末到民国,国家动乱不已,湘莲种植也进入低潮期,但依然保持一定的发展,产量和出口量都处于全国之冠。新中国成立后,湘莲再次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今天,湘潭的湘莲产业拥有种植规模、加工规模、出口规模等多项第一。湘莲在湘潭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并扩大种植到洞庭湖周边各县以及江西、湖北、福建等地,湘莲优良品种在更多的区域落地生根。

自古被誉为“天下第一莲”,湘莲拥有湘潭寸三莲、杂交莲、华容荫白花、汉寿水鱼蛋等多个品种,其中“湘潭寸三莲”为优中之最,其以三粒莲子相连长度为一寸而得名,颗粒圆状、均匀,肉色乳白,肉质细腻,煮熟后落口消融,清香四溢。

除了味美,湘莲营养更出众。《本草纲目》记载“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湘莲含有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滋阴润肺、清香开胃等功效,有”水中灵芝“的美誉。

七八月间,新鲜的湘莲上市,炎炎夏日,来一碗莲子炖汤或莲子糖水,享受沁人的美味和清润,想想都美。

阅读原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