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游击战术这么厉害,为何蒋介石无法复制?这两点蒋军达不到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2024-04-17 20:36:41

分享知识,点亮对知识的好奇心,大家好,我是成成讲战争。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这短短的十六个字到底有何魔力,为什么能让蒋介石在一次次的“围剿”中碰壁,集结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多,可是被歼灭的人数也一次比一次多,这十六字诀是谁提出来的,既然游击战术这么厉害,蒋介石如法炮制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文章。

十六字决是毛主席率先提出来的,还是朱老总率先提出来的,截至目前仍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自朱老总、毛主席自井冈山会师之日起,“朱毛,朱毛”, “朱毛牢不可破”就已经深深的绑定在了一起。十六字诀应该是两人共同战略智慧的成果。在党的90周年纪录片中是这样描述的:“毛泽东、朱德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一表述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

毛主席先从山大王朱聋子的故事中,总结出了是十二字诀

1927年秋,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踏上了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要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队伍不过千人。朱毛会师后也仅仅万余人。而江西和湖南省的敌人异常凶猛,时不时的联合起来对红军进行“围剿”。在农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在中外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从中国的孙子到德国的克劳塞维茨,再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无法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供红军、毛泽东参考。

仅从毛主席的视角而言,他没在军事院校进修过,带兵打仗更是无从谈起,率队上井冈山之前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员,曾表示“军旅之事,未知学也,我不是个武人不能动枪”。然而,残酷的形势逼不得已让他当上了“革命的山大王”,他只能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毛主席异于常人的地方,就是他善于学习,不但能从胜仗中积累战斗经验,还能从失败的挫折里归纳经验教训。胜与败,都能让他吸取到宝贵的军事才能。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一营由宁冈西进,一路势如破竹,一举突破茶陵小镇。红军士气大振,准备在此建立根据地。12月,敌人派一个团前来进剿,第一、第三两个营奋力防守,奈何敌众我寡,无力回天而撤出战斗。此次战斗虽让敌人付出惨痛代价,但红军自身也伤亡惨重。

攻打茶陵战役,毛主席因脚伤而未参与指挥,但在部队撤离时他及时赶来,阻止了团长张浩等人的投敌叛变,把士气低沉的部队带回了井冈山。毛主席对此次的失利感悟颇深,他觉得,红军以弱小的兵力与敌人打消耗战不是明智之举,结果得不偿失。

此前,毛主席在井冈山就对山大王朱聋子的故事略有耳闻。朱聋子原名朱孔阳,他在井冈山屹立几十年不倒。反动政府绞尽脑汁对他进行清剿,可是几十年了都对他无可奈何。原来这位山大王擅长兜圈子。井冈山地势险要,四周全是悬崖峭壁,只有几条羊肠小道进山,有的地方甚至连狭窄的小路都没有,要靠攀登才能上去,而且这里草木茂盛,气候变化无常,多是大雾弥漫。朱聋子就利用这些条件来对抗反动政府的围剿。只要官兵一来,他就带着官兵在山里兜圈子。因此,朱聋子常说:不会打仗不要紧,只要会打圈就可以。

结合眼前惨痛的教训,毛主席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和敌人硬拼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只能跟敌人打圈。而对于红军来说,光会打圈是不行的,还要把打圈与打仗相结合,这样既能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又能建立起根据地。很快,毛主席便从朱聋子的故事中获得了新思路。

他把红军干部集中起来,对大家说:打圈是个不错的法子,但朱聋子打圈是为了自保,并不能达到消灭敌人,建立、巩固根据地的目的。我们改他一句:不仅会打圈,还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暂避锋芒,敌人来了,先带着他在山里兜几圈,等把他兜的分不清南北暴露弱点后,就找准机会狠狠地打,打得果断坚决,打得有收获,既能消灭敌人,又缴获武器。总之,赔钱赚吆喝,蚀本的买卖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

众人一听,的确是这个道理,都觉得毛主席的这个战法好,十分佩服。

很快,赣军27师杨如轩部的一个团和一个营向万安发起进攻,并迅速占领了井冈山的北大门——宁冈新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岌岌可危。为了对付敌人的进攻,毛主席在遂川主持召开前委和万安、遂川县委联席会议。

根据众人的回忆,毛主席在会上“教导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要根据敌人的情况,来人的数量,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人来了我们就退,敌人去了我们就追”,简单来说就是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可以看出,此时红军的战术和打法,在毛主席这里已经较为清晰的脉络。

2月初,敌人以优势兵力进攻遂川。毛主席令工农红军迅速收拢,主动撤到黄坳和井冈山。虽撤出遂川,但毛主席又派出小分队时不时对遂川进行袭扰,令敌人惶恐不安。

敌人一直认为红军主力仍在遂川附近,而疏于对新城的防守。2月18日凌晨,红军主力瞅准时机,对新城发动突然袭击,以两个团兵力,集中歼灭敌军一个营。在赤卫队的配合下,从南、北、东三面攻城,故意留出西门的空子。殊不知毛主席早就令袁文才带队埋伏于此,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这一仗打得有模有样,不仅攻占了新城,还俘敌近300人,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一次“围剿”。

从这时起,工农革命军指战员开始感受到游击战“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威力,士气大振。

朱老总,14年征战经验总结,对于游击战有着独特的见解

与毛主席“文人”的身份不同,朱老总在上井冈山之前就已经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了。论军事素养他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高材生,又有苏联进修的经历。论作战经验他先后有过云南戍边、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江西剿匪,南昌起义率队转战湘粤的经验,对于游击作战,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1913年秋,时任滇军营长的朱德率部驻防中越边境滇南开远、蒙自一带。这里是典型的亚热带丛林地形,山高林密,气候多变。法帝国主义与当地匪患狼狈为奸,不断制造摩擦,袭扰百姓,企图以此为借口侵占云南。为了防止匪患来袭,朱德令部队在营房四周垒起高高的围墙,然而卫兵压根不敢冒头,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殒命。朱德率队进剿,受地形限制,根本摸不着土匪的影子,还经常被土匪偷袭,这让朱德十分焦急。

他亲自上阵观察地形,潜心研究土匪的活动规律,精心研究对策。经过多日的摸索,终于找到了符合当地的游击战术:部队时而化整为零,时而聚零为整,晓行夜宿,声东击西,忽进忽退,机动灵活,抓住机会就狠狠打击敌人,历经大大小小两年的战斗,云南匪患基本被彻底清除。

1925年7月,朱德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几个月后,又到莫斯科郊外的莫洛霍夫卡接受军事训练,学习城市巷战、游击战等。一次,教官问朱德回国后要怎样指挥作战,朱德根据此前剿匪的经验给出的答案说,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带队上山”。

回国后的朱德,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朱德率部辗转粤湘边,又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经验。

在湘南智取宜章后,面临许克祥部6个团的围攻。朱德沉着冷静的分析道:“的确,敌人兵多将广,武器装备精良,我们不容小觑。但我们不能采取南昌起义那种和敌人硬拼的战法。而是要灵活多变,用我们的长处来打击敌人的短处。用游击战和正规战结合的战法,去同敌人作战。”在朱德、陈毅等人的指挥下,工农革命军避实就虚,诱敌深入,走走停停,寻找有利战机,终于取得坪石大捷,打退许克祥部的进攻。

后来,在朱德的回忆和自述里这样说:“关于游击战争,我还是有点经验的。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等打仗,打了10多年,总是以少胜多。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法。”足见,朱老总对于游击战争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朱毛会师后,十六字决应用而生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与毛主席率领的革命军于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两支武装力量的胜利会师,不仅仅是人数增加,装备改善,更使得斗争经验,战略战术得到提高。

得知朱毛会师的消息后,蒋介石立即派赣军第27师分别从永新、遂川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毛泽东、朱德、陈毅审时度势,决定采用避实就虚,攻其侧翼,集中优势兵力打其一路的战法。

根据部署,朱德、陈毅率领红军第28、29团作为主力,在遂川方向迎敌81团;毛主席率领红军第30团在宁冈至永新交界的七溪岭,阻击向宁冈进攻的敌79团,朱德、陈毅主力部队迅速向南挺进,佯攻遂川,在黄坳歼敌一个营,随后对敌展开了追击。

关于这场追击战,当时还在28团的粟裕是这样回忆的:“当时我们从黄坳出发,向遂川运动,刚一接触,敌人扭头就跑。这时朱德同志和我们在一起,他身先士卒,我们一口气追了35公里。”

“这种追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追击,而是为了达到歼灭敌人的一种战术。”

随后,红军第28团直奔五斗江,利用有利地形埋伏敌人,待敌81团一进去埋伏圈,全团齐开炮,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我们乘胜占领了永新城,粉碎了敌人第二次“围剿”。

这是朱毛会师后运用游击战术第一次取得大捷。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于5月中旬再次派出赣军5个团在27师师长杨如轩的率领下,对井冈山发起第三次“围剿”。毛主席、朱老总经过反复探讨,决定采取敌进我退、声东击西的战术,诱敌深入伺机歼灭之,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部署。

工农红军第28团奉命主动撤出永新县城,退守宁冈,伺机而动;第29团在永新东面的高桥、天河一线,不断袭扰敌军,使敌人处于疲于应付,惶恐不安之中。

此时,毛主席提出“应趁敌人立足未稳,引蛇出洞”,朱老总对此深表赞同,具体提出由一部突击高陇重镇,使杨如轩乘胜宁冈空虚之错觉,趁机攻我宁冈,而我则设伏歼之,毛主席等一致同意。

杨如轩果然如料想的那般,他误认为工农革命军主力已到高陇,宁冈已是空城,便堂而皇之的杀向根据地腹地。毛主席立即命令工农革命军第29团、32团及地方武装迅速奔赴七溪岭,利用有利地形设伏。同时,朱德、陈毅率主力冒雨急行军100多里,奔袭永新,在草市坳设伏全歼敌第79团。正在永新城的杨如轩,得知工农革命军杀来,慌忙乔装打扮,从城墙吊下来,又被流弹击中,狼狈逃回吉安。朱德率队进驻永新城,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其余敌军闻讯慌忙逃窜,至此,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又以失败告终。

经过大大小小多次的实战总结,如何展开游击战的十六字呼之欲出。毛泽东后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自1928年5月开始,根据实际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了,那就是所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至于这十六个字,到底是谁先提出来的,这实在很难考究。因为,当时的朱德、毛泽东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战术、歼敌计划都是两人共同商定。即便是一人率先提出十六字诀,这当中必然蕴含着另一个人的智慧。因此,这十六个字应该是两人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结晶,如此解释更加合理。

1928年5月,二人带领队伍运用十六字诀,先后取得了龙源口大捷,永新困敌等一系列大捷。

十六字诀这么厉害,为何蒋介石无法复制?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简简单单十六个字却孕育着如此打的威力,为何令蒋介石无法复制呢?蒋介石对此尤为困惑,曾哀叹道:“剿匪之难,甚于大战。盖彼利用地形之熟识、民众之协从,避实就虚,随所欲为;而官兵则往来追逐,疲于奔命矣。”

十六字简单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用兵之道,它将防御与进攻,退却与反攻,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其总体精神是: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利用民众和地形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趋利避害,灵活机动的作战,达到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目的。

而游击战为何能屡战屡胜,毛主席在1929年4月5日,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战术,大要来说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对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 “强迫敌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 “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对敌人。

古今中外的将领都知道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的道理,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指战员与官兵之间的充分信任,以及灵活的战术,敏锐的捕捉战机的能力,这一点恰恰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所欠缺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发动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军队与老百姓的高度互信,有了群众的帮助,红军自然有如神助,而十六字诀的灵活应用,蒋介石自然就对游击战术束手无策 了。

综上所述:蒋介石之所以无法复制游击战术,有两点原因,首先的官兵一心,上下团结一致,而这在矛盾重重的国民党内部,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再有就是老百姓的绝对支持,军民鱼水情,红军时时刻刻想着人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这点恰恰又是国民党军无法做到的。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就是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总结出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从运动战到阵地战,从阵地战到城市攻坚战的一系列战斗经验。在毛主席、朱老总英明指导下,创造了无数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奇迹。

0 阅读:0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