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锦州还是长春,主席和林彪的分歧在哪里?如果先打长春会怎样?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2024-04-14 20:36:36

分享知识,点亮对知识的好奇心,大家好,我是成成讲战争。

辽沈战役,林彪想打长春,好在关键时刻听从了中央的决策,要不然能不能有之后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可就两说了......

辽沈战役共计52天,但从战役发起之始,关于辽沈战役如何布置,先打哪里?中央和林彪来来回回争论了半年。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有一个毛主席非常生气的场景——“要林彪南下北宁线,这是年前就定下来的事情,结果如此,怎么得了?”

这里并没有夸大的成分,而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场景。

那么中央和林彪争论的焦点到底是什么,林彪为何执意要先打长春,他有什么顾虑,若是先打长春,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文章。

先打长春,还是打锦州,林彪与主席的反复争论

就地理位置而言,锦州十分显著,它是东北和华北交界处的走廊地带,一侧是高山,一侧是渤海,向东有大凌河从此经过,地势险要。蒋经国直言:“锦县(州),为山海关外扼制北宁、承锦两铁路交汇点,为关外辽西第一重镇,乃华北与东北交通联络之咽喉要道。锦州之得失,对东北与华北之军事局势,将产生严重之影响。”

更重要的是锦州还是国民党政府向沈阳和长春运送粮食、弹药的基地,是大军从陆路出入华北和东北的必经之地。其重要性一目了然。锦州一旦被攻克,等待着沈阳和长春的国民党守军只有全军覆没的这一结果。

而且毛主席想先打锦州这一战略构思,绝不是一时兴起,早在秋季攻势发起之时,即1947年10月13日,他就以个人名义给林彪发电:“你们攻克吉林之后,应将主攻方向转移至北宁、平绥两线。沈阳、锦州段,锦州、山海关段,山海关、天津段,天津、北平段,北平、张家口段都是很有利的作战地区。”简而言之,毛主席力主南进,切断东北与华北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个很大胆的战略构思。可是此时他尚未考虑周全,因此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先打锦州。只是以个人名义先询问林彪的意见,而不是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下达命令。

在1948年2月7日的电文里,毛主席虽明确“以封闭蒋军于东北加以剿灭为有利”,但对具体进攻方向仍持有谨慎的态度。电文提到:“你们上次来电提到锦州方向无仗可打,这里到底是什么情况?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义、兴、绥、榆、昌、滦一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是否更为有利?”此时,毛主席对于先打锦州的构思愈发的明显,但对于这样事关全局的决策他仍以前线指战员的意见为主,意思没有阐述的很直白,电报仍以他个人署名。

同年4月18日,东北解放军的参谋会议刚结束不久,林彪、罗荣桓、高岗、刘亚楼、谭政联名致电毛主席等,表明先打长春,拟用7个纵队攻城,2个纵队打援,“预计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即可结束战斗”。电文强调:“若我军攻打锦州,则所遇敌人远比长春之敌强大。” “一旦大军进入那些小地区,衣服、弹药、军费等都是大问题。更重要的是,战士们由山东入东北一路风尘仆仆,恐士气低落,于战局不利。若我军主动南下,长春之敌势必借此机会撤至沈阳,打通锦沈线。”

从东北局对中央军委、毛主席的复电来看,林彪先攻打长春的理由是十分充分的。当时,东北解放军的主力全都驻扎在北满。这一带群众基础扎实,万事万物都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长春至沈阳以北的铁岭之间共390里都是解放军的实际控制区,而国民党守军被围困在长春已久,粮食、弹药短缺,的确很有可能一鼓作气拿下长春之敌。

林彪等人对南下攻克锦州的顾虑也是有充足的理由的:解放军主力脱离北满根据地,长途奔袭锦州,不仅弹药补给线长,供应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久攻不下,形成拉锯战,国民党军队以沈阳和华北的两地重兵东西夹击,很可能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如此重大的战略决战,势必会反复磋商。

而且毛主席对于重大的战略决策、问题,向来会以前线指战员的意见为主,从不同角度来验证、思考。此时主席也没有完全下定攻打锦州的决心。既然东北各领导人联名来电力主先打长春,相对来说他们更了解前线之战局。在经过4天深思熟虑后于4月22日复电:“同意你们先打长春之意见。”

但他自己则更倾向于南下攻克锦州,因此在电文中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更为有利,不是先打他处更为不利,或有不能克服的困难。你们提到的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锦榆段之困难,这些困难不一定存在。有些是实际困难,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要遇到的,特别是在万一长春久攻不下时要遇到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强这种情况先打长春更为有利,不应该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事实确实和毛主席料想的一样,东北解放军以13个师的兵力发起长春外围战。长春国民党10万守军在郑洞国的得力指挥下,打得异常顽强,而且城防布置坚固,解放军久攻不下,一时难以得手。

7月20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再次致电中央军委,明确提出南下作战乃是上策,不应该勉强和被动的攻打长春,等到热河秋收和东北夏季结束之后,至8月中旬,我军主力立刻开始南下作战。

看到东北解放区的决心后,毛主席自然十分高兴,在22日立刻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经过反复的争论,南下作战的方案终于确定下来了。

然而,事情进展远没有想象中的顺利,8月11日,在得知国民党94军增援至锦州,第8军回撤到唐山以北的消息时,林彪立刻致电中央军委:“南下作战,粮食问题仍不能得到有利解决,需利用铁路、汽路,而后绕道热河,距离甚远。但今年之雨水乃30年来所未遇,铁路、汽路尽数尽毁,最近尤为迅猛。” “现在对出动时间,仍是无法肯定。”

这一次,毛主席罕见的发火了。他在第二天清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中,提出严厉批评。电报说:“关于敌军从东北向华中撤退的判断,我们在你们还没有结束冬季作战的时候就告诉了你们,希望你们务必消灭或抓住这批敌人,假如敌人由东北快速转移至华中,则对华中作战产生极为不利之影响。关于你们主力作战必须提前准备粮食的事情,两个月前就提醒你们早做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坚决的执行了这一指示只字未提。”

对于北宁线敌情的判断,根据你们最近几次的电文来判断,亦显得尤为轻率。为使你们慎重从事起见,特向你们指出如上,你们如果不同意这些指出,亦可逐条提出反驳。面对中央军委、毛主席如此严厉的批评,东北局又重新对作战行动作了研究,24日,林彪等致电中央军委:“我部决定于月底或者9月出行动,在9月6日前后,即可进入北宁线打响战斗。”

9月7日,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复电林彪、罗荣桓,明确传达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报指出:

你们若是可以在9、10两月甚至再加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到唐山一线的敌人,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等点,就能完成歼灭敌人18个旅之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你们此刻就应该着手使用主力于该线,将沈阳、长春之敌抛之脑后,并充分考虑在攻击锦州时歼灭可能由沈阳、长春而来的援军。

若是你在进行锦、榆、唐(第一个大战役)之时,长、沈之敌倾巢而动(因为你们的主力不是集结在新民而是集结在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有胆出动援军),则你们便不用撤出锦、榆、唐一线,而应连续大举歼灭援军,争取一举拿下卫立煌全军,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因此,你们要注意:

1.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

2.确立打你们此前从未有过的大决战的决心。

3.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兵员)以及俘虏的处理事宜。

都说再一再二不再三,然而在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的问题上还是出现了再三的情况。10月2日,在得知蒋介石把国军新5军和95师海运至葫芦岛后。林彪在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的问题上又表现的犹豫不决。这一下,毛主席真的忍无可忍了,他连续发出两封电报,对东北局主要领导提出了严厉批评。

3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联名复电中央军委:“我们决定攻打锦州。只要做好十足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攻克锦州之可能,少则也可歼敌一部或者大部。目前回头攻长春,则大费时间。”

4日,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至此我们和你们之间的意见终于统一了。希望你们按照你们3日9时的部署,大胆放手和坚决地实施,争取攻克锦州,然后再攻锦西。

至此,在中央军委、毛主席的英明指导下,在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东北局领导的正确部署下,东北解放区战士的英勇杀敌下,势如破竹在52天便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顺利解放东北。

林彪为何在打长春、锦州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有以下3点原因

1.40万解放军脱离南满根据地的有力支持,由齐齐哈尔铁路沿线机动至1000公里外的锦州,此乃长途奔袭,攻击一旦受阻,将会陷入拉锯战的局面,后果不堪设想。

锦州的背后是沈阳,有30万国军虎视眈眈,国军只要掐断东野后方的铁路线,若此时东野对锦州久攻不下,势必会腹背受敌,三战四平的惨烈局面,重蹈攻击德惠之惨状。

当年三战四平,血战德惠的惨状还历历在目,这两场攻坚战的失利一直是东野将士无法抹去的阴影,令林彪不得慎之又慎。

2.一旦攻击锦州失利,回撤之路势必困难困难重重,此时范汉杰势必疯狂反扑,沈阳之敌的援军也会接踵而来,铁路线还被切断,1000公里的曼曼征途,全军覆没亦不是不可能。

“事实恰如林彪担心的一样,锦州战役打响没多久,廖耀湘便进占了彰武,的确切断了东野的撤退之路。东野若是真的攻击锦州受阻,前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后有廖耀湘的西进兵团,范汉杰又虎视眈眈,那东野势必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也就应验了林彪流传甚广的那句名言——问题是我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这饭还怎么吃?”

电影大决战剧照

3.若是执行攻击长春的方案,则甚为稳妥,对东野而言,可行性更高,操作起来更方便。

因为东野的倚靠黑龙江以北,并无后顾之忧,能拿下长春最好,拿不下也可快速撤退,没有后路被切断的担心,更不会出现腹背受敌的情况。

从中央军委,毛主席的角度而言,先打锦州势在必行,它关乎全国战局之成败,有如下三点理由:

1.先打锦州是取中间,“掐脖子”,是毛主席提出“封闭蒋军于东北以各个歼灭”的关键一环,前面提到锦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华北与东北交通连络的咽喉要道,更是国民党政府向沈阳和长春空运粮食弹药的物资基地,是大军从陆路进入东北和华北的必经之地。

电影大决战剧照

锦州一旦被攻克,东北国军便插翅难逃,东北大局一战定乾坤,东野便可挥师入关,南北夹击,傅作义即便虎视眈眈亦不可造次,天下大势已然见分晓。

2.若是先打长春。这是“抓尾巴”,“赶鸭子”,是把几十万国军主力赶回了关内,逼向华北,若是如此那平津的局面将变得扑朔迷离!

3.这是尤为重要的一点,东野一旦打下长春,几十万国民党军将一下子涌入华北,聂荣臻的华北部队显然没有招架之力,若是国军趁势再涌入两淮,必将让华野、中野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届时的局面将变的错综复杂!!

“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那能不能于1948年11月6日发动淮海战役可就有待商榷了,更不要提之后的平津战役了......”

综上所述,林彪与中央军委、毛主席关于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的分歧,中央是从战略层面考虑的,着眼的是全国战局,并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

而林彪是从兵团司令的眼光来考虑问题的,看到的只是局部,更在乎的是此次战役的成败。这也和林彪细致入微,精算全局的作战特点有关,他势必万保证每一次战役打响时,己方能处于不败之地,能有充分的,可操作的空间。而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

追本溯源,还是战术家和战略家的区别,由于林彪和毛主席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着眼点不一样,大局观不一样,这三处不一样就致使二人在关键问题上会产生分歧。

好在毛主席在关键时刻给林彪和东北局吃了定心丸,才有了三大决战的最后胜利!!!

0 阅读:65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