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粟裕三用奇谋,大破日军囚笼阵,日军官:指挥者是谁,了不起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2024-05-20 20:47:14

前言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粟裕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他戎马一生,打过各式各样的仗,包括游击战、运动战、攻坚战,他用过各种各样的战术手段。并擅长打险仗,屡屡创造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脍炙人口的黄桥战役、令毛主席赞不绝口的豫东战役,3次上书改变中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淮海战役等。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充满传奇色彩。

粟裕认为,战争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作为指战员,战前不仅要做足充分的准备,不打无把握之战;但又不能太过于小心翼翼,不敢出奇兵,这样是打不了胜仗的。因而他总能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战役重点,奇招迭出,其用兵静若初子、动若脱兔,判断之精准,行动之大胆让人啧啧称奇!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场战役,是粟裕军旅生涯中不起眼的一次战役,却是彰显他战略眼光之高,用兵大胆出奇的一场战役。凭此战新四军打破日军“囚笼”阵,让日军军官直呼粟裕了不起;凭此战粟裕在第三战区名声大噪,顾祝同因此专门派人请粟裕去讲授游击课程,国军将领更是直言,游击战术看着不起眼,却有这么大威力。

今天我就为大家详细解析粟裕的用兵之道,体验中国战神的用兵风采。

华中日军支援武汉会战,新四军借此机会迅猛发展

1948年武汉会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华中日军不得不将所属的6个师团全部调往武汉参战,顶替他们的是4个现编师团。

这4个师团要守备苏、浙、皖3个省,奈何将寡兵微只能控制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别说机动兵力了,就连警备力量都有些捉襟见肘。

借此机会,新四军得以喘息,迅猛发展。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但中国政府并未放弃抵抗,那些被抽调到前线的师团只能继续留在正面战场作战。

日军发明梅花桩战术,新四军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日军司令部不得不调整对新四军的作战策略,从此前的单纯防御慢慢转变为攻势防御,奈何兵力不足依旧是日军老生常谈的问题,即便有了伪军协防,但仍然显得顾此失彼。迫不得已下他们竟然用蒋介石的策略来对付新四军。

日本是一个学习和模仿能力都很强的民族,新四军利用游击战术让他们吃尽了苦头。他们就潜心研究抗战前的中国内战,学习蒋介石是如何对付新四军的。

蒋介石“围剿”苏区的一大杀器是碉堡战术,日本人就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发明了“梅花桩战术”。

“梅花桩战术”是具象的形容,实际上是碉堡据点,日军以交通网为基础构筑封锁线,再依据封锁线在其内部设立“梅花桩”,从而形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棋盘块 ,用以限制和压缩新四军的活动范围。

同样是“围剿”日军可比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还要变本加厉、阴险毒辣,要打败这样的对手,唯有一条路可选,那就是比他更机警,更勇猛。

第二支队司令部设置于小丹阳,日军就在四周布满封锁线。对第二支队实施限制和压迫。这条封锁线上有一个大“梅花桩”,它位于日军补给点芜湖附近,是一座古镇,叫官陡门。

从根据地前往官陡门,要穿越100多里的河网地带,中间各种河流纵横交错,深不见底。在这百余里的河网地带,还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小“梅花桩”,可以随时出动增援完成对进攻部队的前后夹击。

官陡门是整条封锁线的中心,即使新四军可以解决官陡门,日军也能立刻出兵增援:半个小时之内,各个“小梅花桩”的日伪军就能抵达官陡门;两分钟内,敌机便可飞抵官陡门上空,对新四军进行轰炸扫射;官陡门还在日军芜湖炮兵阵地射程之内,只要枪声一响,这边就能立即予以炮火支援。

综上所述,官陡门可以说是日军安全系数最高,最高枕无忧的据点。

远距离奔袭日军据点,粟裕真敢这么做吗?

对手越是觉得万无一失的地方,往往越是可以出其不意,有可乘之机的地方,在对敌情和地形侦察后,粟裕当机立断决定拔掉这根“大梅花桩”。

官陡门的火力配比无与伦比,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兵力不足。

就新四军的实际情况而言,打弱敌是粟裕坚持一贯的原则,这也是在红军时期总结而来的经验。他为此还有一个形象的比方:把敌人比作一只螃蟹,弱敌就是敌人的软肚皮,打螃蟹要先从这里入手。

日军战斗力不俗,下到普通士兵,上到指挥官都有很高的军事素养,同时日军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防守时冥顽不灵,宁死不屈。

假如驻守在官陡门的全是鬼子,粟裕就要慎之又慎了,然而那里只有300名伪军驻守,这就另当别论了。

伪军没有战斗力可言,枪声一响便四处溃逃,只要在奔袭的过程中注意隐蔽行军,确保速战速决,这一仗便有很大的胜算。

粟裕摊开地图,写了一个大大的“奇”字。

奇字当先,敌人越觉得安全的地方,越容易得手

自1939年1月中旬起,粟裕便下令部队开展夜间整训,大练白刃战、河川战和街市战,不过为了达到出奇制胜效果,并未公布具体的攻击目标。

这极大的调动的战士们的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这到底要打谁呀?,打得是什么地方啊,人不会提前接到消息跑了吧?”

经过皖南整训和敌后长达半年的不间断游击作战,新四军主力部队在技战术能力上得到了显著提高,而这种神秘感则令众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士兵每天都要将步枪擦拭还好几遍,机枪手自己购买生发油,生怕机枪在给鬼子“点名”时意外卡壳。

1939年1月18日,粟裕率二支队第3团离开根据地,冒着凛冽寒风对官陡门实施长途奔袭。

1个早晨走了50里路,到达第一个补给点,粟裕下令各部就地扎营,严令外出,1月19日仍原地不动,直到他掐着表,看着到了预定时间,部队才悄悄上船。

晚上9点。弃船越过堤埂,乘坐另外事先准备好的船。这些船原本就是装肥料的,压根儿没人在意。

晚上12点,到达第二个预定补给点,各部仍按兵不动。

曲曲折折,左拐右拐,连自己人都被弄得昏天暗地,然而这些对粟裕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了,3年的游击战争,这早已成为他的必修课,每天想的不是多走多少路,而是怎样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甩掉他。

不过那时是用来甩掉强敌,现在则是用来抵达据点。

1939年1月20晨,粟裕依旧没有下发作战任务,这时仍然在做政治鼓动,午饭后,他命令各部:“睡午觉!”

在安排大家睡午觉的同时,粟裕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将作战任务分配下去。

晚饭过后,粟裕召集全军讲话。他注意到,众将的情绪已经达到鼎峰,对比18号早晨出发时,有更上一层楼的之势。

这正是他期待的状态,粟裕当即宣布了进攻官陡门的决定。晚上5点,3团向官陡门进发,前面的部署都是“奇”字当先,从此刻起就要围绕“快”字做文章了。

3团的出发点到官陡门仍有70余里,再向前,很难做到隐蔽行军了,因为必须要在一夜赶到。

出发时太阳还未下山,没一会儿天色便逐渐黑了下来,能看见的只是身前的那个人。耳边除了刷刷的脚步声和远处见犬吠声,听不到任何声音。

晚上8点,距官陡门还有40里。

此刻部队处于敌人两个据点之间。这两个据点随时有可能截断3团的唯一退路。粟裕按照原计划派后卫部队逼近两据点,以掩护归路安全,其余部队则继续前进。

晚上10点,3团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找船,只找到了一大一小两只,小船最多装3人呢,大船也不过装10多个人,更为致命的是,小船没有划船工具。

粟裕粗略估算了一下,按照两只船的运载量运完整支部队,最少要4个小时,而距官陡门还有30多里,又要摆渡,等到战斗打响,天也亮了。

天亮进攻,就达不到奇袭的效果了!

必须要争分夺秒。粟裕一边对河对岸进行警戒和封锁,一边将队伍中事先选好的水手找来,让他们协助大船的舵手划船,以最快的速度渡河。至于小船则用绳子连起来,直接从两岸拖。

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下,3团终于在两个半小时内全部渡河。

一上岸,队伍就开足马力,全力奔向官陡门。

1939年1月21日,凌晨2点,距离官陡门20多里,队伍再次被一条河流拦住了去路。

3团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坐船,但船很可能被敌军封锁,不一定能找到;二是绕道,要多走10多里,而且还要从敌人眼皮子底下穿过。

第一个选择无法预估时间,第二个选择无法预估风险。粟裕思考片刻,决定绕着走。他下令各部加快行军速度,把时间抢回来,这样即便敌人有所察觉也无关紧要。

话虽如此,但粟裕内心同样紧张,因为部队绕行的路线距离敌据点仅两三里,一旦被敌军发现,用电话通知各处,可就进退两难了。

众人默不作声,听到的只有呼吸声和脚步声,地上虽然铺满银霜,大风凛凛,但大家都是一身热汗。

4个小时后,3团绕过敌据点,到达距官陡门仅3里的地方,这时粟裕高悬的心才放下来。

官陡门据点极其险要,它以河相隔、又分东西两岸,两岸街道全建在高高的堤埂上,可以俯瞰四周的河网水电。在据点四周还设置了3道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可谓固若金汤。

粟裕将队伍一分为二,亲率主力攻击西岸,待西岸枪响后,东岸部队再发起攻击。

部队沿提埂的倾斜面前进,一里、半里,粟裕挥手:“停止前进!”

大家都蹲下来,一时间静的可怕,只听到战士们的呼吸声。粟裕派突击队匍匐前进,其余部队在在后面慢慢前进。

当突击队抵近铁丝网,正欲剪断时,突然警报声大作,伪军哨兵喊道:“谁?”

开火,枪声四起,哨兵瞬间成了筛子。

哨兵身后约10米处,有一座掩蔽桥,里面全是伪军,可是伪军还未做出反击,子弹就迎面而来。

突击队的“花机关”、机关枪、驳壳枪一同发出怒吼,手榴弹蜂拥而至。掩蔽所里的伪军,反应迅速的,跑出来被打成了马蜂窝,反应慢的便永远留在里面。

不到1分钟,3层铁丝网被全部冲破,东岸也传来了阵阵枪声。突击队和第二支队同时涌入街口,此时伪军已经倒下一大半,枪械遍地都是。新四军装备落后,一般情况下见到好装备都“疯抢”,但这次第二支队却对地下的好装备视而不见,直接冲过河。

在官陡门两岸之间,仅靠一座宽约1米的小板桥连接,分配作战任务时,粟裕给西岸的部队下了死命令:进入官陡门,率先抢占小板桥,违令者军法从事。

第二支队冲过河边,为的就是这座小板桥。

夺得小板桥,第二支队冲到河东,直捣黄龙,一举拿下伪军司令部,战斗胜利结束。

奇袭官陡门,从攻击开始到战斗结束,全程仅用了8分钟,加上打扫战场,也不过20分钟,当日军援兵和飞机姗姗而来时,3团早已撤出阵地。

此役共歼灭伪军200余人,活捉57人,仅伪军司令因在芜湖未归而躲过一劫。新四军方面,仅一名卫生员和和司号员负伤。其余基本上无任何损失。此外还缴获了大量的机关枪、手榴弹、子弹。

官陡门一战,粟裕虽是小试牛刀,但其策划之精妙、出兵之奇、行动之快,用时之短,都称得上是奔袭战的典范。

粟裕因此名声大噪,顾祝同还专门请粟裕教授游击课程。粟裕在台上连续讲了好几个小时,众人在台下听得聚精会神,一名川军师长道:“粟司令,我以前觉得游击战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今日一听真的是大有可为呀!”

顾祝同

慨歌倚长剑,军史留威名,这只是粟裕戎马一生,征战沙场的一场微小的战役。但却彰显了粟裕敢出奇谋、敢用奇兵、敢打奇仗的的指挥风格。这只是粟裕万里征程的一小步,他必将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战役奇迹!

1 阅读:50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