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主席为何先打黄百韬兵团?粟裕:非蒋嫡系,战斗力强悍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2024-04-14 20:36:47

大家好,我是成成讲战争

1948年9月24清晨,济南城内的枪声尚未停歇,未雨绸缪粟裕便向中央军委发电提出进占徐州以东,发起淮海战役的建议。

粟裕的电文很快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回复:“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在复电中,毛主席特意为粟裕定下了一个硬性指标:率先歼灭黄百韬兵团。

行文至此,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着同样的疑问,黄百韬这位既不是黄埔军校毕业,又不是蒋介石的老乡国民党军官,为什么能成为毛主席点名歼灭的首要目标,他和他的兵团有着怎样过硬的实力?为什么最终逃不了被全歼的命运,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文章。

黄百韬虽不是蒋介石嫡系,可他治下的25军却战斗力强悍

黄百韬的确不符合蒋介石的用人标准,但他治下的25军可比中央军还要有战斗力。要弄清这其中的缘由,就要从蒋的用人标准,中央军的由来,杂牌部队的由来说起。

蒋介石的用人标准向来直接,“黄浙陆一”。黄埔、浙江、陆大、第一军,符合这是4个标准中的一个即可入蒋介石的法眼,两个或以上那就是座上宾。当然,很多的地方军阀的大佬都是陆大毕业的,不过这更多是镀金的一种手段,也是蒋介石用来稀释对方兵权的伎俩。此时的黄还是个毛头小伙子,能入蒋介石的视野已经是烧高香了。

军,说来就话长了。比较根正苗红的,一个是来自于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第一军,这是蒋介石白手起家的部队,队内大多数都来自黄埔军校教导团,之后收编了一部分许崇智的粤军,随后第一军被打乱扩充到中央军其他部队中,因此第一军也有着千军之首的美誉。后来胡宗南任第一军总指挥,自称天下第一军,就是凭借着该军资历比谁都老。另一个就是蒋荣升委员长之后建立的部队如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等。

再多唠叨几句,中央军不是说组建就能组建的,蒋为了肃清杂牌军,同时加强中央军,对大量原军阀部队进行抽调、打散、改编,重组,很多中央军的部队里掺进了杂牌军的师,团。磨合一段后,再调整主要军官,往中下级里面掺沙子,收买实力人物,甚至直接以整训名义来达到全部中央化的目的。

还有就是像陈诚、顾祝同这些比较有实力的杂牌军领袖。他们是带着队伍投靠蒋介石的,是发誓要效忠蒋介石的,这些人也得到了很好的补充,甚至中央化。当然,这其中要掺进去大量的黄埔毕业生,但军权还握在自己手里,这类队伍广义的称呼是半中央军,或者是中央化的杂牌。

真正的杂牌军和中央军是不相上下的,也都是雄踞一方的人物,比如桂系始终不少于两个军的编制,又比如冯治安的两个军,虽经历多次分拆,但大框架依然摆在那里。再比如阎锡山,以及称霸华北的傅作义,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杂牌军,但你会发现,这些杂牌军的战斗力甚至比中央军还要强悍,只不过他们善于自保,不愿意为蒋卖命而已。

顾祝同

啰嗦了半天,终于要说到黄百韬和他的25军了,黄百韬是从东北杂牌军脱颖而出的,但25军可是实实在在的中央军嫡系部队,这个很多人容易搞混。国军的历史上出现过3个25军,首先是贵州军阀王家烈的25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25军基本被吞并,王家烈进入陆大将官班,25军被撤销番号。第二个25军是鄂系夏斗寅的21路军改编而来的半嫡系中央军,淞沪会战时由顾祝同指挥,损失惨重番号撤销。

黄百韬

黄百韬治下的25军,是1938年以预备第三、第四两个师编成的新军,是地地道道的中央军嫡系,首任军长王敬久,黄埔一期,大名鼎鼎的徐州三王之一,蒋介石的亲信,此前是71军的军长。71军号称御林军,由南京警备师改编而来,这够嫡系了吧。25军成立时下辖两个师,52师师长唐云山,黄埔一期。190师师长梁华盛。黄埔一期,陆大三期。更重要的是,这两位在1934年围剿中央红军之时,隶属于薛岳的第5军,都是蒋介石的高足弟子。所以25军是血统纯正的中央军嫡系。

在这之后,梁华盛升任第10军军长,带走了190师,蒋又调来了79军的180师,29军的40师,原79军副军长张文清接任25军军长。

79军的180师是被中央化的原东北军,是跟徐源泉共同投蒋的(徐源泉之前是黄百韬的上司),对黄百韬青睐有加。这为黄之后顺利接手25军埋下了伏笔。

29军40师的历史背景可就更强大了,它的前身是宋子文创建的税警总团。这是宋花巨资,聘请黄埔高材生训练出来的一支全部德系装备的王牌军。其战斗力甚至超过了中央军,人员编制也远超当时的国军,对外宣称为6个团,实际上的人员配置堪比一个军。虽在淞沪战争中损失大半,但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蒋介石担心宋子文掌握这支军队恐生变故,后将其编入29军40师。后来宋子文任财政部长时,再次组建了税警总团,后来被蒋抽走三个团,这三个团就是之后新6军的起家班底。

而黄百韬,因为得到徐源泉的照顾,得以进入陆军大学深造,也能称之为蒋的门生了。他在第三战区任参谋长,得顾祝同赏识,而后接任第25军军长。

综上所述,黄百韬从东北杂牌军脱颖而出,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但通过自己一步步的运作,也算进入了蒋介石的法眼,但他治下的25军可是地地道道的嫡系。

黄百韬是粟裕的老对手,他率领的兵团是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兵力最多的兵团

黄百韬和粟裕算是棋逢对手了。这位当年北洋军阀李纯的传令兵,既不是黄埔出身,也不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硬生生凭借忠诚、勇猛的胆识成了蒋介石“期望至殷”的中将司令官。从抗战之始,担任第三战区参谋长期间,黄先后参与制造了多起同新四军江南部队的“摩擦”,并且参与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抗战胜利后,更是成为了内战的急先锋,在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和豫东战役中,多次与华中、华东野战军交锋,尤其是在豫东战役中因“救援有功”,而被蒋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一跃成为第7兵团司令官。淮海战役后,蒋介石把5个军交由他指挥,使其成为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兵力最多的兵团。

因此,黄百韬兵团才会成为毛主席给华野的第一个指标。

黄百韬是怎么被歼灭的呢?

黄百韬是怎么被歼灭的呢?除去华野、中野的密切配合,将士们英勇杀敌外。我认为这几个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蒋介石的犹豫不决把黄百韬推上绝路

1948年10月,粟裕完成了淮海战役的所有准备。

国明党统帅部很快就察觉到了鲁中的华东野战军、豫北的中原野战军有南下、东移的动向,这样徐州就暴露无遗。蒋介石认为“徐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一度考虑 “放弃徐州。守淮保江,拱卫门户”,并且批准了国防部于10月24日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战略计划。

奈何蒋介石对此方案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只觉得华野和中野“行动甚缓、企图不详”,“两军是都合力一时难以判断”。因此他们的“守江必守淮”的战略计划并未付诸实施。

仅就军事角度而言,放弃徐州、守卫淮河、长江,在当时国民党处于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可以称得上是一步妙棋,这也是粟裕最担心发生的事情。

此时,辽沈战役战败的消息传来,蒋介石担心,辽沈战役的失利,再加上徐州的不战而退,会导致军心不稳、士气低落,政局动荡,因而改变部署,转而启用了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制订的徐蚌会战,重点是将兵力集结于徐州、蚌埠铁路沿线,作攻势防御。

此计划一出,国民党上下一片哗然,不少能人之士直呼这是一个昏招,“未战败局已定。”

他的好同学郭汝瑰也向前推了他一步

黄百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你郭汝瑰可是我陆军大学的高材生,你就制定出这般不堪的作战计划,实在是有辱你陆大高材生之名。

黄百韬不了解的是,他口中的陆大高材生,早就已经秘密加入了我党,是潜伏在国防部的高级秘密特工,所制订的计划自然是要把国民党军引上绝路。

郭汝瑰

既然委员长已经拍板,再多的争议也于事无补。

刘峙心中的苦楚,黄百韬的无奈

黄兵团的侦察人员得知,解放军正加紧向陇海路开进,在向刘峙请示后,黄百韬提出,国民党军全都部署于陇海路沿线,战线陇长,环顾四周都是解放军的身影,可谓“备左而右寡,备右而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所谓“攻势防御”,且不说攻,防都防不住。

黄百韬建议效仿“拿破仑的团式集中法”,集结兵力于徐州四周,进而博得先机,在华野、中野尚未合并之前,予以各个歼灭。

不得不承认,黄百韬是有两把刷子的,这是一个可行性很大的建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徐州“易攻难守”之困境,然而刘峙对此却不闻不问。

刘峙

当初顾祝同升任国防部参谋总长时,就提出让刘峙担任徐州“剿总”总司令,郭汝瑰劝说:“徐州乃南京门户,理应派一员虎将镇守,不派一虎也得派一狗看门,而今派一只猪,只怕大门不保。”

郭汝瑰口中的“一只猪”显然指的是刘峙,但顾祝同再三思考后,还是将徐州交由刘峙镇守。

郭汝瑰是我党是高级特工,他的很多言论,而今要换个角度理解。若是刘峙真的那么不堪,估计郭汝瑰又是另外一种说法了。

顾祝同和刘峙几乎一同出道,在一段时间内刘峙的表现甚至超过了顾祝同。以徐州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他是万万不能找一个能力平庸之人来坐镇的,而在曾经人才济济的国民党阵营中,刘峙要是没有一定的能力,也不可能爬到现在的位置。

顾祝同

这位北伐和中原大战时期的常胜将军,位居蒋介石“五虎上将”之首,若论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在国民党阵营中少有人能与之媲美的。

黄百韬的建议迟迟未得到回复,不是刘峙眼光不足,不肯纳谏,而是有苦难言。

此时此刻,他的两大劲敌,华野粟裕手握40万兵,中野刘伯承手握20万兵,这还不算地方武装、民兵和游击队,而刘峙率领的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加在一起也不过20万人,勉强能与中野一战,何况有的部队还未完成整编,只是账面的数字而已。

刘峙原本要放弃徐州,退淮以守,被“徐蚌会战”的计划否决后,又提出集结兵力于徐州四周。包括黄百韬,他老早就想撤到运河以西,然而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国防部的批准。

刘峙显得束手束脚,他自己无比气愤,满腹牢骚地说:“我好像是童养媳长大,骨头多大,当婆婆的都摸得清,服从是不需要理由的!”

由于刘峙以及众将领的坚持,时任参谋总长的顾祝同受奉蒋介石之命,与郭汝瑰等人专程赶到徐州调整了部署。

1948年11月5日,顾祝同召集众将领开会,会上黄百韬再次进谏。

这次他又换了一种提法,把拿破仑的“团式集中法”改为中的“乌龟战术”,并力主放弃海州,黄兵团由原驻地新安镇全部撤往徐州。他对顾祝同说:“不是我怕死,唯有如此才能持久,海州要不要都无妨。”

顾祝同请示蒋介石后,最终同意了黄百韬的方案。

黄百韬并没有卸下包袱,冥冥之中已经察觉,自己要交代在这淮海战场上。

火车一路奔驰向着新安镇驶去,黄百韬对第25军军长陈士章说:“我的这个计划批准的太晚了,现在撤退恐怕为时已晚了。”

的确已经来不及了,他的“郭同学”,再一次拖了后腿。

驻扎在海州的第44军原计划从海上撤退,但国防部临时改为通过新安镇撤往海州,同时规定,黄兵团要为44军担负殿后任务,在44军未到达新安镇之前,黄兵团不得擅自撤离。

44军原本不需要一个兵团为其掩护,但海安是国民党第9绥靖区的驻地,行政人员、学生、家属全都得跟着走,所以当44军撤出时,带了大量非战斗人员,浩浩荡荡有10万余人。

10万人的锅碗瓢盆,行动必然迟缓,按照原计划,黄兵团11月5日就能抵达徐州,就因为44军的缘故,时间不得不向后推迟两天。

两天,足够一个兵团走向覆灭。

粟裕早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黄兵团即将西撤的情报。淮海战役原计划发起的时间为11月8日,他立即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晚,华野、中野的密切配合下,分三路向南挺进。当天午夜,解放军迫近台儿庄、贾汪一线,直逼黄兵团侧背。

大敌当前,行动拖沓,黄百韬苦不堪言:留在新安镇打,孤立无援,撤往徐州,到不了徐州便可能遭遇解放军,而所有这些全拜国防部那些“蠢货”所赐,真是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黄百韬通过侦察,得知华野十几个纵队南下,因此估计有不少于30万的兵力参战,而己方不过10万人,若是集中火力来攻,自己必败无疑。

虽未分出胜负,但黄百韬俨然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他托人给蒋介石带去遗言,表示自己受蒋知遇之恩,无论如何要予以报销。“临难绝不可苟免”。

几十万的人马西撤,却只靠一座桥梁通行?

1948年11月7日,黄兵团终于开始西撤。

此时的黄兵团算上44军在内一共有5个军,是关内也是徐州“剿总”序列中最大的一个主力兵团,他们要渡过运河才能前往徐州,可是运河上只有一座铁路桥。此前,黄百韬误认为徐州工兵团会架设浮桥,但后者并未领会,而黄百韬也错过了自行架设浮桥的机会。

10多万的兵马,要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座铁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44军这个拖油瓶还带着10多万的家眷,队伍里充斥着大车、小轿、行李、一上桥便将桥面堵得密不透风,部队根本过不去。

追兵将至,何基沣、张克侠的起义又给了黄百韬当头一棒

何基沣和张克侠都是我党的秘密党员,此议一出,徐州的东北洞门大开。华野右路三个纵队迅速通过起义部队的防区,渡过运河。不老河,直插陇海路,攻占大许家,曹八集,切断了黄百韬西撤的必经之路。

此刻,黄百韬兵团插翅难逃,为今之计只有固守碾庄,固守待援,这一条路了。

可是邱清泉会来就他们吗,黄百韬对此不保任何幻想,他曾经对别人说:“国民党斗不过共产党,人家对上级指示执行到底,我们则阳奉阴违。故人说,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在我们这里的绝无可能的。”

邱清泉

邱清泉和黄百韬同为国民党悍将,但二人一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豫东战役之后,邱清泉自认应居首功,但功过相抵,鉴于区寿年兵团损失过半,他被蒋介石处以记过处分,而黄百韬却被授予“晴天白日”勋章,并正式升任兵团司令。

作为黄埔系的天子门生,邱清泉从来就没正眼看黄百韬和他领衔的兵团,和友军的关系也是一塌糊涂。在被杂牌黄百韬给“比”下去后,邱清泉心里愤愤不平,邱、黄也因此结下梁子。好在周围还有孙元良、李弥两个兵团,而且李弥兵团就驻扎在距碾庄以西仅24公里的曹八集,那里是黄兵团西撤的必经之路。

有李弥的掩护和接应,黄百韬心里安稳不少,但在黄百韬进碾庄之前,李弥就撤离了曹八集,随后到达此处的是第100军的44师。

一前一后很短的一个间隙,这个间隙就被粟裕牢牢的抓住,苏北兵团奉命从南面实行迂回,一举突破了曹八集,全歼44师。

1948年11月11日,随着解放军攻占曹八集,黄百韬的西撤之路被切断,华野部队已完成了对黄兵团的全面包围,随即展开了碾庄攻坚战。

黄兵团打得异常顽强,奈何援军迟迟不见踪影

碾庄一带村落密密麻麻。由于常年的洪水泛滥,每座村庄都会垒起高出地面2米的高台,又称为“台子”。一座村庄有几十个台子组成,台子中间是洼地和水塘,大一点的村庄还修有围墙和较深的水濠。在村庄外围,则是一大片开阔地。

黄百韬之所以下决心固守碾庄,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这里易守难攻的地形。

黄百韬把村庄、台子都加以利用,逐村设防,加修工事,以碾庄圩为中心,使每座村庄都成为环形的野战防御阵地,其间子母堡、交通壕,纵横交错,密密麻麻连在一起。

粟裕原本采用的是奔袭战术,想乘黄兵团立足未稳之机,一举杀入碾庄,因而各纵队均是谁先到谁就展开攻击,一路猛冲猛打,结果一上来就遭到敌军痛击。

在守军的火力阻击下,解放军能通过开阔地和水濠,进去碾庄主阵地,已属不易,但是他们将面临的是,黄兵团布置的更多的死亡陷阱。

黄兵团修筑的工事很有特点,进攻方不论从那个方向发起攻击,都会立即召开四面八方的火力袭击。更让人猝不及防的是,守军的射击孔大都贴着地表,进攻时很难发现,就算你匍匐前进,都有可能被子弹击中。

攻击部队绝处逢生,对沿途能看到的工事都视而不见,勇敢的往村子里冲,突然一排排子弹从后面袭来,战士们来不及反应,就应声倒地。

原来黄百韬还设置了夹壁墙式的工事,外表根本无法辨别,看着就是普普通通的墙壁,而工事里面的守军,就等着解放军冲过来,从后面开枪。

碾庄是真难打啊,华野的主力纵队也才2到3万人之间,此时此刻陶勇的纵队已经伤亡4300余人。在华野指挥部的作战地图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存在,上午还插着代表解放军的红旗,下午就换成了代表敌军的黄旗,到了晚上又是红旗,而第二天早上会变成什么旗,谁心里都没底。

碾庄战役期间,顾祝同还派粗了飞机予以支援。为了使地空协同更为密切,空军通讯科科奉命驾驶飞机,向碾庄空投陆空通讯电台,中途因危机故障,这名科长被逼无奈,只得虽电台降落碾庄。

这对黄百韬来说,有如神助。

解放战争以来,国民党军的地空协同战术基本上就是个“空架子”,唬唬人还可以,但现在有了通选电台和专家之后,竟打出了罕见的表现——阵地一紧张,这边轰炸机就呼啸而至,反之,若是空军侦察到什么情况,黄百韬也能迅速掌握。

这使得华野的推进速度异常困难。到11月14日,华野除在第40军、100军阵地前有所斩获外,在25军和64军正面均只能形成拉锯战的局面。

面对此情此景,徐州和南京方面喜出望外,顾祝同、刘峙无不拍手称快,陈诚更是拍案叫绝:“黄百韬真英雄也!”

的确按照当前的拉锯战的局面,国民党援军若能及时到达,华野真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可是援军在哪里呢?

显然在救援黄百韬这件事上,蒋介石是用了心思的,纵观徐州战场,能指使东邱清泉的人少之又少,这是个目空一切,狂妄无比的人,据说在豫东战役时连蒋介石的手谕都拒不执行,刘峙显然是差遣不动他半分。

杜律明则不同,他是少壮派的实权人物,又是邱清泉的老上司,指挥调遣各兵团运动时要自如的多,这也是蒋介石执意要杜聿明前往徐州进行指挥的一个重要原因。

杜聿明

可是在救不救黄百韬这个问题上,杜聿明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从先前黄百韬对粟裕的战果来看,其兵团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碾庄工事又坚固,杜聿明觉得黄百韬完全可以再坚守一段时间。

此刻,黄维兵团已向徐州进发,中野集中9个纵队予以拦截,杜聿明认为这是合击中野的绝佳机会。以孙元良兵团的72军守徐州,邱李兵团出击中野侧后,截断陇海路,而后以黄维、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三路出击将中野主力聚歼与蒙城宿县的三角地区。显然这个计划是要黄百韬兵团做全军覆没的打算,这是一个极佳的方案,可是此时杜聿明始终找不到中野的主力在何处,生怕一下子扑空,黄再彻底完蛋那就没法和蒋交代了。

杜聿明是黄兵团被围两天之后才到徐州的,此前两天刘峙并未做任何部署,杜到了之后,再一犹豫,就又过去两天,这就给了粟裕4天时间。从11月8日到11月12日,从黄兵团被围之后,整整4天时间徐州没有任何反应,除了空中侦察外,对华野的阻击规模。兵力部署一概不知。

可谓一步错,步步错,每一步的计划都跟不上变化的失误。

上面写到中野拿出全部家底来阻击徐州,其实粟裕的真实想法是将邱、李兵团诱出徐州,而后分割歼灭之,因此一开始就采用分段抵抗,诱敌深入的打法。奈何邱、李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打法,每次就投入一到两个团,主力始终布防于徐州周围,所以双方都同时想到了侧以迂回的办法。结果大家棋逢对手,华野没得手,徐州吓得惊魂失色。

那么邱李兵团能不能救出黄百韬呢?有,但是希望渺茫。国民党军是优势在于空军和火力,此刻华野的炮纵和特种兵纵队全在正全力对付黄百韬兵团,因此包围黄的纵队数量不多,但火力依然强大。

更重要的是我军的及时调整了部署,具体而言就是在前沿部署少量部队,利用交通壕将主力至于后方。所以即使国民党军对我军阵地进行午休时的轰炸,但仍伤不到我主力丝毫。炮火停止,主力就迅速归为,而国军的步炮协同又不到位,部队冲上来,也是白白送死。而且夜袭是我军的强项,时不时的搞个偷袭,撤退时留下小股部队,夜晚再来个里应外合。

如此一来,黄维就成了事关全局的棋子。黄维若能及时抵达徐州,那么杜聿明就有足够的力量救出黄百韬,甚至反包围华野主力,于是蒋介石下令黄维马不停蹄,直奔宿县,殊不知宿县被我中野抢先一步攻占,这间接的又害死了黄维。

黄维进不来,杜聿明攻不出去。而我军及时采用了近壕作业的方式,经过多天终于攻破碾庄所有阵地。黄百韬在突围中受伤,由25军副军长杨廷宴搀扶着,走到碾庄西南十里处的一颗大树下坐下,掏出自己的名片,在背后写下了“黄百韬尽忠报国”几个字,嘱咐杨廷宴要是突围出去,就将名片交给蒋介石,随后命令杨廷宴开枪打死他。

黄维

杨廷宴无法下手,黄百韬随即开枪自杀。

正所谓“国事千钧重,头颅一掷轻,个人的生死是不足惜的。”黄百韬用自己的生命履行了他对蒋介石的诺言,但也无法改变淮海战役的结局。

黄百韬这样的对手是可敬的、可谓的,但却也是可惜的,蒋介石的犹豫不决、郭汝瑰的“援助之手”,何基沣、张克侠的起义,救援兵团的不作为,已经注定了黄百韬的结局。

0 阅读:28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