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出自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是在红军翻越岷山,即将取得革命胜利之际,主席所作的一首壮怀激烈的朗诵。
而让主席感到高兴的,不只是因为长征已经接近尾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支队伍最终选定了一个未来的落脚点,那就是陕甘根据地。
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向何处去,始终是党中央十分头痛的问题。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让党中央都拿不定主意,还经常引起争议的事情,竟然在聂荣臻的贴身保镖的帮助下,以“买烧饼”的方式,给“解决”了。
那么,这个警卫对最后的革命根据地,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
正文1934年秋,红军突围而出,开始了漫长的战略转移。
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转移。在长征的过程中,党中央因情况的反复变化,先后三次改变了他们的驻地。
聂荣臻在长征开始的时候,中共中央的计划是把部队转移到湘西,同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于是,红军就沿着江西,广东,湖南三省交界处的五岭山脉,向西进发。
蒋介石发现我们的企图,就在江西南部,湖南与广东交界,湖南东南部,湖南与广西交界,设下四道防线,并派兵从后方追击。
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下,红军只得边打边走,途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红军主力出动时有八万六千人,渡湘江的时候就只剩下三万了。毛主席认识到,如果继续按照原定的计划进军湘西,那么很可能在中途就会全军覆没。
毛主席在极其紧急的情况下,改变了原计划,进军贵州。可惜,毛主席的远见卓识被博古,李德否决了。
还好,现在党内绝大部分人是支持毛主席的,博古和李德也只好顺着民意,答应今后部队的行程。
中共中央最终决定先向黔北转移,然后再转移到川南。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最大的变化。
聂荣臻红军转入川陕以后,遭受了腊子口战役的严重失败。损失惨重的红军只剩下一万多人,他们又一次陷入了生死危机之中。身为国家元首,毛主席身上背负着上万人的性命,他心中的压力是何等之大。
毛主席在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时,显示了他超乎寻常的沉着和沉着。他知道,在生死攸关的时候,绝不可掉以轻心,也不能轻视敌人。
毛主席告诉叶剑英:“我们不能再折损了,只有两个师,损失一个就少一个,这可是我们革命事业的宝贵资产,将来还会有更多的资本。”这个严酷的事实使他再一次认识到,红军一定要寻找一个希望,只有这样才能拯救自我。
在这个时候,命运的天平开始摇摆。红军能不能从绝望中寻找生机和希望呢?毛主席没有灰心,也没有失去斗志,相反,他冷静地作出反应,主动地寻求生存的机会。
1935年九月中旬,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到达了甘肃岷县哈达铺地区,这里是红军长征途中必经之路。这是一个农业县,藏、汉混居,可以为红军提供一点粮食。
红二师的师长聂荣臻刚刚攻占了一个县,就决定先把吃饭的事情处理好。他朝身旁的杨家华招了招手,吩咐道:“快,给我弄几个烧饼来!”
聂荣臻“是!”众人齐声应道。接到命令的杨家华,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朝市场赶去,他很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杨家华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年仅20岁,却对党、对国家领导人的信念是无与伦比的。虽然身为警卫,但杨家华很清楚,他身上背负着的,是一份光荣的红色基因,他要为这份使命付出生命。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能有一块热气腾腾的烧饼,已是一种礼遇了。杨家华清晰地回忆起,当年行军时,每个人都是一边走,一边啃着又冷又硬的糙米或烤面包。能吃到刚出炉的烧饼,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谢谢老板!”杨家华感激地说道。在战争年代,能有一口烧饼就已经很不错了。为了保卫党中央,为了中国革命,他必须坚持走完长征路,取得最后的胜利。
再看聂荣臻,旁边还有林彪。当他们看到烧饼的时候,眼睛都亮了起来。杨家华还没来得及回答,林彪就迫不及待地夹了起来,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聂荣臻一边吃饭,一边从报纸上取下最后一片饼子,递到我面前。我没接,就道:“那好,你就帮帮我,不然的话,我还能看报吗?”说着,将饼子往杨家华手里一塞,就去看报纸了。
在这次远征中,军长们最爱看报,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报纸,都会第一时间翻阅。杨家华记得,有时候,如果不在乡下,也要找军队给他们弄几份报纸来。
今天,的报纸是《山西日报》。聂荣臻像往常一样,看得非常认真。
聂荣臻忽然住口,两眼似乎定住了。说完,他冲杨家华吼道:“你这小鬼,赶紧派一名通信员到老毛那里,把这封信交给中央。”
他转过身来,兴奋地对林彪说:“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呢!刘志丹领兵到陕北!”林彪听了,也是一脸的高兴。他正准备过去看看,却发现杨家华已经把报纸交给了那位记者。“真的吗?”说着,他又坐了下来,撕下一块烧饼,一边咀嚼,一边若有所思。
聂荣臻兴奋极了,看样子恨不得马上就去陕北。红军自长征以来,屡遭敌人围困,几经变化,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但始终没有找到一块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
这个发现,对于陕北的红军来说,对于刘志丹来说,都是太重要了。聂荣臻乐呵呵地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最后来到杨家华面前,拿出一张钞票,对他说:“小子,干得漂亮!你的报和烧烤饼都很好,你先吃了这一个烧饼,然后快去多买几张。”
从各个地方收集报纸,是首长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惟一办法,因此,警卫们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提供情报。聂荣臻快速的扫了一眼,顿时,他的目光定格在了上面,随后,他整个人都呆住了,两只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甚至拿着一块烧饼,都没有动一下!
“刘志丹的部队在陕北出没,国民党的部队正在对他们进行清剿。”
他兴奋地喊道:“告诉毛主席,刘志丹已经到了陕北!”林彪兴奋地说道:“你说的是真的?妙啊!”
杨家华拿着报纸就冲了过去,这一刻,他分秒必争!他很清楚,这些情报对于整个军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消息传递给毛主席。
杨家华认为,刘志丹的红军仍在陕北,这对于我军主力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从长征以来,党内外的各种困难,到了今天,才有了希望。
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于星期二带着8000多人到达哈达铺,在这一天,他们开始讨论如何解决红军的生存问题。
九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关帝庙开会,会上毛主席郑重地宣布:“我们要和刘志丹、徐海东他们一起去陕北。”
到了这里,红军的目标终于清晰了!
红军第一次进哈达铺的时候,经过长途跋涉,大家都累得够呛,提不起劲来。路途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目的地,一路前行,何时才能抵达目的地?
这下好了,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烧饼店的那份报纸功不可没!
中央派到陕北来,会不会只是为了一张烧饼店的一张报纸呢?
绝对不可能!
事实上,也许有人已经知道,红军之所以选择哈达铺作为陕北的根据地,是梁兴初他们发现了大量的报纸,而毛主席来到哈达铺之后,也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才得到了大量的报纸。
9月23日,陕甘纵队离开哈达铺,开赴陕北。
红军要到陕北,可是前面还有国民党部队在前面堵截,怎么办呢?
中共中央采取“声东击西”之计,先将大部份的红军转移到陕北,然后再派出一支部队,假意向东打,打天水!
我们的军队乱成一团,敌人听了我们的话,就急急忙忙地调集大批军队去天水,阻挡了红军向东进攻的脚步。
在天水一带驻扎的国民党部队,望眼欲穿地盼望着红军的到来,但几天下来,他们连一个红军也没看见。
所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心里都在纳闷:红军哪儿去了?
然而,我军却没有东进,反而从哈达铺一路北上,日行一百多里,在9月26日,越过渭河,然后北上。
当敌人知道我们在陕北的时候,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原来毛泽东是想要去陕北寻找刘志丹!
10月10日,红军在甘肃省镇原县三岔镇翻过六盘山,会见了刘志丹和其他同志。
毛主席看到刘志丹的亲笔信,顿时高兴坏了,他急忙跑到一处山坡上,把手里的信纸向下面的战士们晃了晃,然后大声说道:“各位,刘志丹同志的一封信已经到了,我们马上就要到陕北了!”
士兵们激动的手舞足蹈。
1935年11月6号,徐海东和刘志丹领导的红五军与毛主席带领的红军,在这里成功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