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偏爱儿子,爸爸还是妈妈?原因竟是刻在基因里的恐惧

历史快递客 2024-05-23 13:09:03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一直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儿子才是自家人,是家族的传承,而女儿长大嫁人,迟早是别人家的人,顶多算个亲戚,所以在家族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对儿子特别偏爱,对女儿就要差些。虽然在现代社会有所好转,但这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即使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大环境下,可能大多数家庭在物质生活和关心上能够做到男女平等,但潜意识中对男孩的期望,或者说可以期盼则更强烈一些。然而,与大家普遍印象不同的是,其实家庭中,更偏爱儿子的其实不是同为男性的爸爸,而是身为女性的妈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先说说为什么会有重男轻女的这种现象。男性群体相对于女性群体而言,在排除个体差异后,普遍存在体力和智力上的优势。而古代农耕社会,体力和智力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本,而女性特有的耐心、细腻等优点基本上无用武之处,所以男性成了社会的主导,也成为了家族的支柱和传承的媒介。

在古代,一个家族要要兴旺发达、绵绵不绝,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男性成员,所以形成了男娶女嫁、男主女辅的社会格局,在物质资源相对贫乏的古代,当然要优先覆盖男性后代,女性后代只能往后排了。这就是重男轻女的社会根源了。

即使这样,身为女性的妈妈应该更能体会到同样身为女性的女儿的不易,应该偏爱女儿一些才对,为什么会恰恰相反,大部分妈妈更偏爱的是儿子呢?

性格差异肯定是原因之一,男孩的孔武、外向、冒险精神,天生的对女人有吸引力,而女孩独有的细腻、爱心,妈妈自己都有,天然的会更喜欢儿子一点。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有二个:

一个是爸爸爱的表达不一样。爸爸也很爱儿子,但他的爱一般是希望儿子成就事业,成为家族支柱、光耀门楣,口头上表达的爱可能少一点,反而严格要求的更多,所以显得“不怎么爱”,而对女儿则没有太多的期望,要求也不会太高,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可能就随和一点,就显得更“偏爱”一些。

另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是妈妈刻在基因里的“恐惧”!在古代社会,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而生存,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没有男性依附的女性生活是十分悲惨的,那怕家财万贯,被人欺凌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父、夫、子”三个男人当中,父亲虽然有无私的爱,但是主要的精力必须是在儿子身上,女儿得到的有限,而且父爱是有期限的,并不能保你终身;而夫就更不用说了,古代社会是“一妻多妾”制,丈夫能够不欺负妻子就不错了,不能要求太多。

而儿子则不同,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存在,一个男人可以对任何女人无情,但不会对自己的母亲无情,那怕是那些历史上记载的有名的暴君,一般在母亲面前也都是孝子。所以儿子才是一个女性最值得、最能够倚仗的人,所以偏爱也是自然的。

比如,在古代女人争斗最厉害的后宫,都是以生儿子为最高目标,生了多少女儿都不管用,所以偏爱儿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一个后宫女人哪怕是当上了皇后,也还有各种的隐患和挑战,因为皇帝可以宠爱别人女人,甚至废她,但她一旦当上了太后,则立马高枕无忧,从来没听说哪个皇帝把太后废了的。

有两句古语,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了这种意境:“有儿穷不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都表明女人把自己人生最大的、也是最后的希望放在自己儿子身上,只有儿子健康成长、事业有成,自己才能衣食无忧。

0 阅读:2

历史快递客

简介:专注军事、历史类写作,历史需要思辨,分享是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