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该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麦子历史 2023-03-01 15:46:10
引言:

在我国义务教育下,小学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而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很多小学生出现敏感、暴躁等情况,这十分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门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

而我国校内心理教育发展程度较晚,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还比较稚嫩,关于小学心理健康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小学生心理特点独特,发生巨大转变

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特点,小学生的年龄在7岁-1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具有特殊性,老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这个阶段的学生。

7到12岁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很多孩子会在7岁突然长高,身体有很大的变化。在认知上,7到12岁的孩子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分为4个阶段。其中,2到7岁的儿童则是另一个阶段,儿童心理会发生一些变化。

而7到11岁是其他阶段,这个时候的儿童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会有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看法。7岁之后,儿童又会进入一种新的阶段。

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在7到12岁,很可能经历这几个阶段的关键转变。而这段时间,恰好是小学阶段。

而每个人的发展阶段又是不一样的,因此同一个年级、同龄的孩子很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个感觉,那就是7到9岁的会有叛逆期。有时候孩子无缘无故发脾气,变得急躁,或者不愿意和自己交流。

这很可能就是孩子进入了新的认知发展阶段了,孩子对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新的连接。他可能会产生很多疑惑,出现很多思考,这都是需要家长或老师好好去引导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用触感、嘴唇去感受世界,他哭闹更多是吃的不好、饿了冷了。而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孩子自己就会形成完整的思维。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七八岁的孩子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因为他们已经可以独立思考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反而最不喜欢被当做小孩看待。

因此,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很多小学里面,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还有很多的问题。

心理教育问题重重,急需新的出路

而在校内,有小部分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一般来讲,我国的心理教育形式,更多还是课程教授。在课堂上,会有小部分老师只是在课上念一念文章,可谓是“纸上谈兵”了。

同时,有些家长也并不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不是问题。

一些受教育比较少的家长甚至没有听过心理健康,他们只闻身体健康,并没有听过什么心理健康。

而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了不合理、粗暴的对待后,在没有适当引导下,则会出现低落、忧郁、暴躁等情绪,把这种问题带到课堂上。

而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伴随终生。

尽管小学心理教育极其重要,但是其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可以说,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部分老师只时照本宣科念一念心理教育的文章。这样的教育方式没有从儿童的心理状态出发,收效自然不够好。

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专业化、新颖化,探究更多孩子能够接受和适应的方式。

这就要求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有有创新思维,懂得变通。

然而,学校没有专业老师,他们也缺乏专业的知识素养,即使校内有部分心理咨询师,也在事后亡羊补牢,作用不大。

小学阶段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和家庭,学校的相关教育十分重要。

因此,不仅学校应该重视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也要引起重视,为培养孩子们健康身心制定有效措施。

探究新颖教学形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在现代城市,很多小学生长期处在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教育下。

有一些年轻父母工作忙碌,处在长时间的高压工作上,他们没有时间在孩子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在教育上也采取了“粗暴式”教育。

一旦孩子哭闹、发脾气,他们并不会温柔耐心地对待孩子,反而会不耐烦,觉得孩子耽误了自己工作。

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能理解家长说的很多事情。他们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发脾气,比如家长不给他买玩具,当家长说了原因之后孩子还是不依不饶,家长就生气了。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家长说的道理他并不能完全懂,他想要这个东西可能是有其他原因。因此,家长不要轻易发火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家长可以耐心询问孩子,关注到孩子这个需求背后的原因,寻根溯源,从而找到解决方法。

没有得到关注,没有表达出心中的不安和焦虑,更没有解决问题,孩子就会形成心理问题。而在校内,老师们也只能浅显地和孩子们沟通。

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比较敏感,不太愿意和老师们沟通。即使老师和孩子们能够如愿把沟通进行下去,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因此,学校老师要和家长相互合作。家校合力,才能事半功倍。

对于老师来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再多,也不及和家长合作,毕竟家长和孩子长期接触,更容易走近孩子的世界。因此,老师一定要和家长合作,才能有效促进其心理健康。

除了家校合作,老师还可以探究更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现在是个网络发达的年代,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新颖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且不必拘于课堂,在课下的时候也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

同时,可以多开展一些艺术活动、社团活动,比如美术、舞蹈、音乐。学生在这种活动中能够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心理自然就会健康很多了。

在社团中,学生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能让个人心理更加健康。

老师在平时班级管理中,也要注意学生和学生的相处。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十分重要,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这一切都需要老师具有专业的素养,崇高的品质,热爱学生的心灵。所以,加强老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结语:

小学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拥有比较敏感的心理状态,作为老师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做出努力,引导他们。

在当代社会,有不少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被关注。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我们应该重视现在小学阶段的心理教育,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给现在的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心理学》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0 阅读:5

麦子历史

简介: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给鱼一方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