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聊过的周星驰

阿獠聊电影 2024-09-03 11:16:20

《食神》在内地上映,想写点儿周星驰。

但懒癌又犯了(这两月都犯多少回了),贴点过往相关文字吧。

一、《记忆深处的港片精神——“七种武器”》

长生剑——周星驰

“这就是我说的第一个故事,第一种武器。

这故事给我们的教训是:无论多锋利的剑,也比不上那动人的一笑。

所以我说的第一种武器,并不是剑,而是笑,只有笑才能真征服人心。

所以当你懂得这道理,就应该收起你的剑来多笑一笑!”——古龙《长生剑》

周星驰代表了90年代港产片的一个主流类型,那就是香港喜剧片,或者更狭义一点称之为“无厘头”喜剧。

它拥有我们茶余饭后最为津津乐道经典台词,以及此起彼伏的“哈哈哈哈……”我们竭尽所能的模仿周星驰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觉得有趣,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内心怯于面对的时代与社会。

我们被深锁于学墙之内,明白渐渐到来的分离与即将面对的残酷社会,我们只想用嘲笑世间一切的笑声来壮胆、来前行。我们亮出了青春特有的武器,也是最为廉价与顺手的。

我们苦笑着、傻笑着、狂笑着,向市侩的社会刺出凌厉一剑。我们不害怕风浪与挫折,我们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因为我们拥有青春的笑容,我们所向无敌。

这是港片引以为傲的香港精神——乐观向上、笑看风云。一个弹丸之地能够在百年飘摇风雨里屹立不倒进而傲然于世,面对困难之际以及风暴挫折之后那一丝丝揶揄与自嘲的笑容才是制胜的法宝。

所以,周星驰生在了适合他生长的土地上,这是他的幸运,也是香港的幸运。周星驰、王晶、李力持、刘镇伟以及他们代表的港式喜剧无愧于第一种武器——长生剑。

二、《聊聊那些远去的喜剧之王》

我不想再用文字来赘述他的作品以及影响力了。我只能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周星驰的影迷”这句话应该是没人会反对的。曾几何时,有人把他称之为“香港的金·凯瑞”。可现在,更多的人把金·凯瑞称作为“美国的周星驰”。

争论他们两人谁高谁低我想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都是顶级的喜剧之王。他们的表演形似也神似,像镜子内外的两面,各自树立在东西方通俗喜剧界的巅峰,遥望着对方,欣赏着对方,却从未握手。

为什么把周星驰纳入这个正在远去的榜单里?难道他还不是如日中天么?原因有两个:他的拍片速度与他的角色转换。

全盛时期的周星驰,一年能拍5部卖座喜剧。而如今,他5年才能拍出一部来,这简直是王家卫的节奏啊。从2001年的《少林足球》到2013年的《西游除魔篇》,12年间他才出品了4部电影,其中还包括并不那么可笑的《长江7号》。而《西游除魔篇》的出现着实用了5年,这种加速度为负的状况让影迷们等得无比心焦。

从当年的星仔到如今的星爷,银丝缕缕的周星驰已经将重心转移到了导演的定位上,这也是他产量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周星驰已经不屑于银幕现身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名叫周星驰的喜剧演员,却收获了一位名叫周星驰的喜剧导演,这究竟是影迷的幸与不幸?

三、《《新喜剧之王》:我才是最懂周星驰的那个人》

正如20年前的《喜剧之王》被影迷定性为周星驰的自传一样,来源于内心里的真情流露,才能感动你我。

20年后的《新喜剧之王》在延续这一自传,而非简单的复刻,它在弥补20年前未能写完的结局。

请仔细去回忆,1999年《喜剧之王》的结局是什么?

尹天仇在一场警方行动中全情投入演出一名外卖送货员,阴差阳错的击毙罪犯。这其实是老版最令人诟病的一段,它与前面的情节与主题格格不入,是平庸而常见的港片桥段。它差一点就毁了整部电影,只能说瑕不掩瑜与观众的包容让我们忽视了这一缺憾。

而真正让周星驰感到遗憾的是之后的结尾……

“算了,其实我对演戏没什么才华,还是当观众好一点。”尹天仇安于现状,最终放弃了他的电影演员梦想,继续做他的社区话剧演员。

这……绝对不是周星驰的真实想法!

他有梦想,他的口头禅应该是“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他很固执,固执到对电影的追求达到了苛刻的地步,片场魔王的名号并不是空穴来风。

“努力!奋斗!”并不是博众一笑的玩笑话,而是他心之所属的座右铭。

笑中带泪的《喜剧之王》不能满足节日喜庆气氛的需要,于是它画蛇添足的给了一个妥协式的结局:演员们站在台上拱手祝福观众新年快乐,全剧终。

这是贺岁片的标准结尾,却绝不是周星驰所想要的。

于是,20年后,他拍出了他真正想要的结局:

如梦终于成为了真正的演员并收获了肯定,在登台领奖前,大屏幕播放着她作为龙套演员时的花絮片段。

看着屏幕上她如背景墙一般出现在路人甲、虾兵乙、邻座丙、替身丁时,如梦开怀的笑了。

而作为观众的我,却差点哭了出来。

《喜剧之王》里那种笑中带泪的感觉,回来了!

这一幕幕让你想到了什么?

那不正是辽兵甲、宋兵乙、村民丙、尸体丁吗!

那不正是周星驰成名前的一点一滴么!

这才是他的人生、他的自传!

1988年,在龙套界摸爬滚打多年的周星驰,终于凭借《霹雳先锋》里的演出获得第2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

当他第一次登上领奖台时,内心里该有多么希望主办方能在大屏幕上放一放他的龙套花絮啊!那是他为之奋斗了8年的演员生涯。

8年啊!人生有多少个8年?

为了追寻自己的演员梦想,他演了8年“死跑龙套的”!

陪他一起去考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的好友梁朝伟已经无心插柳般跻身于“无线五虎”(这一经历也被他放入了《新喜剧之王》里),而他自己却从未出演过主角,一次都没有!

他有没有想过放弃?

肯定有过。这种焦急、纠结、压抑、痛苦之后的获奖是多么的珍贵!哪怕只是一个最佳男配角,也足以让站在颁奖台上的他永远铭记。

于是,20年前未能在《喜剧之王》里表达出来的,那种初登奖台时的心情,20年后一定要在《新喜剧之王》里让大家看到!

这是压在心里若干年的一种夙愿,希望所有观众能够感受他那曲折而心酸的心路历程。他必须宣泄出来,为了他的梦想、他的坚持,也为了他内心的骄傲。

你看懂了这一次结尾与20年前老版的不同了么?这才是真正的结局。

那些把《新喜剧之王》歪曲解读为悲剧结尾(如梦死掉了)的人,你们根本不懂周星驰!

龙套与明星

毋庸置疑,周星驰是有龙套情怀的,而这种深情很多人根本无法理解。

同样是讲述龙套的故事,2015年尔冬升导演的《我是路人甲》收获了远比《新喜剧之王》多得多的褒奖与肯定。

可你用心想一想,才4年而已,《我是路人甲》除了故事梗概,你还能记住多少?

你记得住主演的模样与姓名么?你记得住主角的哪怕一句台词么?

我们只能记住片中那几位客串路人的大导演。为什么?

因为尔冬升只想讲述一个龙套演员的故事而已,他并没有真正的成为他们。

而许多年后,你仍然能记住《新喜剧之王》里的张全蛋与他的“表姐,不要再吸毒了”,你也能记住马老师经纪人以及她的那一句“注意了,马老师来了,闪开闪开。”

这么多年来,周星驰电影里的龙套角色一直让我们过目不忘,如花、石榴姐、烈火奶奶、唐龙、酱爆、猪刚鬣、“左青龙右白虎”的师爷、“你怎么不早说”的老丫鬟……

周星驰每次都会给龙套们超常规的发挥空间,不在乎抢戏多少。

因为他真的很爱龙套。他念旧,愿意提拔龙套,每次拍戏都不惜挤出宝贵的片长去让他们尽情的施展才华。

换言之,尔冬升只是把龙套当作故事与工具,而周星驰却把龙套当作了自己。

对于龙套演员的重视与认同,周星驰做到了“无人匹敌”。

他是“喜剧之王”,同时也是“龙套之魂”。

请不要忘记,1999年张柏芝才刚出道,《喜剧之王》是她的第一部电影,周星驰把她调教得如此惊艳,也算是提拔新演员的典范了。

而20年过去了,张柏芝在哪里?

身为演员,周星驰很明白演员失势后的痛苦与失落,于是他用王宝强塑造出马可这个过气明星。

这个角色融入了周星驰那自卑与自傲一直如影随形的危机心理。

他害怕自己过气,害怕观众不再认同他的演出,于是他宁可长时间退居幕后当导演,也不愿再重登银幕。

可我们仍能从《新喜剧之王》里看到他无处不在的影子,从女主角如梦那执着的眼神里,从龙套们跺脚生气的表情里,甚至从配乐与插曲里……

配乐与插曲

《24/7》,也许是周星驰电影里最冷艳动人的一首配乐了,指的是“一天24小时/一周7天”,每天都在发生,而且永远不会停,因为24除不尽7,无限循环下去……

我想把这篇文无限循环下去,所以请倒带回到《新喜剧之王》的开头。

陈百强的《疾风》响起:

“问野风踏遍几多长路,方可见到理想都;

踏破多少波浪和荒土,至能含笑地停步。

……

如内心有梦便全力追踪,不须计那天才可终;

如内心有梦便全力追踪,好比天空疾劲野风。”

这是周星驰最喜欢的一首老歌,也是他屡败屡战时心里无数遍咏唱的歌曲。

它饱含感情,用轻快的曲调鼓励我们去追寻梦想,去努力!去奋斗!

多年过去,我们也许如周星驰一般苦尽甘来,也许如无数龙套演员一般籍籍无名。

然而,只要我们努力过,奋斗过,便不负我们的青春。

是的,我们也曾年轻过,梦想过,好比那天空疾劲野风……

谨以此文,献给20年前……年轻的我们。

0 阅读:4

阿獠聊电影

简介:我于电影,只是一粒沙;电影于我,却是一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