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干货”的误区

老张看职场 2024-07-09 06:29:10

我很喜欢的吴伯凡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段他的个人经历故事:

某年吴老师参加百度的一个论坛,被邀请作为嘉宾发言分享。会后,现场某位资深企业高管主动找到吴老师,和吴老师想再多些交流学习,因为那位高管特别喜欢吴老师的分享,他觉得吴老师讲的“都是干货”!

不过,有意思的是,那次论坛现场,吴老师也同时遇到另外一个参会的朋友,这位朋友给吴老师的反馈却是:讲的很精彩,但是没啥干货!

同一场会议同一个发言,却截然相反的不同反馈!当时吴老师自己也懵了!也是啊,一个人说讲的都是干货,另一个却说没听到干货,那到底讲没讲干货?

那到底什么是“干货”呢?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对这种“干货”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呢?

“当我们在特别渴望干货,不停地去抓取各种干货的时候,我们想一想这些干货是不是在对我们不知不觉地实施一种降维工程?通过这种方式把你的世界变成一个低维的、单维的世界。就像农民对待驴子一样,为了让驴子不停地推磨,就把它的眼睛蒙起来,蒙起来以后它的三维世界就变成了一个一维的世界。驴子就一直感觉到自己在往前走,不断在精进,但是实际上它一直在原地打转。我们觉得我们自己特别的勤奋、特别的务实,特别的有执行力,这种勤奋很可能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懒惰。我们可能跟驴子和蚂蚁一样,我们自认为在精进,实际上在原地踏步,甚至在退步。”

后来,在吴伯凡老师的课程上,吴老师对自己的那段经历做了这样的总结与解读,我也很受触动!

我自己本身也是一名培训讲师,也经常听到客户有这样的类似要求,比如“培训一定要有干货”。这样的要求是没问题的,关键是在我们追求所谓“干货”过程中,我们自己在干嘛?

确实,如果干货是针对“水货”而言,要干货是必须地!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市场上确实存在鱼龙混杂,冒牌包装出来的“专家”“大师”“高手”“导师”等等层出不穷,而且还有泛娱乐化的趋势。我们是不是在网上也见过某些“培训大师”,衣着夸张、头型夸张、甚至脸型也夸张,在宽敞明亮的酒店讲台,大讲特讲人生成功、企业发展“道法术”,大师旁边还陪着一排助教美女,帮着拿笔拿本拿水。而台下学员更是众多“企业家”们,学员们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感动落泪、时而雀跃欢舞......这种水货培训,就是一种“洗脑传销、PUA”,有剧毒!害人不浅!

就培训课程而言,如果对于聚焦落地方法、重视实践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培训学习目标,这种干货是对的、是必须滴!理论与实践并不矛盾,确实需要干货的内容服务实际应用的场景,培训学习更不是泛娱乐化“自嗨”。因此培训师在交付学习项目具体授课过程中,必须紧扣实际落地、服务实际工作场景,让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活学活用,这一点很重要很关键!

回顾我自己无论是作为学员参加培训,还是作为讲师为别人交付培训,对于知识内容、框架模型、工具方法等都会有务实落地、可学可用的要求。知道不等于做到,学习不是飘在空中的,是需要踏踏实实落地的。

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觉察与清醒:我们为什么这么渴望得到“干货”?我们在要求一定要有干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些“功利”与“懒惰”?我们是不是希望把别人的好方法拿过来就直接给我用?我们是不是只关心答案是啥,但是答案怎么来的,我们是不是就懒得思考了?

现在好像是一个“速成”的时代,我们都对那些“几天”甚至“几小时”就能怎么样的说法心存侥幸!但是,真的有那么神奇那么好用那么简单吗?那些告诉你立马就可以成功赚大钱的投资专家,为什么要把能赚大钱的秘密告诉你呢?他们完全就可以用这些“秘籍”“闷声发大财”了,还写书干啥?!

如果什么事情,轻轻松松就做到了,就得到了,这个时候反倒要更加格外“小心”!没有思考的一门心思就只想着所谓拽取干货,此时可能别人的干货,就演变成自己的水货了。

这个世界凡事皆因果,付出与回报之间,是有必然的能量关系的,这个世界绝不可能存在轻轻松松就获得真知的可能。学习本身确实并不轻松的,每一次课程学习,也都是突破自我“舒适圈”的过程,这是无法省略的。

我们需要干货,这没错,但我们也更要知道:我们拿到了这些干货,又可以创造出哪些新的干货?

0 阅读:0

老张看职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