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西安市更名为长安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意义的研究

规划君何方洪 2024-05-15 16:50:34

西安是十三朝历史古都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最辉煌的时期,特别是在最鼎盛的汉唐时期,这座城市的名字叫长安,曾经的地位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首,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建议西安市恢复为“长安”名称,使其能够更好地肩负起西安新时代的伟大使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一带一路”的重任,实现西安现有的城市价值。

一、西安市基本情况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中国腹地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属副省级城市,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省省会所在地。地处中国中、西两大经济地域结合部的西安,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华东的门户与交通枢纽,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总体布局上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重要战略地位。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深远的历史渊源使西安成为中国北方中西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与物资集散地。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使西安位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

西安是中国西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下辖11个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2个县(蓝田县、周至县)、7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据2023年全市3‰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常住人口130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23万人。西安全市的城镇人口1044.69万人,城镇化率79.88%。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国家明确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

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12010.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1.6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688.23亿元,同口径增长13.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2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18元,增长6.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78元,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6元,增长8.4%。

2023年,全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1.60亿元,比上年增长3.7%。实际利用外资12.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7%。进出口总值3597.59亿元,比上年下降17.4%。其中,出口总值2334.00亿元,下降14.7%;进口总值1263.60亿元,下降22.1%。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57.52万户,比上年增长31.3%。

西安市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东连蓝田县,南接柞水县,西接鄠邑区,北靠雁塔区、灞桥区和未央区。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置长安县,取“长治久安”之意。2002年长安县撤县设区,正式成为长安区(但是现在的长安区并不是历史上的长安城,历史上的长安城就是现在的西安主城区,而今天的长安区位于历史上的长安城以南)。长安区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我区全区常住人口164.42万人,全区户籍总人口114.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58万人,乡村人口53.51万人。长安区地区生产总值(GDP)1455.17亿元,比上年增长8.0%。

二、西安市历史和区划沿革

(一)西安市历史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中国内陆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和古老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在这里生活并出现了城垣的雏形。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又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都城。

自西汉起,西安就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城市。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西至古罗马。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与世界著名的罗马、雅典、开罗等古城齐名,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长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之名称始于明代。元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la,音“腊”)为安西王,镇守此地,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府城简称西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上,西安一直是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是全国最早响应革命的省会城市之一。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安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诞生并逐步形成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行政建制的新型地方行政建制,即市级建制。

1927年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1930年11月8日,陕西省政府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复归长安县。1932年3月5日,国民党确定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并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但因多种原因西京市政府始终未成立,后西京筹备委员会撤销。1944年9月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为陕西省辖市。1947年8月1日,西安市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为全国12个院辖市之一。

1936年12月12日,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之后,设在西安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为延安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军需物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都曾在此领导过革命斗争。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之后,西安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

1954年6月改为省辖市;1984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计划单列市;1992年被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1994年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副省级城市;201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强大的科技实力、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日益成熟的城市服务体系成为中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

(二)西安市区划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由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安市设12个区,其中城区8个、郊区4个,城区未设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区下设有19个乡。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将12个区和部分新划入的乡镇合并调整为9个区,定名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长乐区、雁塔区、阿房区、未央区、草滩区、灞桥区。1957年4月撤销长乐、未央两区建制,市辖区减为7个。1958年11月将长安、蓝田、临潼、鄠县划归西安市。1960年撤销莲湖、碑林、新城区建制。

1961年8月将蓝田、临潼、鄠县划出。1962年恢复新城、碑林、莲湖区建制。1965年撤销灞桥、雁塔、阿房、未央区建制,辖地合并为一个郊区,市辖区减为4个。1966年6月,将临潼县所属阎良镇划归西安市组建为阎良区,将咸阳市(县级市)划归西安市。1966年11月,新城、碑林、莲湖、阎良区更名为东风、向阳、红卫、东红区,1972年恢复原名。197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将咸阳市划出。

1980年3月,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灞桥、未央、雁塔区建制。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渭南地区所属蓝田、临潼县和咸阳地区所属户县、周至县(1964年9月10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盩厔改为周至)、高陵县划归西安市,西安市共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7区,长安、蓝田、临潼、周至、户县、高陵6县。1997年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潼县,设立临潼区。

2002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安县,设立长安区后,西安市共辖9区4县。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公布;2015年8月4日,高陵“撤县设区”,并正式挂牌,从此结束了2365年的县制历史。2016年12月23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88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同意西安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西安市行政区划由10区3县变为11区2县。

截至2024年5月,西安市有135个街道、37个镇、1325个社区和1926个行政村(以上数字均含西咸新区),有7个国家级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总面积10752平方千米。

三、西安的曾用名及西安名称的由来

(一)西安市的曾用名

“西安城”的曾用名很多,比如丰镐、长安、大兴、西安、西京等。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城市的名称依次为:沣京(西周)-镐京(周朝)-咸阳(秦朝)-长安(汉朝)-常安(新莽朝)-常安(南北朝)-大兴(隋朝)-长安(唐朝)-长安(后梁)-长安(后唐)-长安(宋朝注“永兴”)-长安(元朝)-长安(明朝)-长安(清朝)-长安(中华民国)-西京(中华民国)-西安市(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级以上区划的“西安”名称依次为:宗周(周朝)-内史(秦朝)-京兆(汉朝)-京兆(新莽)-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后梁)-京兆(后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华民国)-西安市(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西安”一名的由来

“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建筑新城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朝时,隋文帝更名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四、关于将西安市更名为长安市的意义

(一)西安曾经是世界的中心

长安的名字取意“长治久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世界文明的中心。特别是汉唐时期的长安城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曾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慕名而来。

辉煌的历史文化为我们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众多的历史遗存,特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汉代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代的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等众多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领导曾说过:“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这句话正是辉煌长安,丝路起点最好的写照。

(二)长安城市逐渐没落

唐代以后,北宋建都开封,政治、经济、军事重心南移,此时的长安改名为京兆府路,城市的发展开始衰退。到元朝时,又改名为奉元路,而到了明代,改称西安府,一直沿用至今,直到目前的2024年,西安虽然城市建设、经济和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城市体量,城市人口、城市价值、城市作用以及城市风采远远不及汉唐时期的长安城。

(三)西安进入新的阶段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古丝绸之路起点到现在的一带一路核心区,尤其是中央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西咸一体化的推进使西安的人口规模将超1500万,西安从此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肩负着新的历史重任。西部强中国才能强,而西部强西安必须带头强。我们应当恢复汉唐时期长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要把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希望西安恢复为汉唐时期的“长安”名称,赋予它新时代的伟大使命,落实“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引领地位,使我们更加铭记灿烂历史,找回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重振汉唐雄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城市的力量。

五、建议可以尽快考虑将西安部分街道恢复原有名称

(一)安旧城街巷名称的特点

西安旧城街巷名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即稳定性与时代性。

1.西安街巷名称的稳定性

西安旧城街巷名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实际上,这也是各地地名的共性之一。街巷一旦被命名,其名称一般都要延续很长时间。如前文所述,西安城宋元时期,其街巷名称一直比较稳定。如:通往城门的街道在这一时期一直以城门名相称:“含光(门)街”、“安上(门)街”、“景风(门)街”等等。明清以来的600多年中,是街巷名称发展的另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街巷名称基本上是明清两代时形成的,多数沿用至今。

我们发现,街巷名称的稳定程度,与所采取的命取方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源于历史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史实、民间传说的街巷名称流传时间长。由于社会传统与社会习惯所导致的语言的保守性,也影响着地名的稳定性。一旦街巷有了约定成俗的普遍称呼后,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即使以后其名称所指示的实体发生变化,出现了名实不符的情况,街巷名称也会仍然沿用。西安旧城这样的例子很多,本节不再赘述。

2.西安街巷名称的时代性

西安旧城街巷名称具有时代性特点。街巷名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如:明清西安城内街巷坊里,“其泰丰有‘卫’、‘所’字样者,疑自明时已然(《地理志》明洪武元年置西安都卫),前志谓今城同于明制此亦其一证也”。民国时期,西安旧城街巷名称中体现着儒家思想文化和“三民主义”等思想理念。如:“尚德路”、“崇义路”、“化育巷”、“启新巷”、“信义巷”、“自由巷”等等。建国初期有“解放路”、“和平路”、“建国路”等。“文革”期间,街巷名称也成了革命的对象,一时之间。西安旧城内“反修”、“反帝”、“防修”、“革命”、“永革”、“永红”、“培红”、“卫东”等名称遍布大街小巷。街巷名称所体现出的时代气息与色彩是西安旧城历史发展变化的投影,是时代风貌在其身上的烙印。

(二)关于将西安部分街道恢复历史原有名称的建议

西安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是历史的记忆和西安市民的骄傲。唐代时期,垂直交错的大街划分为108坊,坊内皆有历史遗存,道路名称皆有出处。比如现存的朱雀大街,名称和规划均从唐代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沿袭而来,曾是唐长安城的南北向主干线。西安的一部分街道如唐延路、昆明路等名称,很好的体现了汉唐文化底蕴,尚爱路、尚勤路等名称,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太白路、太华路等名称,很好的体现了传统道教文化。

而有一些像红专路、白沙路、北池头路等名称,缺乏历史文化特色,和我们这座世界历史名城格格不入,希望在深入挖掘整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予以更换。使西安道路的名称能够紧紧地和我们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城市一脉相通,这对继承弘扬悠久历史文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讲好西安故事,唱响西安声音,打造西安名片意义重大。

因此,建议西安市的政府部门对西安目前的道路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摸排,充分整理历史资料,找出能够和历史文化相传承的名称用在道路命名中,使我们的道路名称与这座历史悠久的伟大城市相契合,更好地将我们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0 阅读:0

规划君何方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