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喜:说说老山地区防御作战的阵地建设

拂晓哨位 2023-04-08 20:32:38
强化构工 长期作战

文/刘双喜

作者刘双喜,曾任186团作训股参谋,21军作训处参谋,47集团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等职。

阵地,是进行战斗的必须依托之地,对战斗的胜利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坚固防御阵地,更是隐蔽自己,杀伤消耗敌人,完成防御任务的重要条件。

1986年4月,我军接替老山地区防御后发现,由于轮战原因,各部队在阵地建设上普遍存在临时观念,一线哨所、阵地因陋就简,战士们坚守在石缝、岩裂和石头与山坡形成的犄角旮旯里,空间十分狭小。有的“猫耳洞”,战士腿叉腿面对面坐着,还容不下3个人。尤其是前沿阵地,敌我双方相互交错,工事紧贴,有的哨所距敌不到10米,隐蔽性和抗击力都比较差。二线火炮工事也是土木结构的简易工事,尤其是通往前沿阵地的“生命线”——军工路,更是无任何遮挡,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简陋的工事和哨所,对参战官兵的生命安全和战斗力的保护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尽快扭转防御工事薄弱状况,进入5月份,老山战区各部队积极响应集团军关于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阵地建设地下化、永久化和整体化的要求,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规划,以工兵团为主,各部(分)队一边坚守防御,一边依靠自身力量,对运输道路、炮阵地、掩体、堑壕、坑道、前沿哨所、“猫耳洞”、指挥所等,进行改造加固。前沿阵地官兵构工热情空前高涨,干劲十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尽所长,各显其能。

那拉口方向417团5连前沿阵地的一个哨所距敌只有十余米,战士们蹲在狭小的石缝里坚持战斗,条件和环境极其恶劣。石匠出身、36岁的新战士李金省,率先找来铁锤钢钎,运用在家打石头的技术,通过十几个昼夜的敲打,硬是用铁锤钢钎从石头缝中打出了一个能打、能藏、能生活的“猫耳洞”。这一做法,在战区前沿阵地推广后,大家纷纷学习借鉴,迅速掀起了一个改造、加固哨位、掩体的高潮。

同年6月初,随着工兵团大型机械的投入,我军在老山战区全面开始了有规划、有标准的阵地建设。在多个方向、多个阵地同时对运输道路、火炮阵地、掩体、坑道等,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特别是在那拉口和偏马各修了一条地下暗道,总长550余米,使昔日“生死线”变成了安全运输线。经过2个多月的艰苦奋战,老山战区各类阵地、防御工事、道路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抵抗敌人炮击的能力显著提高,参战官兵的生命得到了有效保障。

1986年7月,老山战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给阵地造成的严重损毁程度,让人始料未及。特别是7月23日至26日,仿佛是老天集聚了一年的雨水,要在那几天全倒下来,日降雨量高达350至450毫米,说的形象一点,简直就像拿盆子往下倒水一样,遍地起水,谷涧溢洪。突如其来的特大洪灾,造成山体滑坡,洪水肆虐,路断桥塌,一些哨位、炮阵地被冲毁,有的指挥所、掩体、工事进水坍塌。面对灾情,广大指战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冒着高温,顶着倾盆大雨,踏着泥泞山路,将一袋袋水泥、一筐筐石头、一块块波纹钢板,从山脚下、从数公里以外的地方,光着膀子,艰难地背上阵地。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日夜奋战在战场抢险和恢复阵地上,仅用了半月的时间,就修复各种工事1100余个、道路35公里、桥梁7座。

经过一年作战,阵地建设的成果十分显著。防御阵地达到了单兵有“猫耳洞”、班排有隐蔽部、营连有短洞、团以上指挥所有坑道的标准,实现了“四能”“三防”“四化”的要求。坚固永备的工事,不但提高阵地整体抗力,而且也给防御作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阵地支撑。415团5连创造了坚守战斗最激烈、最频繁、与敌最近的那拉口阵地超过100天无伤亡的奇迹;防守八里河东山的61师在阵地建设中,不但注重对原有工事的改造加固,而且还构筑短洞100多米,大大增强了工事的抗力。1986年8月28日,敌人向我八里河东山防御阵地发射炮弹800多发,仅有1人轻伤,特别是1986年10月19日出击作战中,越军炮弹密集地射向我防御阵地,阵地上35个工事被直接命中,创造了无一伤亡的奇迹。

4 阅读:487
评论列表

拂晓哨位

简介:用图文音视频分享拂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