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问:“我的孩子两岁两个月,近段时间一有不顺心,他就坐在地上打滚、哭闹,该怎么办?”
当孩子坐在地上打滚、哭闹时,如果是在家里,父母可能感受还好些,如果是在朋友、同事面前或是在外面人多的场合,这时父母可能会很尴尬、不知所措、生气、甚至会将怒气转发在孩子身上,既让孩子有不良的感觉经验,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也没有帮助。
我们爱孩子,要给孩子有能力的爱。有能力的爱是指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未来能力的爱。遇到孩子坐在地上打滚、哭闹时,就是我们帮助孩子建立未来能力的合适时机。
01
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时
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能力,首先是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成长需求。我们知道在孩子两岁左右会有一个成长敏感期,叫做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怎样的呢?秩序敏感期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展,甚至可以追溯到胎儿时期就开始发展。它因应我们未来大脑里面要形成的一些条理性的思考结构或者是模式的建立,从胎里我们的生理机制上就有这样的本能,它会从生活中去找规律,然后找到规律以后去理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怎么样才能够把事情做好,或者是才能够正确理解或解释这些事情或现象。
所以,从胎里母亲的规律作息开始,我们的生理运作机制就在追求一种井然有序、有理可循的条件,这让我们可以在稳定的规律中“专心长大”。
在两岁之前,这种秩序敏感期的表象行为不是太明显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内在秩序感的建立。一直到两岁左右就很明显了,那就被蒙特梭利女士观察到,它就列为秩序敏感期,其外显行为就是特别执拗。
执拗什么呢?执拗地要求所有的人、事、物都要按一定的规律来摆设、运作或者是存在。这个规律就是从他两岁之前所有接触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点点滴滴整合起来认为的规律。
比如说:他睡的小床就一定是他睡的,今天你放一个娃娃,或者是给其他的小宝宝睡,那就不行;爸爸习惯坐左边的沙发,妈妈坐右边的沙发,今天两个人交换坐的位置,那就不行;上电梯的时候一定要他按电梯的楼层,如果今天有人按了,没有让他按到,这不行,要下去重新来过;或者洗澡的时候,他看到的香皂是一个什么形状的,什么厚度的,结果洗着洗着香皂变薄了,断掉了,已经不是原来的形状了,他就会要求我们把它复原。这点点滴滴的执拗现象就是一个秩序敏感期的现象。
遇到孩子秩序敏感期出现时,家长一定要看懂。如果看不懂,就会觉得孩子特别爱哭,孩子自己是讲不出来我正在过渡秩序敏感期的。一旦破坏了这种秩序感的建立或规律性的探索时,孩子当然是很不舒服,他会哭闹。
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就必须要顺应他的生理需求。他说是什么规矩就是什么规矩,他说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这时候更不能要求孩子要听话,要懂得分享,这都不行。
那么什么时候才跟他讲道理呢?在孩子情绪平稳时,用孩子能懂的语言拓宽孩子的思维,不是要他听话,而是拓宽他的思维。
例如他的小床,你没经过孩子的同意就让其他亲戚朋友的小宝宝睡在他睡过的小床,他一定不肯。在他的情绪平稳时,我们就可以跟他说,小床可以给身体小的人睡。例如:你的娃娃、小熊、那一天的阿姨抱着的小宝宝,这样小床就有伴,小床就可以有很多的朋友,或者是可以带给很多人的方便、舒适,用孩子能懂的话去打比喻,拓宽他的思维,让他懂原来这个东西、这件事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来进行。
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这么小,这么固执,很不像话,长大以后还得了,这个误解就会导致家长去破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如果我们没有去满足他的秩序敏感期需求而直接破坏,以后孩子未来的条理性、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分类归纳的能力全部都会受到影响。
我们有很多成人小时候的秩序敏感期就是被破坏了,所以房间不会整理,工作一多找不到头绪,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提问的这位家长,你的孩子有可能正在过渡秩序敏感期,在没有立即性危险、不干扰、妨碍别人的情况之下,一定要尽量满足他。
如果是有立即性的危险或者是会干扰、妨碍到别人,我们当然要连哄带骗,赶快带到另外一个空间,然后去用别的类似的事物来取代,或者是直接到别的空间去满足他的生理需求。
你只要这样做,孩子就不再哭闹,而且他还会喜欢重复。因为他要建立跟整合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所以他会喜欢重复。我们这一次听他的,尊重他的决定,尊重他的习惯,下次还得尊重,一直到这个孩子3岁半左右。
这时间很长,因为这种能力要建立很久,它关系到我们人生未来对很多事情的整合能力,所以真的要建构很久。有的人秩序敏感期的表现显示得早一点,大概一岁半左右就开始出现明显的这种特征,通常要过渡到3岁半左右。
当你发现孩子愿意主动把东西分享给别人,邀请别人进入他的个人空间去玩他的玩具,然后弄得乱七八糟也没关系的话,那么这个就是秩序敏感期已经过了,满足了。
在此之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和坚持,不要强迫孩子与别人分享他的个人物品。同时,在孩子所能触及的范围内 ,家具摆设和物品的放置需要有固定的位置,需要维持一定的整洁;许诺孩子的事一定要尽量做到,对孩子的常规要求、大人也必须一同遵守。
所以,我们要知道成长敏感期和感觉统合发展是一体的两面,它是因应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需求,身体自然产生各阶段的敏感期行为,直至某片段的感觉神经系统被发展完成,形成身体某种能力时,该敏感期现象才会停止,而后接着发生下个敏感期的行为,如此重叠反复直到6岁,人的身心基础才会经由这样的过程达到完善。
02
孩子打滚、哭闹已形成惯性时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用坐在地上打滚、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已经形成了惯性。
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孩子有几次无意的类似行为,只要我一哭,坐在地上打滚,你们就会满足我的要求,这是孩子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必须要温柔地坚持原则,不管孩子哭得再大声,哭得再久,都不能轻易改变平时和孩子的行为约定,例如:有事慢慢说,不要先哭;请父母帮忙时要用说的,不能用哭的;每次哭,只能哭10分钟,哭完就要自己去擦鼻涕、喝水......
如果孩子一时做不到约定的行为,那么家长仍然要保持平稳的情绪,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温柔地提醒孩子: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进行下一个活动。提醒孩子去擦鼻涕,停止哭泣。时间一到,不管孩子继续哭或者不哭,父母都要按照自己所说的去进行下一个活动,而且要若无其事地正常进行,不需要刻意去叫孩子别哭,也不要去语带威胁地说:如果不过来参与新的活动,就会做出什么让孩子不喜欢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保持情绪平稳就很重要,要做正确的示范,孩子也会从中有所学习,感受到爱和安全,建立起规则。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而父母是环境中的重要因素,父母需要学习,了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孩子正确地互动,对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这就是提供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