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低于全省,济南为何又陷低迷?

青记爱观察 2024-06-04 09:12:37

在4月18日举行的山东省委常委会上,“经济大市要稳大盘、挑大梁”再次被重点提及。

直白一点说,就是青岛、济南、烟台、潍坊等省内几个经济大市,要肩负起稳经济的重任。

从刚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看,这几个经济大市GDP增长情况表现不一,已出现分化——

青岛GDP增速为5.9%,比全省(6%)低了0.1个百分点,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GDP刚破万亿的烟台依旧稳健,增速6.1%,超过全省,全国排位继续力压常州;

此前连续两年陷入低谷的潍坊出现反弹,增速达到6.4%,也为全省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

唯独省会济南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GDP表现没能延续2023年的增长势头,增速只有5.3%,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

放到全省,济南这一增速只高于淄博(4.5%)和德州(5.2%),排在全省倒数第三。

放到全国GDP20强城市,济南的增速排在第12,处于中下游。

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济南低增长的并非个例。一季度,西安、合肥、长沙、南京、杭州、成都、广州等省会城市GDP表现普遍欠佳,都没有跑赢全省和全国。

比如西安,GDP增速只有2.7%,广州为3.6%,长沙和南京同为3.8%,合肥为4.6%。

这几年,“强省会”发展进入瓶颈期,取而代之的是,不少省份提出建设“省域副中心”,加速“分权”。

2023年3月,安徽印发《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芜湖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

年底,湖南、四川又接连发文聚焦省域副中心,前者赋予岳阳、衡阳14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后者支持绵阳、宜宾泸州分别加快建设川北、川南省域副中心。

据梳理,截至2023年底,已至少有14个省份定调了省域副中心城市,其中发改委钦定的省域副中心有7个,分别为河南省域副中心洛阳、江西省域副中心赣州、贵州省域副中心遵义、陕西省域副中心延安、江苏省域副中心徐州、山西省域副中心长治、湖北省域副中心襄阳。

山东省还未划定省域副中心。根据今年初印发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指出以济南、青岛为省域双中心,以烟台、临沂等大城市为区域副中心,推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群结构。

从“强省会”到“省域副中心”,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单靠一座省会无法对全省形成较大辐射,由此,再造一座“副中心”就显得十分必要。

“分权”之后,省会的发展红利必然会弱化。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强省会的增长还会受到严峻的挑战。

从“虹吸”向“辐射”转变、协作副中心带动全省发展,将是强省会更重要的任务。

1

一季度,济南工业、消费、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集体“熄火”。

先看工业,济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5%,只有全省增速(9%)的一半,与青岛(10%)、潍坊(9.8%)、烟台(9.2%)相差甚远。

再对比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12.4%的高增长,济南工业的退步更是肉眼可见。

各重点行业中,济南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3.5%、25.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3%,三大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1个百分点。

不过,相比于2023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133.3%的增速,汽车制造业对济南工业的拉动已下降不少。

装备制造、医药制造等行业则出现下滑,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9%,医药制造业下降9.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5%。

再看投资,济南的增速为4%,也低于全省(5.2%)、青岛(5.4%)、烟台(5%)、潍坊(4.8%)。

并且,济南的投资结构也十分堪忧。一季度,济南一、二、三产投资增速分别为90.7%、2.3%、4.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0%;工业投资增长2.4%。

二产和工业投资增速如此低,这显然为济南制造业大项目招引储备敲响警钟。

消费表现方面,济南社消零售总额1169.2亿元,增速只有2.8%,同样远低于全省(6.7%)、青岛(7%)、烟台(5.8%)、潍坊(8.9%)。

对于拥有全省一流的商业配套和旅游资源、人口总量也排在全省第三位的城市来说,济南社消的表现为何如此拉胯,需要打一个问号。

对比济南和青岛,同样属于升级类消费产品的通讯器材类、新能源汽车,青岛增速为160.5%、19.7%,济南的增速为40.9%、14.4%;网络零售方面,青岛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速达到34.4%,济南的增速只有1.9%。

2

实际上,济南的低迷并非从今年开始。

将时间拉长到过去四年来看,在2020年GDP破万亿之后,济南便一直在走下坡路。

究其根本,还是工业不给力。

2021年、2022年,济南GDP增速分别为7.2%、3.1%,比全省低了0.9个、0.8个百分点,排在了全省倒数第三、倒数第二。

同时期,济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5.9%、1.6%,比全省低了3.7个、3.5个百分点,都排在全省倒数第二。

2023年,受益于比亚迪整车工厂等项目投产,济南工业狂飙,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4%,高居全省第二,带动GDP增速达到6.1%,超过全省(6%)。

但只靠比亚迪整车项目,显然远远不够。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集群化效应不强,济南工业发展主要靠项目招引,这便造成,一旦济南工业投资下滑、项目储备不足,其工业表现将明显受到影响。

此外,产业结构偏厚重、偏传统,同样是济南工业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比如济南营收最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近年来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面临上游铁矿价格走高、下游需求不足、钢材价格下滑等问题。

反映在头部企业的表现方面,山东钢铁2023年营收、净利润都出现大幅下滑,总营收904.75亿元,同比下滑11.55%;净利润亏损4亿元,下滑172.18%。

除了工业的短板,过于依赖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制约济南发展的另一症结。

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下行加剧,济南房地产投资连年下滑,直接导致投资持续低迷。

数据显示,2021年,济南投资增速达到11.5%,高出全省5.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为12.9%,高出全省9个百分点。在当年济南工业投资、高新技术投资增速只有-4.3%、-21.6%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对济南投资的拉动可见一斑。

2022年起,济南房地产投资骤降,两年间房地产投资增速只有-5%、-19.7%,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到3.8%、2.1%。

3

当全国纷纷发力新兴产业,济南正将发力重心转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意图在新兴产业领域“换道超车”。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济南通过“全产业链”招商,引进比亚迪、吉利两大车企,已集聚比亚迪芯片、电池生产基地、乘用车产业园,以及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等项目,在两年多时间里便建立起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

各大项目接连投产后,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爆发。

2023年,仅比亚迪济南起步区产业园一期项目新能源汽车产量便突破24万辆。随着二期项目今年投产,以及吉利整车项目产能逐步爬坡,济南新能源汽车产能还将进一步释放,有力支撑工业发展。

借助新能源汽车产业东风,为比亚迪、特斯拉、吉利、理想、蔚来、小鹏、小米等车企提供大型冲压生产线的济南二机床,也在业内崭露头角。

据介绍,济南二机床生产的单条大型冲压线可满足年产10—15万辆汽车产能需求,公司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一,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二机床研发的国产首条新能源汽车大型一体化铝合金压铸零件自动化加工及装配线,去年在宁波吉利汽车极氪工厂投入使用,单条线体配置4台加工设备并行加工,可以满足年产20万辆汽车产能需求。

在生物医药领域,济南正依托华熙生物等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中国透明质酸之都”。

作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研发、生产及销售企业,华熙生物占据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超40%的市场份额,目前已在济南高新区建设华熙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园、世界透明质酸谷等项目,搭建具有万亿级综合效益的产业集群。

4

在现有优势产业下,利用好起步区的增量空间、加速产业链项目招引集聚,对济南来说更为关键。

今年3月,山东省委常委会罕见地开到了起步区,调研当地重点项目,研究产业建设、窗口建设等方面工作。

信息显示,起步区获批三年来,已累计引进产业类项目154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项目44个,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国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等重大项目先后落地。

考虑到项目招引对济南工业走势乃至整体经济表现的影响,进一步突破起步区,已迫在眉睫。

0 阅读:310

青记爱观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