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张学良与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迫使国共合作抗日。这一行动让张学良背负了叛逆者的标签,而他的命运悬于一线。外界普遍认为,最终解救张学良的关键人物是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她在其中斡旋、调停,最终帮助张学良免于最坏的结局。然而,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在张学良被蒋介石扣留后,真正为他争取到生路的,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女人——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于凤至究竟做了什么,才真正改变了张学良的命运呢?
张学良与红军的初次接触
1936年1月20日,陕西洛川,张学良与红军代表李克农坐在了一张简朴的桌子前,这是两人首次面对面接触。张学良此前一直寻找与中共建立联系的机会,这次会见正是为了解彼此的态度和立场。李克农作为中共的代表,他向张学良详细介绍了红军在抗日问题上的立场,表明了中共愿意放下内部纷争、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的决心。
在交流过程中,张学良逐渐认识到,中共并不是他曾经想象中的敌对势力,双方的共同目标远大于彼此的分歧。这一日,张学良与中共的联系终于得以建立,张学良逐渐倾向于联合共产党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几个月后的10月22日,蒋介石抵达西安,张学良希望能说服蒋介石结束内战,全力对抗外敌。蒋介石听着张学良的陈述,面无表情。张学良详细地阐述了日本侵略的严重性和国内统一战线的紧迫性,希望蒋介石能够重新评估国内外的形势,采取更灵活的策略。蒋介石偶尔点头,但大部分时间是沉默的,他的态度似乎并没有因张学良的热情陈述而有所动摇。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张学良多次找机会与蒋介石讨论这一议题,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碰面,每一次张学良都试图强调联合抗日的重要性。不论是在官邸的晚宴上,还是在私下的茶叙中,张学良都没有放弃任何一个说服蒋介石的机会。
蒋介石对这些劝说始终保持谨慎和冷静的态度。他对张学良的提议始终持保留意见,坚持认为在未稳定国内秩序之前,无法全面展开对日作战。
西安事变的爆发
1936年12月12日的清晨,在西安的气氛异常紧张。张学良与杨虎城联手策划了一项大胆的行动,决定扣留正在该城视察的蒋介石。
清晨,当蒋介石的卫队稍显松懈时,张学良与杨虎城的部队迅速行动,成功控制了蒋介石的住所。蒋介石被几名军官带到一个安全的房间内,尽管事态突然,场面却保持了一定的秩序。
在紧张的两天后,即1936年12月24日晚,周恩来作为共产党的代表,与蒋介石在西安的一个相对隔离的会议室内进行了会谈。会谈中,周恩来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坚持,他向蒋介石详细阐述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周恩来强调,唯有国内各政治力量团结一致,才能形成对抗日本侵略者的坚强阵线。
蒋介石在会谈中听取了周恩来的意见,表面上显得较为冷静,但内心的压力与纠结可见一斑。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讨论,蒋介石最终在压力之下作出了让步。他同意了停止内战和联合共产党抗日的提议,但他坚持不以书面形式签署任何协议,而是承诺以个人的名誉来保证这些条件的执行。
张学良南归与请罪
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已告一段落,蒋介石的处境在多方斡旋下逐渐稳定下来。当天,张学良决定亲自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个决定来得突然,甚至没有通知中共代表周恩来。他和蒋介石一起从西安出发,启程回到国民政府的心脏——南京。
12月26日,蒋介石返回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这场动荡的余波。回到国民政府,蒋介石立即对张学良采取行动。尽管张学良陪同其返回,表现出一定的诚意和服从,蒋介石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他命令军方将张学良扣押,剥夺了他的自由。
在被扣留后,张学良很快收到了来自蒋介石的明确要求——他必须写下一份请罪书。张学良处于极大的压力下,无法抗拒蒋介石的要求。他选择妥协,着手书写这封请罪书。在信中,他承认了自己在西安事变中的行为,并对此表示悔意。
1936年12月27日,蒋介石向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递交了一份重要的呈文。这份呈文中,他明确要求对张学良进行查处,并随呈附上了张学良的请罪书。
两天后的12月29日,国民党召开了第31和32次中央常务委员会,会上,张学良的请罪内容被提及,但没有经过详细讨论,便迅速作出了决定:将此案交由军事委员会依法处理。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已经秘密决定,由李烈钧担任审判长,主持对张学良的审判。
1936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军事委员会军事法庭正式开庭审理张学良。张学良由亲属宋子文陪同前往法庭,气氛严肃。法庭在国民党高层的安排下迅速进行审判,张学良面对的是一个早已安排妥当的结局。审判结束后,法庭作出判决:张学良被减处有期徒刑十年,褫夺公权五年。这一判决虽表面上看是对张学良的从轻发落,但实质上意味着他从此彻底失去了自由。
于凤至的幕后角色
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在西安事变发生时并不在中国,而是在英国为他们的子女安排教育事宜。她在英国时,本打算专注于家庭事务,却意外地得知了张学良在西安发动事变的消息。
于凤至迅速作出决定,立即动身回国。在回国后,她首先尝试直接求见蒋介石,希望通过面谈能够化解局势,为张学良争取一个较好的出路。然而,蒋介石拒绝了她的请求,甚至不愿给她任何见面的机会。
于凤至知道宋美龄在蒋介石身边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决定从宋美龄的母亲入手。宋母和于凤至曾有过一些交往,对她有一定的好感,这让于凤至看到了机会。她拜访了宋母,利用这层关系试图劝说宋家出面帮助张学良。
在拜访宋母后,于凤至并没有停止努力。她又联系了宋美龄本人,试图通过她说服蒋介石。在与宋美龄的见面中,于凤至诚恳地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担忧,并希望宋美龄能够向蒋介石传递她的请求。然而,尽管宋美龄表现出同情与理解,但最终也未能成功说服蒋介石做出让步。蒋介石的态度始终强硬,没有松口的迹象。
面对这些挫折,于凤至依然没有放弃。她知道蒋介石在对外政策上的某些秘密,尤其是他在抵抗日本侵略问题上的立场和决策。她设法拿到了一份蒋介石的不抵抗日军的电文。这份电文在当时是极具机密性的文件,一旦泄露出去,将会对蒋介石的声誉和国际形象造成巨大影响。于凤至决定将这份电文带到美国,作为张学良在谈判中的筹码。
蒋介石方面非常清楚这份文件的分量,特别是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她意识到如果文件被公开,会对蒋介石的政治前途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于是,宋美龄急切地尝试与于凤至交涉,要求归还这份电文。她用了各种方式,希望于凤至能够让步,把文件交还给蒋介石一方。
于凤至态度坚决,表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张学良的安全和名誉。于凤至清楚,作为妻子,她必须为丈夫争取到最好的结果,这份电文正是她手中最强有力的武器。无论对方如何施加压力,她始终没有交出这份文件。
张学良晚年的反思与感激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病逝,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被安葬在夏威夷东海岸,伴随在他身边的还有赵四小姐——赵一荻,这位陪伴他走过数十年岁月的女人。张学良晚年的生活平静而隐秘,许多外界的事务他并不知情,原因之一便是赵一荻对他的生活照顾得非常严格,几乎隔绝了他与外界的联系。
尽管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但在晚年,他很少主动提及那段历史,尤其是对原配夫人于凤至的贡献和牺牲,张学良很少谈论。于凤至在西安事变后,为了保护张学良四处奔走、冒险周旋,然而这些事迹在张学良的回忆中似乎被淡化了。
对于宋美龄,张学良的态度则更为公开和感激。在他的回忆和谈话中,宋美龄是他在西安事变后极为重要的支持者。宋美龄在事变后帮助调解局势,尤其是在蒋介石面前为张学良的命运奔走。正因为如此,张学良始终对她怀有感激之情,并在晚年不时表达对她的尊重。
然而,张学良至死可能并未完全意识到,真正救他的并非宋美龄,而是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她在西安事变后的幕后行动,尤其是带着蒋介石“不抵抗日军”电文赴美的举动,极大地帮助了张学良争取到谈判的有利条件。正是于凤至不为人知的牺牲和果断行动,使张学良得以在蒋介石的掌控下免于最坏的结局。
参考资料:[1]范德伟,庄兴成.蒋介石的不抵抗和张学良的不抵抗[J].史学月刊,2003(9):55-5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