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弘扬爱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不读毛主席诗词,读什么?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0-18 11:56: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不仅需要理论创新,更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来表达。毛主席诗词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理,认为革命浪潮总有高有低。毛主席始终坚信,只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在迷乱中寻求到真理;只要做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就能够对时局做出正确的判断。

1927年秋收起义后,他果断地把队伍拉到了井冈山建立根据地,这与共产国际“城市暴动”的指示背道而驰,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毛主席坚持从实际出发,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中“敌军围我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诗句。

这既是当时井冈山地方武装以少胜多的真实写照,也是毛主席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毅力和勇气的生动体现。井冈山和苏区时期是毛主席“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的生动实践,这在他的诗词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清平乐·蒋桂战争》里的“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反映了热火朝天的土地革命情景;而《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则堪称战斗的号角,“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和“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就是红军取得的胜利成果。回顾党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许多诗歌还富含人生哲理。比如《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易老天不老,岁岁重阳”,借对重阳的描写,抒发了岁月催人老、希望早日取得革命胜利的迫切心情;还有《清平乐·会昌》中的“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这里化用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告诫同志们不要自以为是,为革命事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词语的义位,简而言之,是指一个词所蕴含的多个意义层面。而艺术语言中的义位变异,则是指这些义位在句子中被具体运用时所发生的微妙变化,它代表着词义的超常规运用,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语言表达。艺术语言中的比喻、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正是基于词语义位的这种变异而形成,它们为语言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深度。”在毛主席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运用比喻、借代、反语等修辞方式进行义位变异的精彩例子: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出自《水调歌头·游泳》。在这里,按照常理,在滔滔长江中游泳应当是一种惊心动魄、气势豪迈的体验,这种心情是难以用言语准确描述的。然而,诗人毛主席却巧妙地将这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比喻为在陆地庭院中悠闲散步的感觉,甚至比这还要舒心得多。通过这样的比喻,他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生动地展现出了领袖的伟大胆识和乐观浪漫的心境。

“人有病,天知否?” 出自《贺新郎·挥手从兹去》。在这里,作者将当时人们由于受压迫、受剥削、受奴役而无法正常生活的难以言表的状况,比喻为可视的“人有病”。这样的表达将无形的不幸转化为有形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深切怜悯和同情。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出自《菩萨蛮·黄鹤楼》。这句诗展现了诗人不仅是革命的理论家,更是革命的战斗者。他不仅预见了革命可能遭遇的不幸结局,更决心为扭转这种结局而抗争、而战斗。面对大革命即将失败的命运,他的心情无疑是悲壮而郁愤的。这种复杂的情感被他巧妙地化作“心潮逐浪高”,将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而生动,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形象。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出自《念怒娇·昆仑》。这里的“同此凉热”既指社会生活方面,也包含自然气候方面。诗人希望将昆仑的恩赐分赠给世界各国人民,以实现他的理想:让全球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没有掠夺、也没有灾害和饥饿,让全世界人民大联合、大团结,共享和平、安宁与幸福。简而言之,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出自《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试想当雄鸡高唱,东方破晓,一轮红日喷薄欲出,大地一片通明的时候,这是何等令人愉悦的光明景象啊!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光明的景象,更显示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欢乐场景。它表现的是各族人民团结战斗、坚如磐石、和睦友爱、亲如兄弟的和乐景象。

面对强大的敌人,红军士兵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人数虽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决心。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红军继续采用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的战术原则,于5月16日发起了对驻守在吉安附近、实力相对较弱的王金钰部的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成功地歼灭了王金钰及其部下公秉藩的两个师,随后迅速回师东进,一直打到江西与福建的边境地区。这场战役在5月30日画上了胜利的句号,第二次反“围剿”行动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这次反围剿的战斗描绘得如诗如画、生动具体。我们仿佛能够看到白云山头云卷云舒的景象,感受到战士们呼声响彻山谷的气势。枯木朽株也仿佛在风中摇曳,为红军的胜利助威呐喊。那枪林弹雨中的英勇身影,那飞将军自重霄入战场的壮丽景象,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毛主席诗词,是奋斗精神与革命理想的生动写照。在国内,关于毛主席诗词对人生观教育的研究虽不多见,但其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却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如臧克家在2012年主编的《毛主席诗词鉴赏》前言中所言:“我们编辑《毛主席诗词鉴赏》,旨在用它去鼓舞人民为革命建设大业而奋斗的壮志豪情,使广大读者在学习毛主席诗词的过程中,在思想与艺术上得到双重提升,并享受高尚的美感。”

在毛主席诗词中,最具特征的意象莫过于山与水。这些意象雄浑、豪迈、奔放,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岿然不动、顶天立地、坚韧不屈、所向披靡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毛主席的伟大功绩,不仅在于他领导国家获得了独立和解放,更在于他创造了一个毛主席时代,重塑了民族精神。品味毛主席诗词中的山水意象,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在精神上从百年屈辱中终于站起来的无限喜悦。诗人在山水意象中,重塑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财富,是永不落的太阳,将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的心田。

此外,毛主席诗词中的隐喻,也着眼于在“真”的辩证思维下来看待革命战争时期的矛盾统一。诗词中的哲学隐喻,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特殊与普遍、部分与整体等矛盾统一的辩证性思维。同时,在整体诗词风格中,又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婉约与豪放的和谐统一。这种辩证性思维,在革命战争时期屡见不鲜,其诗词隐喻中的“真”,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1927年春的《菩萨蛮·黄鹤楼》,便是在大革命失败前夕之作。当时国内形势严峻,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风起云涌,而国民党右派却进行反革命活动,陈独秀一味妥协退让,导致更多悲惨事件发生。面对如此不堪的局势,毛主席触景生情,在“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中隐喻着对国内革命路程的沉重心情。

但在最后“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中,他借用典故,隐喻着即使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却仍有着长江滚滚向前的必胜决心和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这种含蓄而又戛然而止的表达方式,恰到好处地展现了毛主席的辩证性思维。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的诗词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真”的内涵,通过隐喻展现了其对战争形势的乐观态度和对新时代的憧憬。

写景之作,乃是诗人心之所系、情之所寄的载体。在特定的环境中,诗人借助自然景物,将内心的思想意识与情感活动融入其中,从而创作出令人心旷神怡或引人深思的诗篇。这些作品不仅凝聚着诗人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倾向,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毛主席诗词中的自然景物描绘,总是给人一种巍然屹立的崇高感。无论是“我自岿然不动”的井冈山,还是“一片汪洋都不见”的大海,亦或是“寥廓江天万里霜”的秋景,都寄托了诗人的深厚情感,且大多呈现出开阔雄伟的气势。这种雄伟的自然景物,常与大的数词连用,如“万水千山”、“千里波涛”、“万木霜天”等,生动再现了祖国山河的浩大气势。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笔下的景物常呈现出巨大的群体形象。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丽景象,或是“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的壮观画面,这些都汇成一股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的力量,充分体现出毛主席诗词的崇高美。因此艾跃进教授曾发出感叹:弘扬爱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不读毛主席诗词,读什么?

0 阅读:2

啸火谈明星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