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白玉霜:泪哭干的秦香莲,忘不了的小女婿,百听不厌小酸枣

凝梦娱娱 2024-07-31 05:15:18

她的艺名到底是小白玉霜还是筱白玉霜?1937年,她十六岁,由于养母老白玉霜不辞而别,戏班为了维持生计,让她接替母亲担任主演,挂出了“小白玉霜”的牌子。她的演出,意外地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但是,查阅50,60年代的报纸,她在演出时,使用的名字是筱白玉霜。

筱白玉霜的戏路很宽。但最难得的是她唱戏非常有戏德,在电影《秦香莲》的拍摄过程中,她尊重导演对剧中人物造型的需要,毫不犹豫地剃掉自己的双眉,卸妆后蒙着头纱回家,此事以后被传为戏剧界的佳话。

她是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评剧泰斗和领头羊。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由于“四人帮”的迫害,筱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

筱白玉霜音色纯正,音域宽广,她的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演唱圆润隽永、低回婉转,讲究节奏的变 化及快慢、轻重的对比,形成了韵味醇厚、朴素大方的演唱特色。

筱白玉霜扮相大方,善用眼睛传神,表演风格轻淡素雅,细腻含蓄,不浮不泛。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筱白玉霜大师离世数十年,虽与戏迷天地相隔,但大师的艺术却时刻与人们相伴。抚慰了多少老观众,又感动了多少新观众,人们不会忘记筱白玉霜的艺术,大师的艺术永存!

怀念筱白玉霜大师,忘不了的秦香莲,忘不了的金沙江畔,忘不了的杜十娘,忘不了的小女婿。

筱白玉霜的著名唱段由《秦香莲》中的《寻夫》、《闯宫》、《琵琶词》、《相爷与我做了主》、《见皇姑》;《小借年》中的《不聘姑娘娶女婿》;《杜十娘》中的《闻听此言大吃一惊》;《金沙江畔》中的《美丽的藏族姑娘》、《恨白匪行阴谋》、《小酸枣》;《玉堂春》中的《听说是要起解》、《苏三起解》、《洪洞县无有好人》;还有《朱痕记》中的《家住山东石户小县》、《牧羊山》、《磨房》;《王宝钏》中的《忍受饥寒无怨言》等等,这些唱段是大师众多剧目中经典。这些唱段基本都是爱情剧,是女性情爱的演绎。后面不是纯粹爱情剧的唱段,也多以女性的爱恋为线索,演唱风格伴着剧中人物性格的不同而变化。

筱白玉霜和席宝昆剧照

筱白玉霜的代表剧目古装戏有:《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小借年》等。建国初期主演的革命现代戏《兄妹开荒》、《农民泪》、《九尾狐》、《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罗汉钱》等。

一九五三年中国评剧团建团后,排了《秦香莲》一剧,她塑造的秦香莲形象是她表演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九五六年《秦香莲》拍成电影,她获得金质奖章,蜚声海内外。六十年代后,塑造了《金沙江畔》中的金秀,《苦菜花》中的母亲,《朱痕记》中的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贞,《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

特别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杨香草,堪称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筱白玉霜把评剧白派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小女婿》本是韩少云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评剧院团都公演过此剧,其中以中国评剧院筱白玉霜的版本最为知名。

筱白玉霜的版本与韩少云版稍稍不同,但影响更大。当年参与该剧的演出者可谓大腕云集,除了饰演杨香草的筱白玉霜,饰演田喜的是魏荣元先生,饰演陈快腿的是著名的评剧大家喜彩莲、饰演田喜妈的是喜彩春(与喜彩莲是姊妹俩),饰演罗寡妇的 是鸿云霞,饰演区长的是名家陈少舫等,都是评剧流派的代表性人物。

《小女婿》这出戏最好听的,我感觉还是“鸟入林……”那一段,其唱腔将白派艺术发展到了至极,高音明亮,中音宽厚,低音饱满、大气端庄。唱词是:鸟入林,鸡上窝,黑了天,杨香草守孤灯左右为难。我心里千头万绪方寸已乱,就好像脚踏两只船。田喜儿哥待我好我们情意相连,他叫我跟他走就在三更天。我有心找区长求他来公断,怕的是村里的人说些个笑谈,倘若是到区上三堂对证,我的爹人财两空定把脸翻,他一定又与我把骨肉情割断,这一来我的娘定哭几天,我前思后想拿不定主见。我还是不走把母亲成全,忽听见梆声响到了二更天,想起来出嫁的日子就在眼前,听人说罗寡妇也是一个老封建,老一套的旧礼法做媳妇更难,我与那姓罗的毫无情感,绝不如田喜哥我们两个投缘,田喜哥他叫我跟他一块儿走,我要是不去他定然心酸,倘若是忧虑成病后悔迟晚,我岂不害了一个好青年……

如果说京剧《秦香莲》是裘盛戎大师的代表作,那么,评剧《秦香莲》就是筱白玉霜的代表作。

评剧《秦香莲》以那段琵琶词最为好听,唱词是: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唱!尊相爷陈驸马细听根源。自幼儿配夫陈世美,我们二人成亲整十年。他进京赶考三年不回家转,撇下了老小度日艰难;不幸家乡遭荒旱,粮米歉收少吃无穿。头一年不分昼夜织布纺线,抚养着老小少受饥寒。第二年哪,依然是粒米未见,织布纺线都无有本钱;那东邻西舍全然都借遍,卖了纺车又卖衣衫。儿女们终朝每日把他的爹爹盼,二爹娘想儿想得眼泪哭干!第三年寸草不出土干地裂,家家逃难往外搬;我们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连一根野菜都无处去剜。草堂上饿死了我的公爹婆母……我剪青丝换芦席尸葬荒山。带领儿女把夫寻找,一路上挨门讨饭我们受尽艰难。好容易来在呀京城地,不料想夫中状元忘了家园。他眼前只见新人笑,旧人啼哭不动他的心田……

筱白玉霜塑造的秦香莲不是一个只会哭啼、四处哀告的软弱的形象,而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在那段脍炙人口的“琵琶词”的反调里,头一句唱,“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咱”,小白玉霜运用了七个强音组成一个高腔,突出表现秦香莲的抗争性格。这样的曲调安排,突破了“白派”唱腔的成规,赋予自己的唱腔以强烈的时代感。这段唱如泣如诉,一唱三叹,让筱白玉霜那个悲剧味的嗓子唱出来,简直就绝了。筱白玉霜的唱腔平稳中蕴含着激情和力量,‌给人一种深沉悲怆的感受。

评剧中的白派相当于京剧里面的程派,风格、特色、味道什么的都差不多,京津唐一带及整个东北地区,白派迷不亚于程派迷。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中国评剧院集中一团、二团的精英力量创排了评剧史上的经典剧目《金沙江畔》,五大流派、十大名角、几十个经典唱段,评剧“五大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了首次同台但也是唯一一次合作的机会,在《金沙江畔》中,观众同时看到了新凤霞、筱白玉霜、魏荣元、马泰、张德福五位艺术家的身影。除此之外,席宝昆、赵连喜、喜彩春、李梓森、陈少舫等名角也悉数登场,每个流派、每位艺术家都留下了广为传唱的经典唱段,《金沙江畔》的演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也成为了中国评剧院最为成功的剧目之一。

‌筱白玉霜在唱腔上进行突破的标志,‌即《‌金沙江畔》‌中的“小酸枣”一段,脍炙人口,久演不衰,‌将评剧的半说半唱特色表现得十分突出,‌唱来朗朗上口,对原白派唱腔进行了大胆突破,如“有几棵酸枣树长在悬崖边……”几句联句最后用一个传统唱腔收尾,十分新颖而又不失传统神韵。又如“小酸枣滴溜溜圆”唱到白派很少唱到的高音1,唱腔轻快而又奔放。‌

‌筱白玉霜的生命是短促的,但她给人们留下的艺术却是美好而久远的,正如同《秦香莲》中的一句唱词“雪里的梅花耐霜寒”,‌筱白玉霜和她的艺术正如同雪里的梅花耐得住霜寒而又清新淡雅。

‌筱白玉霜英年早逝,身后并无子女,也没有嫡传弟子。白派传人有刘萍。‌筱白玉霜受迫害致死后,刘萍以受过小筱白玉霜老师指点而作为白派弟子进行培养,被称为‌筱白玉霜的弟子,白派传人。

0 阅读:0

凝梦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