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谭派的几位都不演《大探二》了?

凝梦娱娱 2024-05-16 02:21:00

《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简称《大探二》,又名《龙凤阁》。这出戏是老生、花脸、青衣三个行当并重的一出戏。戏迷常说“要想听,二进宫”,演员也说“文怕二进宫”。杨波、徐延昭面奏皇娘,须生、大净、正旦三星齐聚,这场享誉京剧史的朝堂“三重奏”,琴弦缓动,音符腾跃——这出戏徐、杨、李三人的对唱是很值得欣赏,它的演唱新颖别致,流派纷呈;它的“板式”安排独具特色,有老生、青衣、花脸各自的独唱,两两对唱;三人对唱。坐着唱,站着唱,还要跪着唱,有独唱、分唱、合唱、联唱、慢唱、紧唱、快唱。这是《龙凤阁》这出戏的特色,没有其他任何一出京剧有如此众多而花样翻新的唱段,观众大饱耳福,彩声一片。

三位演员从头唱到尾,较少身段和念白,故此又被人称为是中国歌剧。这出戏的音乐伴奏也非常来劲儿,乐队几乎不停歇,又拉又打,因而也被观众戏谑地称为中国音乐剧。特别是最后“二进宫”,三人“鱼咬尾”对唱 ,十分经典,这种唱法,全地球,独此一家,西方戏剧也没有。

以前《大探二》是三出戏,据说并不连在一起演出,由于每个角色的唱工都很重,过去并不连唱,唯恐嗓子受不了,而后来为什么连演了呢?

据说当年李少春先生北上,文武并重,唱文武双出。按丁秉鐩先生(丁秉鐩先生是一位痴迷于京剧的著名剧评家)的说法,比如前面演《两将军》,后面就跟着《击鼓骂曹》,在北京城一炮走红,抢了京津地区很大市场。谭富英先生面对李氏的咄咄逼人,就有了压力,为了能在与李少春的较量中不落下风,他冥思苦想,要胜过对方,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谭富英最大的长处就是有一个天赋异禀的好嗓子。为了发挥嗓子优势,他就想到能不能《大探二》一晚上唱到底。但是光他嗓子好没有,还必须有一个能抗能糟好嗓子的净角,因为这出戏如果连演,可能对净角要求更高,毕竟探皇陵实际上是花脸的独角戏,其他人可以借机休息,所以谭富英就找到了王泉奎先生。

经过谭富英相邀,王泉奎盛情难却,答应下来,结果谭富英、王泉奎和陈丽芳(陈丽芳先生是程先生的大徒弟。)合作的三折连演的《大探二》高潮迭起,一炮走红,这出戏以后,“铜锤连唱三折”之风盛起。王泉奎,谭富英和他俩合作的《大探二》,一时享名“顶级”。

后来,王泉奎先生被杨宝森“挖”走了,老五爷找来裘盛戎先生,此即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三位大师的《大探二》。五十年代中期,谭先生将过半百,裘、张两先生正值盛年,那从头唱到尾的大戏,把剧场里的人都听爽听晕了。

《大探二》的最佳版本当然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先生的,谭、裘与陈永玲合演的《大探二》也极为红火。杨宝森,张君秋,王泉奎;李宗义、王泉奎、云燕铭的这出戏也常贴,都是不如谭先生叫座。

《大保国》、《二进宫》是生、旦、净均以唱工取胜,而《探皇陵》又是以正净的唱工为主,所以说生、旦、净都必须要有一副好嗓子,还得是条功夫嗓子,不能刚唱两段嗓子就哑了,就不出声了,非要经过锤炼,唱它个把小时嗓子也不劈、不滋花才行。同时这三个演员得调门要一致,其中只要有任何一个人的调门合不上去,够不上“调门”,也是不能合作唱这出戏的。到50 年代,谭、张、裘合作,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前绝后。

多说一句,其实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现在谭派的几位都不演《大探二》了?在五、六十年代,谭派《大探二》天津有王则昭先生,后来在山东有谭富英先生弟子殷宝忠,殷宝忠先生有全剧实况录音,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在网络上欣赏。

而绝对的正宗新谭传人谭元寿先生好像没演《大探二》,“音配像”《大探二》,为谭富英先生配像的是高宝贤先生,而高先生后来也没演此剧,故尔目前的新谭派传人好像没演过此剧。

观谭元寿先生的这些弟子,目前恐怕没人胜任此剧。

俺个人意见,是否要撺掇天津青年京剧团的硬老生卢松老师去演?

卢松老师毕业于天津市戏曲学校,工文武老生,受教于周啸天、曹世嘉、张荣善、苏承龙、郭文俊、李树元、王宝春、陈云祥等老师,并有幸向程正泰先生(为程正泰先生的义子干殿下,呵)问艺。后拜谭元寿先生为师,学习谭派艺术,并得前辈王琴生、王则昭的指导。

这出戏老版中杨波‘吓得臣’一段唱,旧传有渔樵耕读,四季花,琴棋书画。余叔岩先生之唱辞为:‘吓得臣低头不敢望,战战兢兢启奏皇娘。臣昨晚修下了辞王表章,今日里进宫来辞别皇娘。臣要学姜子牙钓鱼渭上,臣要学钟子期采樵山岗,臣要学诸葛亮躬耕陇上,臣要学吕蒙正苦读寒窗。春来百花齐开放,夏至荷花满池塘,秋来菊花金钱样,冬至蜡梅带雪霜。望国太开恩将臣放,学一个清闲自在无是无非,说什么兵部侍郎,臣要告职还乡。’

只是后来“琴棋书画”失传了,现在“四季花”的唱法很少见了,尤其是在整台戏的演出中。实际上,在以前搭班唱戏的年代里,如果贴《大探二》,老生和花脸是一定要交代清楚的,四季花这一段到底唱不唱,如果唱,那么花脸也有相应的“四个臣难学、四个臣年迈”,如果不唱,就大家都不唱,这才使得戏份旗鼓相当,不至于失衡。

花脸的“四个臣难学、四个臣年迈”唱词是:“臣难学赵廉颇列国老将,臣难学汉马援大战昆阳,臣难学尉迟恭八寨来抢,臣难学老吴桢保驾百凉。臣年迈难把疆场上,臣年迈难挽马丝缰,臣年迈听不见金鼓声响,臣年迈眼昏花观不见阵头枪,老臣年迈难把国掌,要保国还有兵部侍郎。”

耿其昌、李维康、邓沐玮版《大、探、二》称得上是梦幻组合,戏文中的“渔樵耕读和四季花”也是不常见舞台演出的。

王则昭老师与康万生、李经文的《大探二》,好!80年代很火,王则昭老师,嗓音天赋太好了,她的唱,十之九,仗着她那得天独厚的嗓音,高亮脆宽,而且很有力度。王则昭老师演戏非常卖力气,天津老观众,还就认这个,她就在这块“领地”,活跃了几十年,红了几十年。

《大探二》这出戏在天津演出最棒的,观众戏迷公推杨乃彭,邓沐玮,李经文(还有一说是杨乃彭,邓沐玮,张学敏。)邓先生唱戏规规矩矩,一点不走样、一点不自己标新立异。这才叫正宗味!好,规矩,不欺祖!邓爷唱的讲究,确实好。

在京津沪联袂演出,李炳淑、邓沐玮、杨乃彭合作的《二进宫》,难得啊,特别好。

观看过杨少彭,常秋月和方旭的《大探二》,感觉方旭就是咬牙跺着脚的喊也是上不去。哎,祖师爷不赏饭啊。

顺便说一下与《大探二》这出戏的有密切关系的一部戏,《大探二》剧情的延续和兵部侍郎杨波有关系,杨波的形象,在京剧舞台上非常少见。他有忠心,也顾私情,能全大局,也念小家,是忠臣义士,更是有七情六欲活生生的人。二次进宫,杨波跟随着徐延昭,字字句句,皆有小心思、小机巧。

那么,兵部侍郎杨波到底是不是一个忠臣呢?其实还是有争议的。据宋宝罗老先生说《二进宫》这出戏,在宫廷中演出的时候,慈安太后就不待见杨波,因为她认为杨波最后抱着幼主讨封的时候,把李艳妃给挤兑的实在不像话。而也有人说杨波最后抱着幼主的时候,有“弑主”的心思,想掐死幼主,结果小皇帝哭了,杨波的心思被徐延昭窥破,徐延昭怕他铤而走险,于是就装没看出来,说,哦,老杨,你原来嫌官儿小啊,那没问题,让太后封啊。杨波也就顺坡下驴了。后来小皇帝长大,知道这轱辘事儿了,就要杀杨波,于是就出了《马芳困城》的故事。

《马芳困城》这出戏,说的是有个勇士叫马芳,他落草为寇,后为国丈李良所擒,削去耳朵,游街示众,兵部侍郎杨波见其英武,所以将他保释,收为义子,举荐为大同总兵。《大探二》后,李良被杀,杨波辅政。杨波因故入狱,马芳得知,率兵进逼京城,围困皇城。皇上和太后登城质问,并令杨波劝马芳退兵。马芳要求先释放杨波,并把御林军的统辖权交给自己,这才罢手。

1 阅读:19

凝梦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