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婆婆聊天,聊到了合群这件事,她曾因为想要跟身边的人合群,拼命地去讨好他们,去做他们认为对的所有事情,只是为了得到他们的认同,因为他们说她那样做不合群。于是,她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回那个快乐的自己。
我们在生活里,每天都会面临着这样的课题,有一些人还陷在泥淖里无法自拔,少部分人已经跳出了那个尖锐的圈子,能够轻松地挥手表示拒绝,能够安然地坐在自己喜欢的书桌前,内心平静地过完一个美好的周末夜晚。
我想问问大家,何为合群?我想每个人心里都该有一个定义。
大众意义上来说,合群往往等同于正常,而不合群的人则是天然的异类,而异类是被排斥的那一个群体。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领域的一部开山之作,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对合群进行了解释:“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感,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许多这样的场景,你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呢?是不是就是曾经的你,我,他。
明明想将下班时间用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却为了合群去喝酒应酬、唯恐被同事排挤、孤立;明明不爱看综艺,但因为身边的姐妹都在追,于是你为了跟她们有话题,你也跟着附和起来;明明一个人活得比谁都要精彩,却害怕被世俗称作“剩女”,只好答应相亲、一次又一次地妥协;
明明周末计划好了去图书馆学习,但舍友却都在刷剧打游戏谈恋爱,为了不被孤立,你只好追随他们的生活作息;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为了这些所谓的合群,一次又一次地丢掉自己呢?
很多人会说,如果不去聚会,他们下次就不带我玩了;如果不吃西红柿,他们就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合群是为了结交朋友,打通人脉。
但事实上,你所做的那么多违心的事儿,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只是害怕你一个人的时候变得比他们优秀,他们再也赶不上你了。所以,才编造出这么一个劣质的谎言——你不合群,不符合社会规则。
也许他们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而你,却因为这么一个社会规则,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错过了许多成长的机会,还仍被蒙在鼓里不自知,要知道你原本可以更优秀。
《生活大爆炸》里有一句很喜欢的台词是这么说的:
也许你感觉自己与周遭格格不入,但正是那些你一个人度过的时光,让你变得越来越有意思,等有天别人终于注意到你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一个比他们想象中更酷的人。
敢于拒绝自己不想要的对于生活在群居里的我们来说,拒绝别人,似乎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总觉得一旦拒绝了别人,自己就会被世界抛弃。
但如果不拒绝,你所失去的沉默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将是不可复回的宝贵财富,你以为的合群,不过是给他人做嫁衣。
要知道,善良应该有度,付出有时,一味地去迎合他人,是一种自我消耗,它只会越来越累,最后沦为合群者的奴隶,看似是你在生活,其实你正在被生活一点点吞噬。
说到这里,我其实很想抱抱你。以后记得对自己好点,不喜欢就拒绝,不想去就不去,不合群又怎样,至少活得开心自在,不用每天奔波在一群我们感觉很不自在的人群里,找不到自己,却又害怕离开现在的状态。
用爱好去填补平凡日子里的空白我们每个人都该有一个自己的爱好,它源自于内心最想要去做,且很感兴趣的事情,它就像是你的影子,能让你在昏黄的路灯下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它可以在你失望失落悲伤的时候,成为拉你上岸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有它,你可以遇见更好的人,还有更好的自己。
当你开始注意到自己身上那些细微的变化的时候,你的内心也会开始不断地被充满,而正式这些平凡日子里的点点滴滴,让你的生活更有意义,哪怕是一个人。
真的不用依赖无谓的合群,来填补生命里的空白。因为它只是一种表面的假象,只是为了吸引你入坑而已,保护好自己,学会辨认它们,打碎它们。
不合群的那些人,成了引领我们的人那些不合群的人,最后成了我们的先驱者。因为他们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和思考空间,他们擅长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会用自己宝贵的时间为别人买单。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羊群效应”:在一个集体中待久了,从众惯了,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
因为不合群,他们获得了更多独处的时光,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做很多事,想明白很多曾经想不通也不敢想的东西,他们在你们还拼命追求合群的时间里,偷偷地读完了一本书,看完了一部电影,写了一本书,开了一门课程,打造了个人IP,成了全网最火热的人。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大多都是那些不合群的人,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气,他们可以在现实世界里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曾经那个我们也许都看不上的人,最终成了那个我们需要踮起脚才能够够得着的人,愿你也是如此。
真希望你们有时候可以自私一点,多爱自己一点,如我前面写的一篇文《放松||慢下来,是打开自己的不二法门!》,尽量让自己放松下来,去感受那个最喜欢的自己。为什么说最喜欢,而不是最真实呢,因为我觉得每一个你都是你,他们共同组成一个整体,而当你意识到可以让最喜欢的那个自己剥离出来的时候,你才可能进入自我颠覆的高度,那时候的你,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