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可以直接提为军官吗?越来越难,与部队的正规化建设紧密相关

西堤说文史 2020-11-11 13:14:20

我们家老爷子是个大学三年级辍学参军的老兵,因为那个年代家庭条件太困难了,然后从普通战士干起,逐渐成为班长、连队文书、军事法院书记员和军区情报部的参谋,这就是从士兵到士官再到军官的一个过程,当年那叫“提干”。但是大家要注意,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也就是我军取消军衔制的那个年代。

为什么呢?因为士官和军官是军队中泾渭分明的两个阶级(不是你理解的那俩字),士官是老兵或称“职业士兵”,前些年叫过“志愿兵”,用以区分服满兵役就退伍的义务兵,但它终归还是士兵。在1955年大授衔之前以及战争年代,我军尚无“士官”这一级军阶,只分为干部和战士两大类,战士作战勇敢或者表现突出就可以提干,直接从士兵晋升军官,因为那是军队没有实现正规化的年代。

但当时已经实施军衔制的蒋军和日军,都是有士兵、士官和军官之严格区分的,蒋军中的“士官”都是老兵油子或者技术士兵,选拔的方式要么是“长官”直接提拔,要么是选送到各军、师的教导队培训出来,比如粟裕将军毕业于北伐军第24师教导队,其实那就是培训士官的单位。那么从士官直接到军官有可能吗?有,蒋军高级别的司令部或者高级将领,都有权直接提升士官为低级军官。

这也就说明蒋军在解放前也是不怎么正规的,军制和军衔体系较为混乱,但是侵华日军就相对正规得多。日军的小队长一般为少尉军官,而军曹、曹长和伍长为三级士官,另外还有准尉一阶,但是准尉以下士官最多可以担任小队副、分队长等职务,正常情况下永远不可以担任小队长以上职务,那是军官专属。

如果在战斗期间小队长挂了,准尉或者军曹可以临时代理小队长,但是战斗结束后,就会有新的少尉军官来接任小队长,而不是在准尉或者其他三级士官里面晋升。这是因为日军有比较完善的士官和军官教育体系,属于严格执行阶级标准和体系的正规军队。日军士官为选任,联队长以上军官有权提拔士兵为士官,蒋军应该也差不许多。

(影视剧中的士官)

那么士官和军官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是军事养成教育的不同!军官必须是“军官学校”的毕业生,比如早年的保定军校或者黄埔军校(虽然不太达标),军官接受的是军事指挥的系统教育,跟士官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士官则一般是部队中的战斗骨干、技术骨干,但是他们在没有经过军官养成教育的情况下,是不可以带兵的,因为他们缺乏军事指挥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我军实现正规化以后,在1955年授衔时将士官分为四档,即准尉、上士、中士和下士,而在1988年恢复军衔制度以后则分为军士长、专业军士、上士、中士和下士五档,也就是取消了容易混淆的“准尉”军衔设置。为什么取消准尉呢?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既然是“尉”那么也应该是军官,其实谬也,了解二战历史的军迷都清楚,准尉都是士官的最高一档,而并非军官。军官的最低一级在大多数国家都是“少尉”,它跟准尉有本质的区别。

1998年军队的军衔体系调整后,士官军衔重新设定为三档六级,初级士官: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中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高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而到了2009年,我军又推出《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方案》,士官军衔从原先六级士官体系调整为七个衔级。

这也就是沿袭到现在仍然使用的部队士官体系,分为初级士官、中级士官、高级士官三个等级,其中初级士官为:下士、中士; 中级士官为:上士、四级军士长; 高级士官为: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比如现在部队中的“一级军士长”凤毛麟角,几乎是军队的宝贝,但他仍然不是军官。

我军如此重视士官队伍建设,因为士官群体确实是军队中的骨干力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是要对军官负责,接受训练或者技术任务;所谓启下,是要直接面对普通义务兵们,负责日常管理和日常训练 ,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可以有“兵头”或者“兵王”的称谓,但是不能超越阶级属性。

既然正规化了,士兵就不可以再随随便编提拔为士官,士官也不可以直接晋升为军官,比如早年间士官可以由一定级别的指挥机关直接选拔,经过考察和评审可以继续留在部队里工作,也就是由义务兵转为志愿兵,而现在都有专门的“士官学校”来培养。至于士官如想成为军官,则只有投考军校一条出路,毕业后才是少尉或者中尉军官。

而直接“提干”的情况现在卡得很严,原因很简单,在和平时期没有战争考验的情况下,如果是士官随便就可以选升为军官,难免出现任人为亲和暗箱操作的情况,不利于部队建设。印象中非军事类本科大学生在参军入伍后,可以有这个机会,那也必须是在部队中经过锻炼和有一定成绩之后,其他都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总体而言,士官确实有机会成为军官,但条件限于部队没有形成正规化之前或特殊情况下,而在正规化建设中,跨越这两个军阶之间的界限是非常困难的。

0 阅读:11

西堤说文史

简介:永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