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被遗忘的“寒食节”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9-06 21:32:35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卢象《寒食》;

“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春游五首》。

每年清明节前两天的寒食节,如今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这个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一个英雄,诉说着一曲感人肺腑的历史篇章,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公元前656年十二月,年迈昏聩的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身亡,晋公子重耳与同母弟夷吾仓皇弃国逃亡。重耳自幼谦恭,长大后又能礼贤下士,外逃时竟有一大批文武名流相随,其中最著名的有狐偃、魏準、赵衰、介子推、贾佗(五贤士)他们忠心耿耿的跟着重耳。

刚流亡不久,管理财钱行李的那家伙跑了,这几个人一路上贫困潦倒,行至魏国,大家饿得实在是受不了了,文公看到田边上,有几个农夫坐在那休息,就叫狐偃前去向农夫讨口饭食。

狐偃走上前去施礼说:“各位父老,亡命之臣这儿有礼了!”

“大人不必客气,请问有什么事?”一个农夫说。

“我们远道而来,现在没了钱粮,已经饿了好几日了,你们能给点儿吃的吗?”

一个壮年农夫回答说:“我们都是出苦力的庄稼汉,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哪还有多余的吃食给人呢?”

他用手指着车那边的重耳等人说:“你们一伙都是堂堂男子,伸手向人乞讨,不觉羞愧?”

狐偃忍着气,说:“实出无奈,不然何必如此?”

汉子捡起一大块土,递给狐偃,说:“拿着吧,免得两手空空回去。”

狐偃捧着土块,回到重耳跟前,如此这般说了讨饭的经过,重耳一听。勃然大怒,夺过赶车人的鞭子,就要去找那个侮辱他的人算账。

狐偃连忙拦着,劝慰说:“公子息怒!在为臣看来,得饭易,得士难。这个是上天赐土,是好兆头,是天意借那鄙野之人,用土授公子,公子当拜谢才是。”

重耳听了狐偃这番话,气一下子顺了,反把这块大土坷垃抱在了怀里,那情景真如获至宝。

重耳一行又勉强走了一程,实在走不动了,就用路边野菜充饥,可重耳何时受过这个苦,如何咽得下去?

这时,只见介之推瘸着腿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来了,“公子请用这个吧!”介之推说。

“啊,好香!”重耳端过汤来就大口吞咽起来,真是饥不择食,食而不知其味。等他把一碗肉汤吃完,这才问介之推: “这汤味道十分鲜美,你是从哪儿弄来的?”

介之推说:“臣深知公子身系国家社稷的安危兴亡,不忍看着公子挨饿。伤了贵体,就从臣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熬成羹汤,为公子充饥。”

重耳听了,顿时热泪盈眶,说:“你如此忠义,我将来怎么报答你呢?”

介之推说:“我只想公子早日回到晋国,使晋国百姓过上安定日子,岂有他图,更何望报答?”

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一十九年,饱受饥寒困苦、世人冷眼,终于在公元前636年借秦穆公之力,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他便是春秋五霸之一,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登基后,按照功绩进行赏赐,自然最丰厚的赏赐给了当年跟随他逃亡的几位老臣。然而,其中并没有介之推。原来,介之推随晋文公回到晋国后,只参加了一次朝会,便托病居家不出。在论功行赏时,晋文公也把他遗忘了。介之推的一位好友觉得晋文公薄情寡义,封赏不公,非常愤怒。他看到城门上贴着一份告示:“如果有遗漏的功臣未得到赏赐,允许其自言”,便在告示旁边写了一首《龙蛇歌》:

有龙矫矫,顷失其所;

五蛇从之,周流天下。

龙饥无食,一蛇割股;

龙返其渊,安其壤土。

四蛇入穴,皆有处所;

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这个人题罢《龙蛇歌》回来后,仍然愤愤不平地对介之推说:“你虽然没有亲自告诉我,但我已经为你表达了我的心声。”介之推听了,立刻跺脚说:“你害了我了,你坏了我的名声不说,连这里我也不能待了!”介之推的母亲和朋友都十分惊讶,齐声问:“爵位不接受、赏赐不要也就罢了,为何在这里住不得?”

介之推不得已,讲了下面一件事。

在秦穆公派人送重耳回国的途中,一次饭后,重耳让人把剩下的饭菜倒掉,狐偃看到了,便上前对重耳说:“公子尚未富贵,便忘贫贱,回国以后难免怜新嫌旧,待我等也如残羹剩菜一般,我等不冤枉吃了十九年的辛苦?”狐偃说完,便向重耳告别,说要留在秦国。狐偃是重耳的舅父,重耳见他这样,立即认错,并发誓说:“重耳至死不忘舅父的教诲,返国后如不与舅父同享富贵,天地不容!”

介之推讲完这段旧事,说:“当时我就对狐偃十分鄙视,心中不禁暗笑,原来他辅佐公子重返晋国,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我怎能与狐偃这类人同列于朝?如今,晋文公如见《龙蛇歌》,必定要召见我,封地赐爵,我怎么能接受?如果接受,岂不坏我节操?如不接受,文公又怎肯答应?这里如何还能住得下去?看来,我们只能躲进深山之中了!”

介之推的母亲听完他的话,感慨地说:“孩儿能不慕虚荣,不图富贵,立志做一个高洁清贫之人,为母自当成全你。”

介之推的朋友也愧悔地说:“我也是一时恼怒,几乎陷兄长于庸俗小人之地!”再说晋文公重耳得到国门上的题诗,想起了介之推的情义,深感内疚。果然下诏召见介之推。可介之推的母子早已不知去向。晋文公郁郁不乐,下决心要找到介之推。他亲自带着文臣武士遍访介之推的左邻右舍。晋文公的诚心感动了介之推的朋友,他告诉晋文公,介之推母子隐居在绵上山中(今山西介休县境)。

晋文公带着人马到了绵上山,只见山高林密,层峦叠翠,云烟缭绕,杳不见人迹,到哪儿去找介之推?他们在山中不知搜寻了多久,翻过了多少座山,却怎么也不见介之推母子的踪影。晋文公又愁又急,情急之中不知谁出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一把火还不把介之推母子给逼出来?

晋文公同意了放火烧山的计划,希望以此逼迫介之推母子下山。大火烧了无数个日夜,整个山林都被烧得焦黑一片。晋文公和他的士卒们遍山寻找,却只找到了一对烧焦的骸骨,那就是介之推母子。

看到这惨烈的场景,晋文公深感痛悔。他为介之推母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制作了一双木屐,每日穿着它,以此来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记介之推的忠义高洁。同时,为了纪念介之推,他将绵上山改名为介山,并在山下修建了宗祠,每年寒食节都要祭祀介之推,命令全国人民在这一天都要禁火,吃冷食三日。

从此,“寒食节”成为了中国民间千秋同度的节日,如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一样,这“寒食节”也只是为了纪念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介之推!历代诗人也写了许多歌咏“寒食节”的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唐朝人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七回也有一首《寒食》诗,诗中写道:

羁縻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备颠连。

食君刳股心何赤?爵禄焚躯志甚坚!

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

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这首诗概括了介之推的悲剧故事,表彰了他的高风亮节,也寄托了后人对他的追悼之情。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