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赵武灵王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4-07-31 17:40:47

灵丘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境内群山楼逆,隘口众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燕云要”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传世的西汉烙马印“灵丘骑马”表明,在战国秦汉时期的代郡,灵丘是战马集中之地,也是赵武灵王的骑兵训练基地之一

灵丘县因赵武灵王墓而闻名。该墓位于灵丘县城西新华街路北,占地约 12000平方米,巍峨雄浑,气势磅,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武灵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使赵国得以强盛。他攻略三胡、辟地千里、移民北疆、修筑长城等丰功伟绩,都要从2300多年前的战国说起。

战国初期,中华大地上先后出现了赵、魏、韩、秦、齐、楚、燕、中山等诸多国家。这些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的,背信弃义,强取豪夺,经常相互征战。

赵国是这些国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但所处的地理环境却十分险恶:东有齐;南有魏、楚、韩;西有强大的秦国和票悍善战的楼烦、林胡:北有燕国和东胡:中有不断袭扰的中山,处于列强包围之中,被称为“四战之国”

为了实现向中原发展的战略方针,赵国将国都从中牟迁到了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的邯郸,并与邻国发生了多次战争。战争中,赵国虽然取得了些胜利,但也吃了不少败仗。经典的“围魏救赵”战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赵武灵王(赵雍,约公元前340年一一公元前295年)即位时,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外部环境并无多大改善,朝政大权却被叔父赵成(公子成)把持,赵成还派人监督他的一言一行,使他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头国君”

年幼的赵武灵王,却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谋略。他深居简出,待人谦和,礼尊老者,团结大臣,不动声色地在臣民中树立了贤君的形象,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终于在20岁时冠礼亲政,以和平方式从公子成手中夺回了朝政大权,化解了一场潜在的政治危机。

赵武灵王亲政不久,魏国发起了与赵、韩、燕、中山国君互尊为王的“五国相王”事件,试图五国联合,对抗秦、齐、楚等各大强国。但赵武灵王没有接受魏国的求盟,反而自降一格,让国民称自己为君。

赵武灵王即位后的13年间,赵国先后与邻国作战八次,战绩是一胜七败。这一残酷现实,使赵武灵王下决心改革军队体制。

经过认真思考,冷静分析,他总结出了败多胜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多人驾战车列阵冲锋的战斗模式与单个骑兵联合进攻相比较,前者明显受制于后者。战车因受地形限制,机动性很差,与三胡(林胡、楼烦、东胡)骑兵队伍的灵活机动、进退自如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但是要弃车骑马,就必须解决传统服装肥大不便的缺点。赵国的传统衣冠是上衣下裳(裙)、宽袍大袖,虽然穿着舒适、美观,却不适合将士行军打仗。相对而言,胡人上下裤的轻便装束则更适合骑马作战。

于是,赵武灵王提出了“胡服骑射”军事改革方案。方案一提出,便遭到了以公子成为代表的贵族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俗非常视,认为中原乃礼仪之邦,是文明度最高的地方,四方蛮夷应该学习效仿中原的衣冠制度才对,弃文明而效蛮夷是不可容忍的“离经叛道”。

宗室贵族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并没有动摇赵武灵王的改革决心。他首先争取到肥义、楼缓两位德高望重且深明大义的大臣的理解和支持,又以极大的耐心反复去做反对派的工作,并以身作则,率先穿上胡服、戴上胡冠上朝理政。

顽固派的代表公子成,为表示对“胡服骑射”改革的坚决抵制,干脆装病不来上朝,以此向赵武灵王施加压力。

赵武灵王派大臣王碟去探望他,并向他解释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公子成却对王碟讲了一通“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的训斥之言。

听了王碟的汇报后,赵武灵王便亲自登门,耐心地做公子成的思想工作。他说:“服装、礼仪应该因地、因时制宜,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就是正确的,不必固守传统的礼俗。提倡胡服骑射是为了富国强兵,保卫社稷,以雪往日国耻”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说得公子成心悦诚服,当即改变了先前的反对态度,第天就穿上赵武灵王赐予的胡服上朝了。

很快,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意义深远的“胡服骑射”改革在赵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不久,赵国第一个骑兵训练基地在原阳(今呼和浩特市黑河南岸)开始招募骑兵、训练战马,陆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骑兵战士,不到两年的时间,赵国就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骑兵的战斗力在进攻中山国的战役中得到了检验。中山是位于今冀西山区,版图面积较小的一个国家,此国民风票悍善战,屡屡袭扰赵国,使之不得安宁。赵武灵王要实现一统中原的大业,首先必须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此次战役,赵国军队从南北两路夺取了中山国的6座重要城邑和隘塞,进逼中山腹地,使中山国领士缩小,元气大伤,只得割让四邑求和。 

两年后,赵国再次大规模进攻中山,战斗节节胜利,中山国君被逼得逃到了齐国。

为使赵国的拓北战略能够顺利实现,避免其他国家感到威胁而出兵于预,赵武灵王采取了多种外交策略,使赵国与中原各国的关系得以加强或改善,为赵国的拓北战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了后顾之忧。

拓北主要是针对三胡。在解决三胡的问题上,赵武灵王采取了不同于中山的策略:对中山是坚决打击,直至彻底消灭;而对三胡,则是将其打败,使之臣服,进而融合。

早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就率军至代地,北达无穷,西略楼烦、胡林,到达今呼和浩特、包头一带,占领原阳并作为骑射基地。公元前306 年,赵武灵王又西略胡地,至榆中,迫使胡林王臣服,并贡献了大批战马。

公元前302年,赵国将军牛赞率骑兵攻入林胡腹地,直下榆中,辟地千里。

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又出兵西北,挥师楼烦,转战黄河与阴山之间的河西走廊,占领了云中、九原一线的广象地区,使赵国的疆域向西北一直扩展到了今内蒙古抗锦后旗北。

为巩固新开辟的北疆地区,赵武灵王按照中原体制,在各地分别设立了郡县,并有计划地从中原向荒旷地区组织移民,一方面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把中原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带到了北疆,有利于北疆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加速了北部地区封建化的进程和由游牧经济向农耕、半农耕经济的转化。

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巩固北疆边防,赵武灵王在北疆大举修筑长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国北长城。这条长城大致东起代北的无穷之门(今河北省张北县南),西沿大青山、狼山,直至高阙塞(内蒙古乌加河西北),绵延于余里,工程之浩大,前所未有。

为集中精力谋划赵国的发展和统一大业,彻底摆脱繁琐的宫朝政务,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宣布传位于年仅8岁的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让政治经验丰富的老臣肥义为相国,辅佐新君执掌朝政,而自已则称“主父”。这是赵武灵王继“胡服骑射”后的又一惊世之举,但也为日后的不幸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296年,即赵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率军攻破中山国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俘虏了中山国末代国君。建国350余年,曾号称“千乘之国”的中山终于被赵国所灭。

灭掉中山后,赵国南北领土连成一体,从都城邯郸经灵寿,跨越滤沱河及北岳恒山,直至代地、阴山,广阔的地域取得了局部统一,这是赵国几代国君的心愿,更是赵国在列国争雄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随后,赵主父又将目光转向了更加危险、更加强大的秦国。为了试探秦国的虚实,赵主父假扮赵国新君的使者赵祖,亲自去秦国,向秦昭襄王递交国书,沿途对秦国的地形、隘道作了详细的记录。

到秦王宫递交国书后,秦王问赵主父:“汝王年纪几何?”主父答:“正值壮年。”秦王又问:“何以传位于子?”主父答:“君虽为主父,然国事未尝不主裁也。

秦王再问:“汝国亦畏秦乎?”主父答:“君不畏秦,不服胡习骑射矣。今驰马近弦之士,十倍昔年,以此待秦,或者可以终缴盟好。

秦王见其不卑不亢,应答如流,甚为敬重。

当天晚上,秦王左思右想不能入睡,总觉得这个赵国使者气宇轩昂,言行举止非凡,不似人臣之相,心中渐生疑窦。

次日早朝,秦王传旨宣赵祖进见。主父的随从回话说:“使者患病,不能入朝,请缓之。

三天后,秦王见使者仍未露面,不禁大怒,遂派更前去一问究竞。秦更闯入驿馆,寻不见使者踪影,而使者的随从却称自己才是真正的赵祖,秦更只好将他押到秦王面前,让他亲口解释。

秦王问:“汝既是真赵祖,使者系何人?”赵祖答:“使者实为吾主父也。主父欲赌大王威容,故诈称使者而来,今己出咸阳三日,特命臣待罪于此。”

.秦王听罢又惊又气,大呼:“主父太欺人也!”急命泾阳君同将军白起率精兵三千,日夜追赶。秦王心中却不由暗暗钦佩赵主父的过人胆略。

秦兵追到函谷关,守关将士报告说:赵国使者已出函谷关三日了。秦王无奈,只好以礼遣送赵祖回国,同时也加强了对赵国边境的防范。

赵主父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秦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秦国的昭襄王更是精明过人,于是就暂时放弃了攻秦的打算。

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赵主父封长子赵章为代地安阳君,田不礼为相国。赵章对父亲传位于弟弟的做法早就心存不满,加上田不礼的不时挑唆,暗地里已开始招兵买马,发展势力,准备随时夺权篡位。

大臣李兑觉察到赵章的图谋,多次与公子成商议应变对策,同时劝肥义辞去相国,以避祸端。肥义认为既然主父要他辅佐新君,自己已就应尽忠尽责,遂召亲信高信布置应变办法。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主父令惠文王听朝,自已站在外面,从门缝细察殿上情形。一日,在朝会上主父见长子赵章兄屈于弟,正向幼子赵何跪行臣礼,不由心生岭。

于是赵主父又生奇想,欲将赵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各自为王。这想法立即遭到肥义等大臣的坚决反对,肥义提醒他:“今君臣身份已定,复生事端,恐有争变!”主父虑及后果,犹豫未决。

此事虽是私下商议,但还是被公子章、田不礼等人探知,于是更加刺激了夺取王位的野心,并加快了密谋起事的步伐。

一日,主父与惠文王、公子章同游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大平台),晚上三人各宿一宫。赵章与田不礼见惠文王所带卫队人数不多,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便派武士埋伏在惠文王与赵主父两宫之间,使心腹往惠文王处,谎言“主父猝然病发,欲见王面”,诱骗惠文王出宫。

高信将此事报与肥义。肥义怀疑有诈,遂命高信加强对惠文王的保护,自已带几名随从先去试探虚实,半路上被赵章埋伏的武士截杀。

赵章看到阴谋已败露,于是带兵直扑惠文王宫。高信遵照肥义嘱吋早有戒备,一边保护惠文王,一边指挥卫队拼死抵抗。

此时,李兑和公子成正从邯郸到沙丘宫谒见主父和惠文王,见赵章发动叛乱,急忙调兵击败叛党,杀了田不礼。

赵章走投无路,厚着脸皮逃往主父宫中,以求一线生机。主父念及骨肉情分,将他放进宫藏了起来。公子成、李兑带兵赶到,将主父宫团团包围,并从宫内搜出赵章,当即杀死。

主父被围困在宫内不能发号施令,对局势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了公子成和李兑的手单。他们深知未经准许擅自伟宫、搜宫并将赵章杀死,按律当夷族,索性一不做一不休,假借惠文王旨意,命宫中人全部撤出,只把主父人困于宫内达三个月之久,直至粮炊断绝、掏食鸟蛋,最终活活饿死。

当时惠文王年幼,公子成、李兑专权。为逃避朝野舆论的强大压力,消除事变对赵国政治的冲击,最大限度地降低赵武灵王对以后行政的影响,摆脱日后祭礼的尴尬,他们将赵武灵王千里运至远离国都的赵国城(今山西省灵丘县固城村与门头村之间)以西十里处下葬。

此地在后来置县时,因赵武灵王墓在此,故取名“灵丘”,虽经千年岁月百朝换代,“灵丘”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攻略三胡,移民北疆,修筑长城,对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夫“王”称“君”、不图虚名的作风,励精图治、由弱变强的丰功伟绩,为后人所敬仰和称颂。梁启超更将其誉为“黄帝以后第一伟人”。

0 阅读:12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