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时间读《中庸》?但这三句话你得知道(三)

爱思考的阿铁 2024-07-27 11:00:12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提出了个人行为的标准:“中庸”,即不偏不倚,适度适中。

按“中庸”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仅能成己,而且自然能成人、成物。

不伤己,不伤他人,不伤他物。

靠人力达自然,唯自然无害。

我挑选了其中重要的三句话,能让你明白这本书讲了什么。

此篇短文内容是第三句话,解释如何做到中庸。

01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虽然行为的标准始终为“中庸”,即适度点。

但适度点,会随着个人秉性、所处的环境变化。

所以,要想在某刻达成某个适度点,必须随机应变,因时因情而动,此为“时中”。

02

比如,每个人的性情不同,有人生来怯弱,有人生来鲁莽,所以达成中庸的方式、路径便不同。

孔子便因材施教,以弟子个人的性情为基础,引导其达成中庸。

所以他对不同弟子,问出的同一句话,回答可能是相反的。

下方为,孔子教育弟子的一个例子: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翻译:

子路问孔子:听见了应该做的事,就得立刻去做吗?

要知,子路的性格易冲动。

故而,孔子回答:你的父兄都还在世,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言下之意,你做事前,应该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更谨慎一些。

但,当冉有问孔子同一个问题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翻译:

冉有也问孔子:听见了应该做的事,就得立刻去做吗?

要知,冉有性格内向、谦退。

所以,孔子的回答是:对,听到应该做的就得去做。以此激励他。

03

适中适度,是要达成的标准。

但要按“时中”,即随机应变,来达成。

1 阅读:15
评论列表
  • 2024-07-28 00:14

    仁者同心,人性也。分而别类,人类也。因材施教,择优而育,优胜劣汱弱肉强食的人道规则说是天道法则!!!放他娘的屁,虫子从来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