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做真实的自己,实现生命的力量

爱思考的阿铁 2024-08-05 21:27:35

他们实事求是地说话,他们不结结巴巴,也不鹦鹉学舌;

他们实事求是地行动、生活,不是那么完全像是戴了假面具似的,而人们在其他情况下通常就是这样生活的。

所以,在他们近旁,我们实事求是地感觉有一次是很有人性的、很自然的了。

—— 尼采

01

人与人交往,总存在一些虚伪、油滑。

对这些东西,我们可能说,正是它们让人变得更坏了。

但仔细想想,这些东西伴随着人的存在而存在,且从未在人类历史上消失过。

这难道不是表明了,这要么是一些人的部分天性,要么是所有人的部分天性?

于是,虚伪代表着真实。

要想尽可能的了解复杂的人性,万不可仅仅停留在‘对错黑白’等简单、绝对的概念层面。

想认识完整,就别想着偷懒,别想一言以蔽之。

02

认识到万事万物的相对性,我们才可能理解感受到“完整”。

我们从这儿获得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它至少能增加一个人的包容度,生出宽容心。

相反的,人的生存是靠行动,而行动必有方向。

于是,我们在均可成立的对立选项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但一定会选出自己认同的那方。

同时为它们坚持,为它们行动。

用行动创造生存,将偏颇落实于偏颇世界里,所以这里最坚强的人一定不是完人。

03

尼采认为,应一律听从内心,按自己真实的反应去选择和行动。

保持真实,就是和自己的生命站在一起,奋力向前。

由内至外,这种“顺”,没有内在矛盾的顺,能冲破一切阻碍,奔腾不息。

感受到充盈的力量后,又会反过来加强自我的信念。

这是良性的循环,不断向外自我实现、自我扩张的循环。

可现实总是充满惰性:日常事务架着个体前行,我们被放在现存社会结构的某一位置,盲目地做着手里的事,甚至从头至尾都不知道,生命应该努力把脚踏在大地上。

我们在此只是维持社会架构的工具,如果背景垮了,我们也会跟着垮。

我们没有形成个体,这里没有“个人”。

每个人本生下来就带着独一无二性,但我们却习惯于和外界一起,用普遍规范来压制自己,想要消灭个体。

解放自己,让个人健康发展,必须从内部出发,让行动从心中奔涌出来。

04

生命力发源于心。

人们立在大地上,从外部看,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个。

甚至观看者都不会明白,这些小不点每日忙碌不休,是在干什么?

走来走去,把东西搬来搬去,建些高楼起来,一地震就塌了,洪水来就垮了,有意义吗?

他们当然看不见动力源泉,因为那是在每个人的身体内部。

身体里的那颗心告诉我们,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从那儿涌出激情,从那儿冒出抵抗。

正是它从内部不停地推动我们,我们才能在发现生命不过梦一场(来了感受过,离开时什么也带不走)时,还是会为吃到了美食而开心,见到了美人而被吸引,被人欺负了而愤怒伤心。

当人发现自己的生活是干枯贫乏的,就像机械轮子一般每天重复转动,意识到从里面没能汲取到深层的快乐,每日不过都是些转眼即逝的零碎事件,正是这颗心又能强劲的把人拉入这些零碎事件的体验中。

体验时,人被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填满,不会再空虚。

当人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的路,会发现生命也就是一次次的零碎事件,以及自己置身于其中时,产生过的感受、思想。

这颗心,可是像根贯穿的钢铁,推动着我们树立一生。

我们最好感受到它的存在,主动跟着它走。

一边做事,一边烙下独属于自己的印迹。

这是我们对生命之母做出的回应。

让每天都值得,如何才是值得?

是每一步,脚都踏在大地上,感受着它对我们的支撑,感受内心力量的涌动,感受自己的存在。

“古代器皿之美源于它们以如此天真的方式表达出它们实实在在是什么,实实在在成就什么。”

—— 叔本华

是什么就说什么,做什么,别躲来躲去,别让懦弱和恐惧压弯我们的脊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