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做思想的奴隶,做创造者

爱思考的阿铁 2024-07-31 18:45:31

三十辐为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一个车轮,正因为毂前后都是通的,才能被装在车轴上,让车轮得以运转。

一个瓶子,必定有瓶口,且中间是空的,才能被用来装东西。

一个建筑,不能全封闭,必须有门窗,连接内外,供人进出,才能被人用来居住。

物质性的存在“有”,才能带来实际的使用价值;

“有”必须具备“无”的部分,才具备被使用的条件;

“有”必须通过“无”的使用,才能最终实现使用中的价值。

01

‘有’被‘无’实现

任何东西,必定得通过有形的物质,才能成为现实。

例如,人的思想情感,必须通过有形的中介,如文字、音乐等,才能被传达于这个世界。

有形的东西,得有“无”的部分,才能与外界“通”,得以被用。

而通过“无”去使用它,物质的使用价值才能被发挥出来,被使用者获得。

(在此篇短文中,我没讲“无”在物质上的构造,而是讲主动去用“有”的“无”)

如,一本书,永远不被人读,那么只是一堆印着字的纸;

只有当书被人读了,里面的思想被接收了,接收的人运用到他的思考、行动中了,这本书便在使用者的使用中,发挥、传达了使用价值。

“有”,表达出某些东西的同时,规定出了自身的界限,并被固定下来,属于被动方;

灵活的主动的,决定“有”是如何被运用的,想出“有”还能有别的用途的,取决于“无”。

“无”是道,也是人。

02

“‘无’是人,突破自身思维,重握主动权”

人是主动方,能决定如何去使用一个有形之物。

但,当有形之物,与你使用它最频繁的方式关联后,二者间的这种关系会被固定下来,形成定式思维。

例如,看见一个杯子,你的第一反应是用来喝水的(不是否认习惯,习惯是人生的指南,没必要否认)

但,当你需要一个容器去装小小的植物,你这时只能想到花盆,很难想到,现有的某个杯子也很合适。

在已形成的思想中,人容易沦为思想的奴隶。

人们不仅一次次重复、加深着某种思想联系,而且会自动忽视、屏蔽其他的联系可能性。

但是,不断发现其它的可能性,才是认知上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方式。

03

“后退一步,观察自己的思想”

涤除玄鉴,让心如同一面明镜。

而后,事物呈现在你面前,你才能注意到它的不同特性,随之想到使用它的更多可能性。

这时,你的注意力与思维被分解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已经形成的观念,它们不能被消除,不会停止运转;

另一部分,是平时被你习惯使用的 事物的特定部分,所遮蔽的同一事物的其它特性。

此时的注意力,不会被固化的联系全部占据,为新的可能性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人脑,像一个杯子。

如果只装满已有的思想,那么即便有新的东西想进去,也进不去了。

你必须要后退一步。

试着把自己的思想,当成另一个人的思想看待。

这样,你就为其他的可能性,留下了空间。

相当于,这个杯子,永远都无法被装满。

04

做‘使用者’

另外一个困境,也容易使人成为思想的奴隶。

人们喜欢将更多的知识装在脑袋里,可如何装得完?

AI工具可比人更能装,它们是很好的工具。

人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查询,几秒就能得到最全面的回答。

当越来越多的东西,越来越零碎、多样的知识出现在每个人眼前,一不小心,人脑就会被知识霸凌,在它们面前不知所措。

人有何用?比较记忆力等硬性能力,样样不如自己的创造物。

积累得越多,反而不知如何去用已知的信息。

如同尼采所说的,内容与形式的失衡。

把尼采的“历史”换为“知识”,问题在于,知识不被用于生存。

人,是最高的使用者。

在越来越多的工具面前,人必须占主动方。

人生,就像决定之流。

做决定前,挑选、使用工具,使用它们,获取足够的信息。

最终做决定的,必定是人。

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工具,也许人的重心应该从积累,转为使用。

在不同情况下,该选择什么,选择后如何更好的使用。

人以“道”为目标。

“道”因自身无规定性,无界限,才能穿梭于有形、有不同规定性,有自身界限的万物间。

人是万物之一,生来有自身的规定性。

有限的人却想如“道”般与万物通。

暂时超越规定性限制,暂时忘却小我,也是靠“涤除玄鉴”之心。

将自己积累下来的所有认知,层层剥去,只留下能看见事物的能力,没有内容的能力,即一颗纯粹的心。

这颗心只看见万物有别,万物各自的状态。

它不会再拿人类之情去对 平等的万物 进行分辨定性:它们的价值高低,自己对它们的喜恶之情,利害关系等等,也就不会去遮蔽事物。

你将会看见一个无偏见的,整全的世界。

然后,也许能达到出世,感受与天地万物一体;能入世,做更好的使用者。

0 阅读:31
评论列表
  • 2024-08-12 11:00

    学华夏远古哲学,你要学会辨别真哲学和伪装的假哲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老子的道德是人的道德,孔子的道德是鬼的道德。不过华夏远古的道家哲学也不如中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