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名将宋希濂,为何抗战结束前却被弃用?被部下误导,谎报战功

妙之评过去 2023-08-31 16:27:12

要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最能打的国军将领,那就要数老蒋带出来的黄埔学生,而在这些学生中又以黄埔一期名将最多,比如胡宗南、关麟征和杜聿明等人。但即便是黄埔学生内部,也是讲究论资排辈,作为黄埔学生中连续创下五个第一升迁记录(第一个师长、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上将)的黄埔太子爷胡宗南,自然是排名第一。

而在谁是黄埔学生中的第二人选上的则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比如关麟征、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而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答案,主要还在于宋希濂身上。

如果不是在抗战末期犯错误,导致其被被老蒋降职,那黄埔学生中的第二人肯定非他莫属,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大的争议。

那么为何本该平步青云的宋希濂,会在抗战结束前马失前蹄,错失成为黄埔学生第二人的机会呢?

宋希濂戎装照

天胡开局,仕途光明

宋希濂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就是风云人物,一度加入我军阵营之中,和来自湖南的老乡陈庚大将是知己好友,其涉猎也是广泛,在学校中的影响力不输胡宗南、贺衷寒和蒋先云等人,比同期只会扛机枪的关麟征,以及沉默寡言的杜聿明要猛多了。

在大革命失败后,黄埔学生开始分道扬镳,虽然因为之前和我军密切接触过,但宋希濂在后续的作战中为老蒋踏实卖命,也获得了其赏识。

抗战前,他先是被老蒋公派去日本千叶军校留学,因为九一八后积极反日而被日军当局逮捕过数次,从这一点上看宋希濂确实是个血性军人,无愧黄埔学生之名。回国后他先是在教官张治中的87师担任161旅旅长,并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庙行和蕰藻浜等地击溃日军。在围剿我红军的过程中也立下过战功,当年我军重要指挥员瞿秋白就是在作战中不幸受伤被宋希濂俘虏。

因为战功,宋希濂很快升任为国军三大德械师——36师师长。

国军嫡系德械师

抗战前蒸蒸日上的宋希濂在国军黄埔学生中的地位如何?

这一点,可以通过在1935年国军第一次大授衔窥探一斑。

在黄埔学生首批授衔中,位于第一序列的是1935年4月9日,以第3路第2纵队司令官胡宗南、福建第一绥靖司令官李默庵、第三绥靖区司令兼九师师长李延年和资历较深的陶峙岳4位黄埔一期生被晋升为中将。

而紧追在这4人后面的是在4月13日,以宋希濂(36师师长)为首的、包括黄杰(2师师长)、李玉堂(3师师长)、黄维(11师师长)、霍揆彰(14师师长)、关麟征(25师师长)、桂永清(78师师长)、陈琪(80师师长)、刘戡(83师师长)、王敬久 (87师师长)、孙元良(88师师长)。

首批国军的少将名单

可以说如果去掉资历老的陶峙岳之外,在抗战前宋希濂在黄埔学生中的地位已经是仅次于胡宗南等3人,和黄杰、关麟征、霍揆彰和桂永清等人齐名。而当时的杜聿明、郑洞国、张镇等人依然挂着上校军衔,王耀武、胡琏、廖耀湘和邱清泉也还是校级军官。到了1936年10月,因为职务原因宋希濂又和关麟征、刘戡、王敬久、孙元良、夏楚中、贺衷寒等人等职务由少将晋升中将。而桂永清和霍揆彰两人晋升中将时间也晚于上面这几人。

抗战开始后,宋希濂的战绩也越打越好,36师在南京保卫战中是抵抗最顽强和保留建制最完善的部队之一,到了兰封会战时期也是宋希濂的36师率先冲进日军火车站和土肥原14师团大战,是兰封会战少数被老蒋和程潜表扬的部队。

几个月后的武汉会战,已经升任为71军军长的宋希濂率领36、87和88师在富金山血战日军2个师团,虽然此战德械3个师几乎全部打光,但重创了日军第10和13师团,成为武汉会战中国军少数和万家岭大捷的亮点之一。

在富金山损失惨重的日军

当时担任武汉会战总指挥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以及何应钦、程潜和李宗仁等军界大佬,在南阳总结武汉会战得失的时候,于漫谈中一致认为:

在黄埔将领中宋希濂最为能打,并调侃道“胡(胡)不如宋(希濂)。

战后宋希濂被任命为34集团军副总司令,1941年1月被升任为驻扎在云南的11集团军总司令,并率部取得了惠通桥战役的胜利,而就此他也成为继胡宗南(34集团军)、关麟征(15集团军)之后黄埔学生中的第3人总司令,要早于李延年、霍揆章、李玉堂、杜聿明和王耀武等人。

此消彼长。

当然宋希濂在步步高升的同时,自己老同学们也开始不断掉队,比如同为1935年第一批少将里面的孙元良因为经常开溜被人口诛笔伐,而黄杰和桂永清这两位则是因为兰封会战被人钉上了耻辱柱。特别是黄杰,按理来说他在全面抗战前的势头一直紧追胡宗南,一直是黄埔学生中晋升最快的将领之一,他担任过第8军军长和指挥过税警总团,但因为关闭电台逃跑而被撤职,最后还在宋希濂的11集团军担当副司令。

国军抗战时期的黄埔学生集团军司令

同样三李的李玉堂在第九战区一直被薛岳打压和背锅、李延年在五战区和湖北打了几次臭仗、李默庵被放到后方担任游击总指挥。而黄维和关麟征的15集团军话事人之争,让其被老蒋降职到了后方,而作为获胜者的关麟征也被陈诚盯上日子也并不好过,杜聿明也因为败走野人山被老蒋保护雪藏一段时间……

可以说在1944年之前,一直靠着战功势头强劲的宋希濂,而且靠着同学们的犯错,已经将自己黄埔一期的同学逐渐甩开了差距。所以按照这个发展势头下去,宋希濂成为黄埔学生中的第二任,然后和老大哥胡宗南一样成为战区司令,晋升为上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可就在1944年远征军大反攻的时候,宋希濂办了一件错事,直接断了他成为黄埔第二人的念想。

在指挥作战的宋希濂(左)

谎报战功,错失黄埔第二人

1944年的滇西反击战的时候,当时卫立煌指挥国内远征军从滇西展开反攻,当时远征军下辖宋希濂的的11集团军和霍揆章的20集团军。而宋希濂集团军的主攻方向为龙陵地区。

1944年8月底,宋希濂根据情报误以为日军兵力不多,于是派遣新编39师负责龙陵攻防,但新编39师在进攻龙陵的过程中遭遇日军的反击,他们从芒市率军增援,很快新39师就被包围全师虽然经过苦战,但寡不敌众,除了一部往北撤退回原来阵地之外,大部壮烈殉国。其中师长洪行,单人突围,却在半道因事故而阵亡,面对溃兵,卫立煌只能让作为预备队的200师前往防守才堵住了窟窿。

而该师被击溃,一方面是其疏于训练,二来是情报不足,宋希濂虽然是主官但问题不算太大。毕竟在对日作战这种哪个国军指挥官作战又能确保每次作战都对日保持全胜呢?

龙陵会战国军炮兵

但宋希濂的错误是在,他在39师新败之后,却一时大意,听信了参谋熊新民的话,误以为新编39师已经按照原计划克复了龙陵,而被人抓住了把柄,而此人正是远征军参谋长也是和自己不对付的萧毅肃。

在远征军中宋希濂和萧毅肃一直就不对付,宋希濂认为萧毅肃为人圆滑和虚伪,而且总是借着职务之便克扣物资和军饷。因此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宋希濂自然也是不肯与这种人为伍,明里暗里对其进行讽刺,而萧毅肃也是对傲娇的宋希濂颇为不满,总想找机会整他。而此次远征作战,老蒋和盟军代表都时刻盯着战局,也寄希望于远征军能打出风采,宋希濂谎报战功自然也是让老蒋难堪,因此老蒋一怒之下自然将其撤职,将其打发到重庆的陆大去学习。

其实这个事情挺让人费解的,要知道老蒋对下面的黄埔学生可是心知肚明,胡宗南在陕西还有汤恩伯在河南的搞的天怒人怨,杜聿明软禁龙云这些比宋希濂可恶劣多了,但为为何老蒋却不分青红皂白就撤了他的职,这除了考虑到国际影响之外,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也许在老蒋的心里,宋希濂也许没那么重要。

被我军俘虏后进入功德林的宋希濂(剧照)

在宋希濂的回忆里中,他是这么介绍老蒋对于黄埔学生的任用标准的

“抗战初期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的老蒋嫡系部队,在人事上的升迁调补,基本上还是相当平衡的,一般都是基于他的战功和在部队有相当时期的作战和带兵经验。但到了抗战末期以后,这种平衡就打破了。他害怕这些黄埔学生们有了势力之战后尾大不掉和兵权过大,会对他不忠诚,于是他就开始把兵权寄托在他认为对他最忠诚可靠的几个浙江人身上,这就是陈诚和胡宗南,其次是汤恩伯。”

而宋希濂本身就是湖南人,作为非浙江籍的黄埔学生自然也是很无奈。

老蒋三大浙江嫡系

当然宋希濂还有一点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他在投靠老蒋之前的——“黑历史”。

在1927年老蒋举起反革命大旗之后,也开始对黄埔学生中的我军和偏左的人士进行清算单,很多黄埔学生也是深处旋涡之中。比如老蒋最害怕之人——邓演达所领导的 “黄埔革命同学会”,被誉为是继我军之后对其威胁最大的组织。在老蒋掌权之后也吸收了邓演达和部分倾向于我军的黄埔学生,比如宋希濂、覃异之等。这些人也因老蒋收编大会上说过

“你们是学生,过去的错误不在你们,而在我校长。你们回来了很好,一切重新来。

因此也被称之为自新派,但相对于陈诚、胡宗南等一直跟着老蒋的其他黄埔派系,他们始终在信任度上要弱的多。

宋希濂剧照,在黄埔时期他一直是陈赓大将的好朋友

雨田君说

因此在抗战结束之前,一直顺风顺水的宋希濂却在滇西遭遇人生的滑铁卢,导致本该有望成为黄埔学生第二人的他就此失宠,取而代之的是一直听从老蒋吩咐小心翼翼的杜聿明等人。在解放战争中也被安排在后方和边境任职,但实际上已经很难赶上杜聿明等人。

在解放战争末期,也仅仅是担任兵团司令官,老蒋虽然一度想让其替代在东北的杜聿明协助指挥淮海战役,甚至在解放末期担任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但其地位早已不如杜,和郑洞国、范汉杰等人相当。

谈何成为国军黄埔学生第二人……

0 阅读:642

妙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