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军委就电令东野抓紧时间休整准备随时入关,联合在华北的聂老总所部展开平津战役,彻底消灭华北傅作义集团。同时主席还在给东野和东北局的电报中,特别找东野点名要了一个人。
“……请黄克诚以尽快速度结束工作,率干部随东北野战军南下,黄并准备担任天津军管会主任兼天津市委书记。”
没错,平津战役还没开始之前,主席和军委早就点名了黄克诚大将作为负责人接管天津。
那黄克诚究竟有什么能力,能让主席二话不说直接点他将,让其直接管理天津?
黄克诚大将
为何点将黄克诚接管天津关于主席为何点将黄克诚,其实无非是着重于这两个基本点。
第一,进攻天津这是东北的部队。
在主席看来,未来东野入关之后的作战部署是将其放于京津唐一带,负责歼灭傅作义和老蒋的嫡系主力。因此打天津主要就是东北的部队。同时在天津战役发起之前, 主席就已经明确天津接管要和沈阳靠齐。要知道当时的天津是华北乃至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在民国时期上海、广州、武汉合称中国四大商埠。水陆交通路网和港口发达,光工厂和企业就有4600多家,纺织、轻工业冠绝全国。
因此在局势没有完全明朗之前需要从东野和东北局中选择一名有威望和军政双优的人物负责对天津的军管,有利于天津地区的稳定和战后恢复生产工作。
进攻天津的东野炮兵
而黄克诚在东野中的管理工作,可谓是举世瞩目。
在进入东北的早期,他就是军西满根据地的建设者,有着很强的城市和地方建设经验,而且更早在抗日时期,他带领新四军第三师南下的时候,更是师长和政委一把抓。
解放战争中,他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为后勤司令部兼政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统管整个东北我军的后勤工作,是我军后勤保障发展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部队被编成为东野之后,担任后勤部部长,作为罗帅的副手负责野战军之后勤工作。
可以说东野后勤部在黄克诚的主持下,基本上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确保了我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后勤供给。锦州战役时期,廖耀湘在为攻占我彰武后勤基地而窃窃自喜的时候,殊不知我野战军后勤部早就在黄克诚的带领下,建立了数条补给线,有条不紊的支援前线对锦州的作战。
辽沈战役时期,东野的支前部队
第二,则是对黄克诚能力的认可
当然除了职务原因,主席更认可黄克诚的能力和做事风格。早年黄克诚因为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加上务实的工作作风一直被主席经常夸奖。
用当时主席的话来说就是:
黄克诚为人沉稳、和与年龄所不匹配的老练,而且富有开创新局面的经验,是最适当时主政天津之人选。
且黄克诚是我军中出了名的“谏将”,其务实的作风和敢于说话的风格是和当时天津的现状是完美契合的。要知道天津是我军在关内接收的一个重要城市,是带有实验性质的,在接管中除了要确保不出问题,但又要发现不足,这看似矛盾却也考验一个领导对于做事的细致和敢于发现错误,汇报不足的底气,而这一点在黄克诚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刚进拱北的黄克诚
敢说话,敢说实话,一直以来都是黄克诚大将的标签。
举个例子,在抗战结束不到一个星期,战略眼光独到的黄克诚立马认识到,东北将是我军和国军下一个阶段博弈的重点。而且他认识到到我军所在的华北和山东更为靠近东北,而老蒋胡的主力还在西南后方来不及接管东北,这个时候正是我军开创东北根据地最佳时机。
为此他将这个提议告诉当时在主政华中局的饶先生,但饶先生确认这是军委考虑的事情,下面部门越级反应不太合规矩,于是拒绝以华中局的名义发报,这让性格耿直,且认为机会难得的黄克诚焦急不已,不得已只能以个人的名义给军委发报:
“我对目前局势和我军军事方针,有以下意见和建议:老蒋对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拖延时间之手段,东北为敌我争夺的重点,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根据地,支持关内斗争。”
不得不说,当时我军内部就是否如何处理和老蒋关系一直讨论,而黄克成这一封电报则如定心丸一样也决定了主席建立东北根据地决心,而这封有见地的电报也被后世我军称之为——“改变解放战争进程的三大建议之一”
黄克诚建议林总放弃四平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黄克诚的为人是敢于谏言。
当年在四平保卫战中,黄克诚也一针见血指出四平不能再守,与其和老蒋打消耗,不如果断撤离。于是他多次给主席和林总发电报,认为这次消耗国军的目的已经达到,此战也表明我军在东北斗争的决心,此时应当适时退出四平,而黄克诚的这个谏言也让主席改变主意,结束战斗。而且在建国后黄克诚也是敢于说真话,比如对于彭总和林总都是如此。
因此正是靠着这样的资历功绩以及实事求是工作作风,才让主席点将黄克诚到天津的两大原因。
黄克诚和彭总
不负众望掌管天津实际上在正式接管天津的工作中,黄克诚也用在教科书级别的军管成绩,回报了主席的信任。
1949年1月14日我东野攻城部队正式对天津的陈畅接13万守军发起总攻。15日15时,战斗胜利结束。刘亚楼用29个小时的奇迹工程速度,兑现了他对林总的承诺,而就在他宣布天津解放的一个小时候后。以黄克诚、黄火青为首的军管干部就马不停蹄的进入天津全面对天津进行军管。
军管当天,黄克诚就立即发布之前已经拟定好的《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宣告:
天津市及于近郊国军部队已经被歼灭,塘沽、大沽国国军,和即将被肃清歼。为着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社会安宁,确立革命秩序,着令在天津市并东至塘沽、大沽,南至静海,西至杨柳青,北至杨村所辖区内,实行军事管制。成立在天津区军事管制委员会,为该区军事管制时期的权力机关。统一全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管制事宜。
在天津时期的黄克诚
在黄克诚的工作下,天津接管有多顺利?
当时,黄克诚等确定了天津接管的工作方针:
“接管建政、安定秩序,恢复生产,进行民主改革。”
都说渡江战役时期我军在南京和上海等地都恪守纪律,对人民群众秋毫未犯,谱写了很多感人的实际,但之际上我军在天津的纪律同样出色,攻城部队纪律严明,在天津不仅主动帮助工厂搬运和抢修因战争被破坏的设备,还主动拿出口粮阶级天津市区因战火失去生活来源群众,其实很多都是房屋被陈长捷拔了,粮食被征用的穷苦百姓。
到了2月25日,仅仅一个星期过去天津地区交通、生活就已经恢复战前的影子,电路、供暖的便民服务也正在解放天津后2天就已经基本恢复正常。而且对于很多爱国人士的金融财产、以及他们的正当利益,黄克诚也是予以保护、支持的态度。
不到一年的时间,天津便新增加工商户1.4万户,经济比老蒋在的时候还要好。
天津和平解放
赵岩在《记忆中的天津接管》中提到:
炮不响了,敌人都消灭了。我军该睡觉了,都睡在马路上,太感动人了。一推门一看,战士都躺在地上,不进民宅,一下人心就过来了,对比国军、和残暴的日本兵,那真感动人。我们比那些基层干部受的苦少多了。进城后一两天,大伙房就支起来了,咱们不是在承德道嘛,就支在赤峰道一个银行的院里,虽然也是吃小米饭。
而且很难的可贵的是黄克诚的“真诚”,在别的干部都报喜不报忧的时候,黄克诚也根据多天的接管工作中的不足、问题和教训,和主席一一反馈。
例如,在对舆论媒体的管控上,军管会就走过一些弯路,当时作为一个大城市的天津市,有两家比较有影响力的报纸。一是《大公报》,一是《益世报》,而且都是日报,天天要出版发行,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我军在天津民主人士中的形象,更会全方面会对天津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因此针对这两个报纸如何办的问题,是否还允许它们继续出版发行,需要马上做出决定。
大公报报纸
具有反动思想,且由老蒋等人在背后支持的《益世报》肯定是不能让其再继续发行。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偏于中立和民生的《大公报》。
考虑到为了维稳起见且为了避免出乱子,黄克诚还是听从了军管会中负责舆论工作的人员意见,决定也停止对《大公报》的发行。但很快天津民众因为报纸不能发行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还闹到了黄克诚这里去,为此黄克诚也意识到自己的保守可能确实损害了天津民众的生活,于是主动开了检讨会,让《大公报》重新发行,继续刊印。
而在汇报工作的时候,黄克诚还针对这件事单独和主席汇报,提醒我军在后续接管的过程中的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而黄克诚总结出来这些问题,也为我军后续接管其他大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而主席在得知黄克诚将天津打理的井井有条的时候,还亲自给我其打电话,希望了解得更透彻些我军接管天津的工作经验,甚至还将他邀请到到香山当面汇报。
晚年黄克诚
从这里,也可以得出,主席对于黄克诚的工作是非常认可的。
雨田君说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步胜利,我军恢复城市也越来越多,未来工作的重点将从军事斗争将转向与城市建设。但因为我军很多干部都是军事主官出身,对于建设和管理城市的经验很匮乏,很多人甚至认为城市建设不如继续农村斗争。而黄克诚在天津军管和城市建设上先走了一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给予了后世很多宝贵的经验。
以至于当我军南下的时候,功勋卓著的黄克诚会被主席再次点将去主政湖南,这其实也是对他的管理和能力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