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刘邓麾下的偏师,为何到粟裕手下就成了一支王牌纵队

妙之评过去 2023-08-31 16:27:19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有一个纵队很特殊,虽然他是隶属于中野刘邓所辖部队,但实际上从诞生开始其就一直属于华野的粟裕指挥。这个桥段是不是和《亮剑》中的李云龙一样,电视剧中在淮海战役时期,粟裕直接从刘邓那里把李云龙的2师扣下来,加入到华野里面。

而这个和李云龙2师很像的部队就是中野11纵,其发展可以概括为8个字

“生于中野,长在华野”。

更为传奇的是这一支地方部队升格而成的纵队,居然在粟裕手下历经鏖战之后,变成了我军中一支能战善战之师。

本次我们就来看看,这一支被视为偏师的地方纵队,如何在粟裕手下一跃成为主力纵队?

《亮剑》中被从中野划归华野的李云龙2师,其原型是中野11纵

地方部队升格为野战军

说到中野11纵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6月的豫北战役时期。

当时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中野前身)在华北和地方部队的配合下,击败了国军王仲廉兵团所部,解放了——延津、原武、阳武、濮阳、淇县、浚县、汤阴九座县城,控制了百余里的平汉线,歼灭了包括国军第二快速纵队在内的4.5万人,战役也有力的配合了陕北、山东我军粉碎国军“重点进攻”的作战。

而在作战中不仅刘邓原属的1、2、3、4和6纵作为主力出色,我军的地方部队也得到了成长。因此为了确保当时刘邓在进入大别山后,后方部队的战力不至于下滑,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开始着手对部队进行扩充。

在平汉线作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中野)

根据指示,刘邓以原冀鲁豫军区独立旅改编为第31旅,以原冀鲁豫军区各分区部队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2旅改编为第32、33旅,充当支援野战军作战的偏师,在南下大别上的日子已经提上日程之后,为了支援的后方作战,刘邓于1948年8月山东鄄城将31、32和33旅整合在一起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

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之。

就这样的刚成立的11纵就从地方部队一下子跃升为野战部队。

王秉璋是我军老革命干部出身,在红军时期就作为贴卫士跟着董振堂东征西讨,在宁都起义后正式加入我军,一直以敢打硬仗著称。早在抗战时期就一直在鲁西开展抗日根据地工作,此次升任纵队司令也是实至名归。

11纵刚成立不久,就遇上了刘邓要南下大别山的作战,而当时王秉璋接到的任务是在黄河边上大造声势,给追击的敌军一种我军要在黄河渡口佯动,准备北返的假象。为此11纵联合同样地方部队出身的的豫皖苏军分区,配合当时的华野陈唐西进兵团在鲁西南运动,牵制敌军,掩护大军南下。

准备渡过黄河南下作战的刘邓部队

在刘邓进入大别山之后,外线作战的11纵队被要求编入华野陈士渠兵团继续在外线作战,就这样王秉璋就如同李云龙一样,被外嫁到了华野。

有一说一刚嫁到华野的11纵,确实有点拘谨,毕竟中野和华野还是有点不一样的,被划归的到陈唐兵团之后11纵和华野的初步磨合确实不够好。当时刘邓对划归他们代为指挥的陈唐兵团任务就是掩护主力进入大别山,让其牵制国军第5和18军,但陈唐兵团在鲁西外线作战人生地不熟不太愿意一直在外线作战,导致防线被第5军突破导致刘邓兵团只能仓促南下大别山,而11纵自然也要帮着娘家人,王秉璋一封电报直接送到刘邓的指挥部,陈士渠和唐亮被刘帅劈头盖脸的批评了好半天。

王秉璋中将(时任中野11纵司令员)

经验不足,被黄百韬突破

当然磨合是一方面,从地方部队升格为野战军后,因为作战任务和对象的不同也导致了部队在作战中经验不足的现象。

1948年初,从大别山出来的刘邓为了能在淮海打开局面,从11纵从华野又调回来参加对阜阳攻坚战,主要是为了配合陈谢在豫西的作战。为此刘帅指挥中野1、2、11纵和华野10纵向阜阳展开进攻

3月29日,刘帅将国军整74师(重组过后的,师长是邱维达)包围在了阜阳和颍上地区,但在进攻的过程中,由于我军装备太差,缺乏火炮和攻城器械,进展不快。特别是11纵在进攻中暴露了不会攻坚的问题,只会冲锋,部队缺乏配合,在靠近敌人火力点时,只会猛冲猛打,一旦攻击受挫,又是一窝蜂退回,让国军守军打了反击,伤亡很大。

阜阳战役时期的国军

而实际上11纵的问题不仅是在进攻上,也反映在防守上。

在豫东会战第二阶段,华野在粟裕大将的指挥下快速包围了国军拖后的区寿年兵团,而为了救援这个兵团,老蒋又在外围安排了胡琏、邱清泉和黄百韬三个兵团前往救援。

就如同林总的口头禅说的那样,粟裕“摆了一桌的菜,却来了三桌客人”。

而为了阻敌对区寿年兵团的增援,粟裕请求中野拖住胡琏的18军,另外让第3、8和10纵在桃林岗阻敌邱清泉的5军,而稍微较弱的黄百韬兵团则是由11纵、两广纵队以及野司警备部队负责阻击,因此11纵是此次阻援黄百韬的主力。

可恰恰是最不容易出错的一环却让11纵给搞砸了。

豫东战役时期我华野攻击部队

当时的黄百韬兵团除了整编25师之外,还有一个国军快速纵队,装备有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可缺乏自阻击经验的11纵却缺乏战场经验,对于黄百韬的配置没有搞清楚,还是按部就班的挖战壕和散兵坑,而且阵地布置也是头重脚轻,在一线配备大量部队,二三线预备队明显不足,结果自然也可以预料到,当国军排除装甲部队中路突破的时候,没有做反坦克和缺乏反坦克装备的11纵阵地很快就失守,有很多战士甚至连坦克是什么都不知道。

要不是华野第1和3师及时支援过来,黄百韬兵团早就和包围圈内的区寿年兵团合兵一处,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比于11纵,同样是面对机械化部队,10纵的应对则显得更为老道跟专业。

当时面对邱清泉的第5军10纵利用阶梯式防守,层层阻击第5军,这也反映了当时11纵与华野各主力纵队之间的差距。

豫东战役请示图,中野11纵被黄百韬撕破防线

淮海战役,大显神威

当然11纵之所以在刚成立初期战斗力不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部队都是地方部队升格过来战斗经验欠缺,另一外一个还是缺乏大仗打。

但这个缺点很快在一直打大仗的华野代司令粟裕的带领下得到解决

在豫东会战前粟裕以华野代司令的职务直接领导外线兵团(包含11纵),而11纵在粟裕的领带下,战斗力也逐步提升,无论是配合作战还是独立都完成任务,经过不到半年的练兵和作战,11纵已经不是当初地方部队,虽然和华野精锐1、3、4、6和9等纵队没法比,但也基本和2、7纵队差不多看齐。

特别是淮海战役时期,11纵彻底打了翻身仗。

淮海战役功绩碾庄的华野部队

在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中,11纵作为主力参加对新安镇的作战,随后在国军徐州部队抄后路的潘塘之战中和国军精锐的74军突然遭遇,双方爆发激战。在战斗进行的过程中11纵突入徐州东南的侯集、赵纡方向直接抄了邱清泉兵团的后路,在《亮剑》中李云龙夜袭国军暂7师的那个桥段就是出自这里。在作战中11纵猛冲猛打,一度让杜聿明大为震惊,如果不是孤军深入,可能战果会更大。

到了第二阶段,碾庄战役接近尾声,为了支援中野对黄维兵团的的作战,粟裕命令韦国清带领华野2纵和11纵对双堆集进行了增援。当11纵再次回到娘家的时候,相较于主力的1、2、3纵,在华野补充之下无论是装备还是兵员上都显得更强,一下子就从以前中野的小老弟变成了暴发户,与支援过来的华野7纵一起成为攻坚黄维兵团的主力(从这一点上看当时华野和中野在装备水平上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支援中野攻打黄维兵团的华野炮兵,素材来源:《大决战》电影

在围攻黄维兵团作战中,面对黄维兵团密集的碉堡和火力点,11纵在司令员王秉璋的率领下,采取“对壕作业,逼近冲锋”。通过一直挖壕沟,慢慢逼近黄维的防御阵地,抵消国军的火力优势,通过近迫作业,不断缩小包围圈。

在对黄维兵团的总攻中,11纵负责担任东面集团的总攻,要知道这可是绝对主力才有的特殊殊荣。到了双堆集战役的最后阶段,11纵接连攻下杨四麻子等地,血战国军精锐的青年团(18军11师32团)并俘获了想要乘坦克逃跑国军兵团司令黄维,说来也是巧,当初11纵因为不会打坦克而被批评,最后却用俘获国军坦克给淮海结尾,不得不说真的是缘分呀。

从作为偏师掩护刘邓,再作为主力回到淮海战役中帮助刘邓,11纵可谓是实现了“逆袭”。

我军进攻黄维兵团

雨田君说

到了淮海战役正式归队到中野的11纵,早已不是那个在1年前作为掩护刘邓主力的偏师,而是一支在粟裕的华野经过血与火考验的精锐之师,当初仰望1、2、3和4纵的11纵在淮海战役后,其战斗力水平的已经可以和这些老大哥齐名了。

而11纵队之所以战斗力得到质的飞跃的原因——除了其司令员王秉璋指挥得当之外,更得归功于的粟裕对其的正确使用和信任。

当然在我军历史上作为非主力进行逆袭的纵队,除了中野11纵之外并非没有,比如东野12纵和华野13纵。

12 阅读:4204

妙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