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后,我军为何不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去?立即渡江时机不成熟

妙之评过去 2023-08-31 16:27:13

在解放战争中,淮海在战役结束后,我军已经解放了江淮和的黄淮的广袤地区,部分先头部队已经进入皖西等地休整。华野的先遣部队甚至已经在杜聿明集团被歼后一周内已经解放了合肥和苏中等地,再往前一步就能饮马长江。

而长江的对面也仅剩汤恩伯东拼西凑而来的20-30万散兵游勇。

可以说这三大战役已经将国军仅存的机动兵团全部围歼,可就是这样一个大好的局面,士气旺盛的前提下,

总前委(华野和中野在淮海战役后期,为渡江战役做准备而成立的联合指挥部)为何不一鼓作气,趁着淮海大捷渡过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而是将渡江战役整整拖后了3个月呢?

渡江战役的我军部队

首先,立即渡江时机不成熟

这里有一个前提需要说的是,假设我华野联合中野当然可以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直接渡江进攻,按照推演和兵力部署上来看成功自然是有。

但时机并不是很好,而且极有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

先来看看对岸的国军部署。

从国军的角度上看,他们有长江天堑,虽然在长三角地区只有汤恩伯匆忙组织起来的20万军队,但如果加上从淮海退下来的国军刘汝明和李延年2个兵团,以及从东北退下来的52军。那么兵力就在30万左右,再加上两湖地区的白崇禧华中剿总部队,国军能集结的兵力在50万左右,而且还有海空的优势。

因此别看国军残军战斗意志不强,但在兵力对比上并不吃亏。

驻守在江南的国军部队

而当时我两大野战军是什么状态?

用4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强弩之末(并非贬义词)。

整个淮海战役,我华野+中野一共出兵60万,在整个战役中合计伤亡的13万人,再加上其他的减员,就算加上后方补充两个野战军实际上能做之战的兵力实际上不足50万,兵力1:1,虽然占据士气优势,但肯定也是一场苦战。

而且长期进行作战的我两大野战军,特别是华野的主力纵队减员更是严重,以华野最能打的纵队之一的4纵为例

“战役开始时全纵队为18704人,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的作战中,作为主力突击手的他们伤亡5300人,第二阶段全面进攻黄百韬的和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中伤亡4000人。

也就是说,1个月内整个纵队拼没了50%,部队甚至经过多次补充。

在淮海获得嘉奖的我军某部战士

1949年1月,粟裕在华野给军委的电报中也在诉苦

“基层干部伤亡最大的是一、三、四、六、八、九、十等纵队,其次便是十三、十一、冀十一、十二、七等纵队。”

这上面罗列的部队,几乎是华野最能打的主力纵队,当时华野主力也就40万,伤亡10万,战损率将近25%,而且这里面很多是一线指战员,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华野一线战斗部队伤亡率将近30%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再算从下半年开始的豫东战役伤亡33000,济南战役伤亡23000,整个下半年华野的损失就达到了16-17万人。这对于仅有山东、苏北解放区的华野来说损失很难弥补,这也就是为何总有人说为何华野老打胜仗,但兵员却不见增长的原因,要知道华野不是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参加淮海战役的我军特种兵纵队

华野如此,中野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去。

在围歼黄维兵团之后,邓公给军委的总结电报中提到:

中野各纵,4、6、9纵伤亡虽大,三个纵队打黄维伤亡20000人、但能一攻到底,战功较大。1、3纵打黄维伤亡7500人,最后失去攻击能力,2、11纵实力更弱,更难以承担艰巨任务(中野2纵后用于协同华野6纵阻击李延年、刘汝明)。

整个战役,中野伤亡接近3万(上述仅是围攻黄维兵团,不算宿县等战斗),这让本身才15万的中野一下子损失20%,而且都是一线战斗兵。

围歼黄维兵团后我军的后方伤员基地

兵员的损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在于弹药的损失和补充上。

别看淮海战役歼敌最多,却是最耗装备弹药的,以至于陈老总在怀念淮海战役的时候都说胜利是“民众小推车+建新的炮弹堆出来的”。

一般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壮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可以在作战中不断做盈利的买卖,靠着缴获壮大自己,所谓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说的就是这样。但这个用在其他解放区和野战军身上还行,但用在华野,乃至淮海战役身上就不合适。

因为淮海战役中,我军一直在打赔本仗。

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东野消耗手榴弹13万颗,炮弹15万发,子弹6900万发,毙伤敌6.8万人,损耗火炮180门,轻重机枪600挺,但战役结束却缴获火炮6500门,子弹2400万发,炮弹27万发, 轻重机枪16000挺,除了子弹之外全部盈利,特别是火炮和机枪,净盈利分别是36好26倍,林总这压根不是打仗,是找老蒋和卫长官进货去了。

辽沈战役中我军俘虏全美械的廖耀湘兵团

而和东野兄弟相比,华野和中野却一直在赔本,特别是华野。

整个淮海战役,两大野战军一共消耗炮弹67万发,缴获12万发,子弹消耗2400万发,缴获2000万发,炮弹的消耗量比平津+辽沈还要多,损失火炮300门。缴获4000门,多数为60轻迫击炮,重炮数量极少,两大野战军围歼最精锐黄维兵团一共才缴获十几门重炮。

所以即使当时华野和中野想要继续进攻,在武器装备和弹药上,也是捉襟见肘,压根得不到补充。

而回归正题,如果当时我军过江,虽然很可能会打开长江缺口,但50万对50万,兵力1:1,在加上狡猾的白崇禧,我军在东野大军还没南下之前,很难有压倒式渡江作战。因此与其冒着重大的伤亡在我军已经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派出2个力竭的野战军和国军all in 不如让其苟延残喘3个月。

参加淮海作战的华野炮兵,每天要打3万发炮弹

其次,我军需要休整和整编队伍

当然,在立即渡江冒着巨大伤亡危险的情况下,我军也是在这3个时间段内抓紧时间对部队进行休整和整编,以不断扩大对国军的绝对优势。

当时的中野和华野,在这3个月的短暂时间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抓紧时间休整,对于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不断作战的这两大野战军来说,他们太累和疲惫了,这3个月的休息期尤为可贵。

休整并不意味着无限制休息,部队扩军整编和强化队伍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949年1月,应军委要求,华野整编为3野,中野整编为2野,其中3野下辖4个兵团16个军+两个纵队(两广和特纵),每个军下辖一个炮兵团,师有师属炮兵营。全军合计58万人,较淮海战役初期增加了13万人。2野下辖3个兵团9个军+一个特纵,合计28万人。

两个野战军部队合计为86万人。

渡江战役总前委

同时为了牵制华中白崇禧集团,东野整编而成的4野(4个兵团,13个军88万人),也派遣了先遣兵团南下,配合作战,因此在长江供总前委指挥的部队就达到了100万人。

所以,等3个月以100万对国军70万(国军继续抓壮丁增兵),结果肯定要优于1949年1月淮海战役之后立刻渡江。

我军扩军到100万,并不是一蹴而就,立马就能投入作战。这里面需要对增加的很多解放战士和新入伍战士,进行训练和思想工作。

比如2野,除了从各军区抽调二线部队进入野战军之外,还从黄维兵团抽调30000解放战士,华野支援15000解放战士,从华北补充32000的解放战士和新兵,这些部队融入也是需要时间的。比如来自黄维兵团的解放战士虽然战斗素质高,但部分很顽固,不愿跟随我军作战,需要进行多重思想工作。

而3野中的部分军(纵队)也是出现开小差和懈怠现象,3野的鲁纵和吴化文起义部组成的35军在磨合过程中也是磕磕碰碰,直到陈老总赶到贾汪(徐州东南)开了大会,部队的思想工作才算落实。

参加授枪仪式的解放战士

而且陈老总还特地在渡江战役之前,为我军干部培训,告诉大家渡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到江南首先要尊重群众风俗习惯,爱护人民利益,正确执行我军的政策,严肃群众纪律。为此粟裕也补充说:

“今后过江去执行政策很要紧。京沪杭是国军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对国际上影响很大,如果执行政策不好,我们在政治上就会孤立。”

思想工作落实了,装备训练也不能落下。

2野因为潜力跃进大别山武器装备损失很大,为此华野还在淮海战役后特地支援了其600门迫击炮,同时在围歼黄维兵团打扫战场时主动撤退,将清理武器交给中野,但即便是这样,28万人的中野在重新组建完特纵之后,依然只有1600门火炮,而且绝大多数是迫击炮,重炮也就山野炮165门,中大口径迫击炮420门。和3野还有4野仍有不小差距。

武器装备补充完,针对性的渡江战役训练,如找寻船只,挖通沟渠,渡江侦查,探寻火力点等重要工作,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沉淀。比如在进行渡江训练所需船只,都是需要我军去做群众思想工作,大部分北方出身的野战军战士也需要克服船上作战的心理负担等。

在侦查国军阵地的我军指挥员

雨田君说

概而言之,在这3个月的休整和磨合期过后,相对于淮海战役结束初期仓猝渡江,不仅可以增加多重胜算,通过充足的准备减少部队伤亡,同时也可以行之有效的贯彻我军的政策,让我军能——接管长江以南,而不是攻占长江以南。

两字之差,却意义不同……

2 阅读:118

妙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