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李成卫教授用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沈氏女科临床路径ABC。其中指出,外感病首辨表里,再区分风寒、风热、湿温或暑湿。其中,湿温最难治,也最容易被误治。要学会用舌象来区分,让我们跟随李教授一同学习表证的临床路径。
一、歌诀阐释
表分寒热苔腻湿,荆防三仁银翘散。
分利莱蒌薏车兰,扶正一味芪仙扁。
【阐释】
表证主要有风寒、风热和湿温三种。薄白苔为风寒,当辛温解表,用荆防败毒散;薄黄苔属风热,当辛凉解表,用银翘散;薄腻苔为夹湿,分利三焦,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用三仁汤。
治外感,亦应分利二便,给邪出路。润便选用莱菔子、全瓜蒌、全当归、白菊花、桃仁、草决明;利尿选用车前草、白花蛇舌草、泽兰、石韦、泽泻、冬瓜仁、桑白皮。老人、儿童、妇人经期或虚弱之人,患外感后,治疗需要扶正祛邪,可以在以上三方基础上加一味生黄芪,或者党参、仙鹤草、白扁豆来扶正祛邪。
二、临床应用
01
外感风寒、风热、湿温的主症鉴别
临床上,见苔腻就是湿邪,再用主症鉴别外感风寒和风热。有3个指标可以帮助鉴别。
(1)问寒热:恶寒重,发热轻,以寒为主,寒重热轻,就是风寒,反过来热重寒轻,高烧39.5°℃以上,不怕冷,仅怕风,中医称恶风或畏风,那就是风热。
(2)咳痰:辨痰的寒热不在色而在质,不管痰色黄还是白,质地稀薄的痰是风寒,黏稠的痰是风热。
(3)汗和痛:无汗,关节痛和头痛就是风寒;有汗,咽喉痛就是风热。
02
外感风寒、风热以及湿温的间接治疗策略
(1)一定要注意扶正祛邪。
尤其中老年人得了外感病,久治不愈,多是因为没有注意扶正。扶正要仿古方参苏饮,解表加参来扶助;还有,小柴胡汤里面用了党参。扶正祛邪加扶正药,不是用参类,就是用黄芪,但只能加1味,加多了就会恋邪。
(2)一定要透窍。
可以选用川芎、桔梗、蝉衣。根据风寒、风热不同来选用,但分量一定要轻,只能用5g。5g才能往上走,起到透窍的作用。如果剂量大,作用部位就下降,导药下行了。
(3)要给邪出路。如润肠通便和淡渗利尿。
润肠用莱菔子、草决明、全瓜萎、桃仁,利尿用车前草、白花蛇舌草、茯苓、石韦、薏苡仁。
(4)暑湿外感须加清暑药。
暑天病人舌苔腻,不管白腻、厚腻、黄腻,只要苔腻,就要考虑是湿邪为主。①用三仁汤分利三焦,上焦用杏仁、中焦用蔻仁、下焦用薏苡仁。②必须加清暑的药,一个是藿香,在6月、7月、8月这3个月用;另一个是六一散,滑石和甘草的用量是6:1,六一散30g用荷叶包。
三、案例分析
外感病首辨表里,再区分风寒、风热、湿温或暑湿。其中,湿温最难治,也最容易被误治。要学会用舌象来区分,见苔腻,就是有湿邪。
曾经治疗一位老人,男性,72岁,低热半年余,从开春二月份到入秋九月份,一直低热不退。曾服过荆防败毒散、银翘散、小柴胡汤、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补中益气汤,无效。诊其苔腻,改用三仁汤加青蒿后下30g,7剂痊愈。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沈氏女科临床入门100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成卫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哈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