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阳痿的因痹致痿病机和通痹治痿法,结合“治痿独取阳明”

凌瑶聊健康 2024-07-19 18:03:14

导读

《素问·痹论》记载“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赵家有、宋春生两位医者以“通痹治痿”三法为分类统筹,通过研究叶天士辨治脘痹脾胃气滞证医案用药特色总结出的叶氏辨治脘痹(脾胃气滞证)基本方,命名为通脘痹方。接下来就请大家一同来学习此方,为痿证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方药介绍

组成:杏仁、厚朴、紫苏梗、桔梗、香附、枳壳。

功效:行气通痹,斡旋气机,健运中脘。

主治:脘痹(脾胃气滞证)。

加减:伴有肺部症状可加枇杷叶;食积加炒麦芽;气逆加紫苏子;湿盛加莱菔子、槟榔、茵陈;湿热明显加陈皮茵陈、大豆黄卷、生甘草、桔梗。

方解:叶天士辨治脘痹31则医案中,脾胃气滞者有15则,位居首位,本方即为笔者通过研究叶天士辨治脘痹脾胃气滞证医案用药特色总结出的叶氏辨治脘痹(脾胃气滞证)基本方,命名为通脘痹方。

叶氏所提脘痹是一种以痹病机结合脘发病部位命名的独立病证,痹为其病机特点,主要为脘部气血不通。脘痹主要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肺、三焦,饮食失节或情志内伤导致脾胃气滞;情志内伤致肝郁、肝火、肝风和三焦不通。病性为虚实夹杂,主要临床表现当为胃的受纳和通降功能失常,其中胃的受纳功能失常表现为不知饥,胃的通降功能失常表现为大便不通。

笔者通过临床体会,脘痹患者大便情况是脾胃功能的反映指标之一,临床时须通过大便通调与否推测胃腑是否通畅及脾阳升清功能正常与否。此外,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临床中患者胃的受纳功能失常,常常表现出胃脘部闷胀不适等症状。

通脘痹治阳痿。脘痹主要病位在脾胃,脘痹亦有因痹致痿的演变之机。以“因痹致痿”病机为指导,受中医先后天关系启发,结合“治痿独取阳明”,秉持通脘痹治阳痿理念,临床实践运用通脘痹治疗阳痿(脾胃气滞证)具有良好疗效。

《素问·厥论》言:“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脾胃通过经脉循行濡润宗筋,促进其生长发育。此即叶天士所讲:“阳明虚则宗筋纵,盖胃为水谷之海,纳食不旺,精气必虚。”《古今医案按》指出:“胃强善啖之人,其于欲事必强”“精生于谷,男子精盛则思色”。中焦脾胃升清降浊失职,则会引起男性生殖功能异常。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枢纽,可为阴茎勃起提供物质基础。《素问·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古今医家多以此为借鉴治疗阳痿。如林现琴在《类证治裁》中言“宗筋为气血之孔道,而阳明实气血之化源,阳明衰则宗筋不振”,明确指出阴茎勃起赖脾胃化生气血流注阴茎,气血不及则阴茎失充,其治当调治脾胃以复气血生化、运行之机,助气血灌注阴茎。《临证指南医案·阳痿》指出:“更有湿热为患者,宗筋必弛纵而不坚举,治用苦味坚阴,淡渗祛湿,湿去热清,而病退矣。又有阳明虚则宗筋纵。盖胃为水谷之海,纳食不旺,精气必虚。况男子外肾,其名为势,若谷气不充,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不亦难乎?治惟有通补阳明而已。”脾胃失和,中焦脘痹气血不通,脘痹致痿,可通治阳明起痿,以通脘痹方行气通痹,斡旋中焦气机,健运中脘,通脘痹治阳痿。

方中厚朴为君药。

厚朴列于《神农本草经》中品。书中指出,其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厚朴可行气通痹,燮理阳明气血通痹,主治阳明气血痹阻不通,故为本方君药。《雷公炮制药性解》言其“入脾、胃二经。去实满而治腹胀,除湿结而和胃气……辛则能发,温则能行,脾胃之所喜也,故入之以理诸证。”张锡纯言厚朴:其色紫而含有油质,故兼入血分。张志聪的《本草崇原》认为:厚朴气温色紫,能解气血之痹。

积壳、香附共为臣药。

枳壳味辛苦酸,性微寒,无毒,入肺、肝、胃、大肠四经。主下胸中至高之气,消心中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祛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疏皮毛胸膈之病,散风气痒麻,通大肠闭结。枳壳辛归于肺,酸归于肝,大肠者肺之腑也,胃者上焦之腑也,故均入之。《本草纲目》言:“枳壳利肠胃”“枳壳为通用,则枳实不独治下,而积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

李中梓言香附“味甘、辛,故主发散疏通,以入肺、肝、脾、胃”。《得配本草》谓其可“通行十二经及奇经八脉气分。通两胁,解诸郁,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气滞则血不生,疏之即所以生之。治一切血凝气滞所致等症”。本品味辛能行,散郁通气,除善疏肝解郁之外,还能入脾经,而有宽中、消食下气等作用,故临床上也常用于脾胃气滞证,治疗脘腹胀痛、胸膈噎塞、噫气吞酸、纳呆,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快气汤。

香附、枳壳共为臣药,同入中焦脾胃,调和肝肺,斡旋气机,增强君药功效。

杏仁、桔梗共为佐药。

杏仁甘温,《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叶天士认为,杏仁可散结通痹,“火结于喉,闭而不通,则为喉痹;雷鸣者,火结痰壅声如吼也,杏仁温能散结,苦能下泄,甘可缓急,所以主之也”。《长沙药解》记载:“肺主藏气,降于胸膈而行于经络,气逆则胸膈闭阻而生喘咳,脏病而不能降,因以痞塞,经病而不能行,于是肿痛。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消停食,润大肠,通小便,种种功效,缘其降浊消郁之能事也。”杏仁可“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经络”。

桔梗味辛,性微温。《名医别录》谓其:“主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治喉咽痛。”《本草崇原》记载桔梗“治少阳之胁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肠鸣,下焦之腹满。又,惊则气上,恐则气下,悸则动中,是桔梗为气分之药,上中下皆可治也”。其为通行上中下三焦气分之药。故黄元御言其可“散结滞而消肿硬,化凝郁而排脓血……善下冲逆,最开壅塞。”

杏仁消郁降浊,散结通痹,桔梗散结行滞,开郁通痹,两药共为佐药增强君臣药行气通痹、斡旋气机、疏通脘痹之功。

紫苏梗为使药。

紫苏梗辛温,“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侣山堂类辩》言紫苏“枝茎能通血脉,故易思兰先生常用苏茎通十二经之关窍,治咽膈饱闷,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予亦常用香苏细茎,不切断,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盖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肝主血而心主脉,血脉疏通,则食饮自化。经云: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下血。通其络脉,使血有所归,则吐下自止”。本方以紫苏梗为使药,疏肝利肺,协调肝脾,理气和血,宣行郁滞。

方中诸药相配,行气通痹,通中焦脾胃气滞,斡旋气机,调和胃脘气血而通痹,调阳明,通脘痹,治阳痿,共奏行气通痹、斡旋气机、通痹起痿之功。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通脘痹治阳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家有,宋春生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0

凌瑶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