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名媛谋杀案,又成了人血馒头

知书达之理 2024-03-28 01:58:50

文/守一

香港名媛蔡天凤惨遭碎尸杀害的案件,最近被传得沸沸扬扬。

一个年轻有名的女模特,被前夫一家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而这背后又有很多复杂的财产和人际关系网络牵扯。

这样的故事,确实有着太多吸引眼球的传播点。多家港媒的报道,在内地社交媒体被二次传播,而这些描摹案发残忍细节的标题和用语,让很多网友备感冲击。

不少内地媒体以及网络大V,已经在批评港媒报道乃至香港警方的信息披露方式,认为这些做法违背新闻伦理,无视家属乃至公众感受。

如果这起悲剧不是发生在香港,的确很难想象,案件的细节会被如此迅速、如此详细地公开。而在香港,但凡熟悉一点其近代新闻传播业历史的,就都不会感到意外。

香港有很鲜明的“黄色新闻”传统。学界定义的“黄色新闻”,就是指以传播色情、凶杀、灾祸、恐怖等内容和运用耸人听闻的编排手法去刺激感官的新闻。

以此来对照,蔡天凤遭谋杀案,可以说是最适合拿来运作的新闻选题,集合了这些新闻所需要的各种耸人听闻的元素。

内地网友看着觉得匪夷所思的操作,不过就是香港媒体的日常操作。喜好暴力、涉性的选题,标题极尽所能博出位,这是过去市民报纸的“传统”。现在社交媒体时代,当然有过之无不及。

问题在于,这种传统是怎么形成的呢?

可能的解释当然很多。比如,香港曾被英国管辖100多年,早先定位就偏贸易和金融,在公共文化事业方面投入不多。传媒产业最初就是野蛮生长而成,在“基因”上就偏向于迎合市场、迎合市民的俗需求。

其次是更大的市场自由度,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在一个市场容量极为有限的市场上,读者就那么多,媒体要争取更好的生存,就不得不把煽情手法、“膻色腥”的选题发挥到极致。

有学者曾经统计1997年和1998年的《东方日报》,发现在二个半月内,其刊登的犯罪新闻的总数分别高达1520件和1430件,其中半数左右为暴力犯罪。从这个规模,就可以感受到媒体的日常风格。

这种我们看一次就觉得受不了的报道方式,香港人都觉得没问题吗?显然也不是。

香港一些团体和有识之士,也多次抗议“黄色新闻”,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2000年,香港报界还发起过自律性组织——香港报业评议会,希望加强自律,应对外界的一些批评。但都很难从根本上转变香港的媒体“传统”。

原因也不难想象。媒体传统的形成,本身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没有根本改变,传媒行业也就不太可能出现突变。

就拿最直接、也可能最根本的读者意见来看,尽管也确实有不少人厌恶“膻色腥”的报道,可事实上,那些曾经的市民报纸哪怕是在闹出极大的丑闻之后,销量都没有出现明显下滑。而这一次的蔡天凤案,也没有太多香港人去表达对报道方式的不满。

多数的香港人已经习惯了大众媒体的这种风格,把看这些新闻当做快节奏之下的一种消遣。最该发挥基础性监督作用的受众如果不介意,那其他的外在规制措施,可能就都使不上力,起码是没有坚持的动力。

另外对媒体的管制很容易和一些更普世的理念产生冲突。尽管“黄色新闻”手法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都是上不得台面的,可是施加外部压力去管制的时候,很容易被扣上干涉报道自由的帽子。没有政府部门、业界和大众的良好沟通互动,要划定清楚边界,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想起一个对香港电影的经典评价:“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这最初是对香港电影的批评,后来被认为是对复杂而又传奇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传神概括。没了过火、不再癫狂,香港电影也就渐渐被边缘化了。

这种报道方式可能也是如此,尽管让人不适,尽管有违正常的新闻伦理,但这就是香港传统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好传统,可真要是被彻底改变了,香港也就不是过去的香港了。这可能就是香港的尴尬。

0 阅读:0

知书达之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