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本在上将名单中,毛主席却没同意,周恩来奉命向他解释原因

漫步史书 2024-01-10 08:34:41

电影《开国将帅1955》热映后,在全国引发了空前反响,不少人都纷纷表示场次少,没有看到的情况。

这部电影是首次聚焦1955年9月授衔时被授予军衔的开国将军们,并通过回忆的方式,浓缩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后的光辉历史。

1955年9月,我军进行了首次授衔,从建国之初我军酝酿授衔,再到五年后瓜熟蒂落,这当中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尽管整个授衔中采取了绝对公正公平的态度,但不能否认的是各方面因素在其中的影响。比如授衔的女军人偏少,授予将衔的治愈后开国少将李贞。

比如,正兵团级别的徐立清按照规定本可授予上将,可他力陈自己主持授衔工作,坚决让衔,后来被授予中将,

像这样让衔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

如今这些开国将帅不少已经作古,也让不少了解那段过往的人遗憾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帅中,还有159名原国民党军将领,但让大多数人疑惑的是,像傅作义、张治中、程潜、卢汉这些原国民党军将领,他们后来并没有授衔。

还有一个说法是,傅作义本来在授上将军衔的名单里,但毛主席却不同意。

对于傅作义原来在拟授予上将军衔名单中的说法,来源有很多,但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在自说自话,其出处来历并没有考证。

不过,倒是有这样一个故事。

张治中的女儿张素久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她的父亲原本也是元帅人选,但后来被他拒绝了。据说是张治中认为自己是国民党军的将领,接受共产党的授衔似乎显得于理不合。

当然,除此以外,张治中将军虽然贡献巨大,但他自己认为做的还不够多。再者张治中将军自己对名利不甚看重

过去,张治中一直有“和平将军”之称,就连邓颖超都说:

“文白先生(张治中的字)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张治中婉拒元帅军衔,如果说这件事情是出自于别人之口,或许还有可能是谣言,但是出自于张素久之口,想来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那么,张治中是否是在拟授予元帅名单之列呢?

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的《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规定:

“鉴于1952年评定干部级别的标准是“以德才资衡量干部现职”,与授衔条件一致,故评定军衔应以干部的级别为主要依据并参照编制军衔的规定,进行全面衡量。”

也就是说,事实上军衔授予很大程度上是以1952年评定干部级别来衡量的。

当然,元帅、大将军衔的评定,是由中央书记处提名,并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另外授予元帅军衔者,还必须要提请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审议通过。

关于什么样的人能授予元帅军衔,周恩来的提议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都提出了一样的条件:

“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

光是这一条,张治中很明显就够不上了。

另外还有关键一点,授予张治中军衔也是很不合理的,毕竟当时张治中不在军中,按照中央规定,凡是到地方工作者一律不授予军衔。

从考证结果来看,元帅名单中也从来没有过张治中。

1953年10月21日,贺老总率团赴朝鲜访问,期间就曾透露过:

“不瞒同志们,中央军委已内定兄弟我为一名元帅了……”

应该能看出,中央在1953年10月之前,便有一份拟授予元帅军衔名单,而且还在小范围内传达过,当时罗荣桓主持总干部部工作时,曾拟定了一份16人的元帅名单,其中包括毛主席、周总理等等,另外还有两位后来授予大将的人选粟裕、张云逸。

这份名单可以说是涵盖了当时可能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所有人选。

显然从一开始,也没有考虑授予张治中元帅军衔。

一方面是源于本人高风亮节,另外一方面,以张治中的情况,授予军衔是不合适的。

从张治中的事例也就不难看出,傅作义为何没有被授予军衔了。

同样的一个理由——不合适。

傅作义虽然一开始在立场上存在问题,但在历史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做出了正确决定,无疑是属于立下重大功劳的人。

1949年9月,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老总赴北京参加新政协,工作人员把他安排到北京饭店一个房间里住下,不料陈老总看到自己房间十分豪华,心里顿时不高兴起来。

陈老总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人,当然不能容忍自己贪图安逸和享受。

不过后来意外之下,陈老总了解到傅作义还没有安排住处,就跟工作人员说,要把他的住处让给傅作义:

“我住什么地方都可以,傅作义将军住惯了好地方,他是朋友啊,不能委屈他,就把这间让给他吧!”

工作人员虽然表面上打赢下去安排,心里却很不舒服:

“天下是我们打下来的,傅作义一个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住陈老总的房子。”

陈老总听到一些议论,很不高兴,后来还在会上专门指出:

“傅作义将军在电台上讲了半个钟头,湖南就起义了两个军!这挽救了多少解放军战士的生命?你们谁能做到?谁要是能让国民党起义两个军,我不仅把房子让给你,还要送给你10辆小汽车,待你为上上宾!我不住北京饭店,照样能吃饭、上班、骂人;傅作义将军住了北京饭店,他就会觉得我们是朋友,不是过河拆桥!他的一个活动能减少我们多少伤亡?我们共产党人,心胸应该像太平洋,而不是三国周瑜的小肚鸡肠!”

陈老总一席话,引得台下掌声雷动,事后陈老总果然以上海市军管会和市政府的名义,赠送给傅作义两辆小轿车。

要知道傅作义在起义前,身份很特殊,他是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司令,而且1948年12月新华社公布的战犯名单中,他位列其中。

傅作义一个人的起义,不仅仅使得北平故都免遭战火洗礼,而且推动了其他犹豫不决的国民党军起义。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特别是从党外民主人士的角度来看,授予他军衔也是不当的。

事实上,傅作义在建国后还担任过很长一段时间军职,中央在按照他的意愿任命他为水利部部长的同时,还任命他为绥远军政委员会主席、绥远省军区司令员。

1951年8月,绥远省军区改称绥远军区,傅作义仍然兼任军区司令员。

在授衔之前,绥远军区合并到了蒙察军区,绥远军政委员会也在1954年6月18日被撤销,傅作义被免去兼职。也是在同一年,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被撤销,成立国防委员会,傅作义出任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兼国务院水利部部长。

不过,1952年军队和地方展开评级,傅作义是没有参加军队评级的,另外就连当时兼任绥远军区政委的华北军区政委薄一波也没有参加军队评级,两人参加的都是地方评级。

傅作义是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职务,被评为行政三级。

有人把行政三级形容为是相当于元帅,这句话固然没什么大问题,但需要解释。

军队评级与地方评级时属于完全平行的两个级别,二者不存在相互联系,但是二者享受待遇可以对应,因此可以做一个比较。

这个对应不是一对一的对应,而是有参照的。

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是黄克诚。

1952年3月,黄克诚参加的是地方评级,按照规定被评为行政四级,按照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后来改称国务院)评级标准,对应的是政务委员、政务秘书长,可在1954年,黄克诚被调到中央,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于是在这一年,黄克诚又参加了军队评级,被评为军委委员级。

根据评级的情况,黄克诚后来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以职务对应:

政务委员、政务院秘书长与军委委员、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都是行政四级。

当时,被授予的十大将中,基本也都是行政四级。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大将张云逸以其特有的老资历,被评为行政三级,在多数文章中,也称他享受元帅待遇。特殊的还有许光达,一开始几番让衔,后来推脱不得后,又要让行政待遇,后来中央破例答应他的请求,于是把他降为行政五级。

从这个角度去看,傅作义的行政三级就是享受元帅待遇,如果按照水利部长的职务,他应该享受行政五级待遇。

根据傅作义女儿傅冬菊回忆:

“父亲当时的待遇是行政四级,按照副总理的待遇来看,即使升为上将,级别也仅相当于五级。”

这句话前半句应该是回忆或者是转述上的疏忽导致的错误,但后半句上在理解是没有问题的。

政务院(国务院)各部部长的行政级别为行政五级,对应到军队应为正兵团级,也就是1955年大授衔时上将的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地方评级还是军队评级,都是属于行政评级,和军衔授予不完全划等号,二者只是因为评定的标准规范一致,所以彼此可以看做有对应关系。

比如朱老总,朱老总毫无疑问应该参加的是军队评级,他是1955年元帅军衔,军队评级是军委副主席级别,应该享受行政三级待遇,但事实上朱老总在建国后出任国家副主席,实际上为行政一级。

不过,朱老总等作为开国元勋,他们当年参加革命,是为了国家解放、民族独立,实在是不应该以如此物质化的方式,去评价这些开国元勋的功绩。

也难怪后来毛主席说:

“给傅作义授予上将军衔,不是宜生的光荣,而是委屈。”

据说周总理后来还奉令向傅作义做出过解释。

傅作义是在建国以后,自愿要求到水利部工作的,虽然他半生征战,但对于农田水利事业却很关注,他在绥远经营多年,在农田水利工作上一直有着很独到的经验,后来出任水利部部长后,傅作义经常在全国各地视察水利工程,即便是晚年罹患心脏病,但仍然不顾医生劝阻,赴全国各地考察,这样的精神是很难能可贵的。

33 阅读:13042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