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粟裕到杭州休养,滕代远要去探望,粟裕打电话:是我该去看您

漫步史书 2024-01-31 08:17:47

1958年9月19日,粟裕接到命令,出任军事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负责学院的常务工作。

粟裕到军事科学院任职,是时任院长的叶剑英极力推荐并安排的,对于粟裕的到来,叶剑英是很欢迎的,他曾对人说:

“粟裕同志战功巨大,他的到来,是对军事科学院力量的很大加强。”

叶帅对粟裕本来就很看重,粟裕后来到军事科学院上任后,便立刻马不停蹄的投入工作中,可没想到的是,由于粟裕过去战争年代所受的创伤,加上心理上一些因素,粟裕的身体很快就垮了下来。

1959年1月39日,粟裕因心脏病、高血压反复发作住院,血压最高时达180/120,这种情况对粟裕而言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至2月2日,根据医院建议,粟裕必须离开工作岗位,进入休养状态,叶帅那时对粟裕的身体很是关心,在医院下达报告的第二天便向中央军委请示:

“粟裕同志因工作,特别是在这次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工作会议期间过度疲劳,故旧病发作,病情继续加重,我们认为需要长期休养治疗。”

第二天,中央军委正式做出批复:

“同意粟裕同志休养。”

从中央军委批示下来的那天开始,粟裕就算是正式进入了休养,但这对于一个劳碌了一辈子的大将而言,离开工作太难熬了。

粟裕即便是进入休养状态,但他无时无刻仍然操心的是工作。

1959年2月6日,粟裕还陪同叶剑英一起去了南京、广州,一边休养一边调研,当时很多老首长、老上级、老部下都对粟裕的身体情况表示关注,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张鼎丞、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还特意陪同粟裕一起到了海南。

萧劲光甚至还陪同粟裕一起视察了榆林海军基地。榆林港是个天然隐蔽的优良军港,即便敌人来袭,也看不见我们,相反我们却能看得见敌人。

就在参观榆林海军基地时,粟裕还和萧劲光反复探讨,考虑把三亚与榆林港挖通,以便于海军舰艇活动。

经过多日的游览,粟裕的心情有所好转,连带着身体也逐渐恢复。

不久之后,萧劲光又陪同粟裕一起到了南昌、杭州。

粟裕抵达杭州后不久,就听说老首长、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也在这里休养,因此粟裕打算过段时间去探望一番。

不料,滕代远在得知粟裕来杭州后,直接干脆利索的说了一句:

“粟裕来了杭州,我要去看看他去。”

滕代远甚至专门安排工作人员打电话给粟裕身边的人约时间。

当粟裕得知这一消息后,顿时有些彷徨无措,他跟工作人员说:

“可不敢这样,我要给老首长打个电话。”

还没等电话那边开口,粟裕这边就满怀歉疚地说:

“老首长,可不敢这样啊,我是专程到杭州来看望您的啊,你咋能先过来看我呢?这不是折煞我嘛。”

电话那头滕代远只是笑了笑,亲切地说:

“我们好久不见了,非常想念,就是想早点见到兄弟。”

粟裕心中颇感动容,事实上从1958年以后,他总是能感到这些老首长、老战友的关怀,心中颇为动容。

也许有人奇怪,粟裕和滕代远之间能有什么交集?

要知道滕代远过去革命资历很老,甚至可以称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始人,早在1928年,滕代远就与彭老总、黄公略一起领导了平江起义,并任红五军党代表,是湘鄂赣根据地的创始人,后来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滕代远又任军团政委。

1930年8月,红一、红三军团成立红一方面军,滕代远又出任了红一方面军副总政委(当时总政委是毛主席)兼红三军团政委。

从粟裕,滕代远两人各自履历去看,似乎两人并没有多少交集,土地革命时期两人不在同一支部队,抗战时期一个是在八路军,一个是在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在华北,一个在华东。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两人之间到底有什么交集,一直到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我读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滕代远之子滕久昕写的《滕代远与粟裕的“七战七捷”》。

抗战胜利后,国共就和平展开谈判,当时国民党军表面上与我军和谈,暗地里却做军事准备。

那时,滕代远作为八路军代表(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参与了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工作,并在北平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不久之后又前往重庆、南京,协助周恩来与张治中、马歇尔为代表的双方谈判。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和谈已然无望,滕代远也接到了中央指示:

“返回晋冀鲁豫军区任副司令员。”

滕代远即踏上返回根据地的行程,并途经华东解放区,住在淮安旅社。

好不容易有了这个时间,滕代远原本是计划去看看袁国平(原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中牺牲)的遗孀、时任新四军雪枫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邱一涵。

可没想到的时,邱一涵那时正出差,滕代远没见到人,只好留下一封信仓促离开。

同一时期,新四军华中军区在淮安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5周年庆典,滕代远作为八路军代表,也受到了华中军区的邀请,得益于此,滕代远也与华中军区、华中局领导干部见面。

不过,粟裕当时并不在淮安,而是在海安的华中野战军指挥部,滕代远提出要去看望一下他,于是在庆典结束后,取道高邮、东台、前往海安。

本来以为,粟裕与滕代远过去从未联系过,但至此时人们才知道,原来滕代远与粟裕是湖南老乡,滕代远虽然年长粟裕三岁,但两人几乎是一前一后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滕代远是1923年,粟裕是1924年)。两人不仅见过面,而且还一起闹过学潮。

滕代远一到海安,粟裕立刻热情出面迎接,两人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聊得也大多都是当年闹学潮时的往事,宾主之间其乐融融。

对滕代远的安全,粟裕格外重视,特意安排了一个警卫排,并把他安排到海安尊经阁旁边的红房子下塔。

不过,当时华东解放区并不太平。

从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开始,华东解放区就成为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区域,蒋介石调集了46万大军猛攻,其中用于进攻苏中解放区的就有第一绥靖区五个整编师12万人。

当时,粟裕的华中野战军总兵力也只有三万余人,形势不可谓不紧急。

在原定方案中,中央计划是让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同时出击外线,然而后来粟裕建议现在内线打几个胜仗,改变了毛主席的决策。

1946年7月8日上午,滕代远在红房子听取了粟裕等华中野战军领导同志对于形势的分析,在传达中央指示的同时,滕代远也提了自己的建议,并鼓励大伙:

“要在机动作战中重点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以围歼作战为重点。”

7月10日,滕代远又出席了华中野战军在海安召开的军事会议,会上粟裕传达了中央关于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并做了部署调整:

一、集中一师、六师两个师12个团重点打击敌中路的两个团;

二、以七纵三个团监视东路之敌;

三、以十纵三个团负责牵制邵伯方向的整编第25师。

滕代远意识到粟裕这是在集中兵力,重点攻敌一路的战略战术,在会上就表态支持:

“这样一来,我们就是集小为大,敌人的优势就演变为劣势,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会后华中野战军按照粟裕部署行动,滕代远与粟裕则是坐镇华中野战军指挥部,粟裕每起草一封电报,事先都要经滕代远过目才下发,而滕代远只是接过来看一下一字不改,便同意下发。

滕代远坐镇华中野战军,对协助粟裕指挥作战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意义。尽管两人多年未见,此前又从未搭班子配合指挥作战过,但他们两人之间的默契,却为后来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过,滕代远实际上只参与了苏中战役前三次指挥,之后就徒步赶往山东定陶晋冀鲁豫根据地,协助刘邓指挥了定陶战役。

1946年秋,在邓小平陪同下,滕代远到了河北武安冶陶镇,就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滕代远出任铁道部部长,也因为离开了部队,所以未参与1955年授衔。

不少人认为,滕代远早年曾任红三军团政委、红一方面军副总政委,抗战时期又出任过八路军副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出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资历堪比元帅,但在建国后只出任了铁道部部长,职务有些低了。

也有人认为,粟裕曾任过总参谋长,而滕代远只是铁道部部长,两人级别上看上去相差很多。

可实际不然。

从行政级别上看,粟裕与滕代远实际上是平级。

滕代远因为离开了军队,因此在1952年参加的是地方评级,当时滕代远出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兼铁道部部长,享受行政四级待遇。

粟裕参与的是军队评级,因粟裕战功资历出众加上职务等各方面因素,粟裕被评为军委委员级,后来被授予大将,享受的同样是行政四级待遇。

之所以在感觉上有如此大的差别,主要是因为粟裕过去战争年代功绩太高,而革命战争年代,军事能力突出的人很容易脱颖而出(参考韩先楚、邓华等等开国将军),造成了经常从事政治工作、地方工作的干部的默默无闻。

滕代远不仅仅是资历老,而且贡献也大,建国后出任铁道部部长多年,主持全国铁路建设,也同样功劳不小,但他始终默默无闻,以至于他的事迹反而不为人所知。

事实上,滕代远不仅自己多次拒绝国家给自己的待遇,也不利用权力给家人提供便利。

滕代远的长子滕久翔一开始打听到父亲出任了铁道部部长,还满心欢喜的觉得自己能在北京被安排一个工作,但随后就被父亲一盆凉水浇下来:

“孩子,按父子的情理,我应该在北京给你找个工作。但是正因为你是我的儿子,我不能为自己的亲属谋取私利。再说,你上有祖父、祖母,又有爱人孩子,大大小小六七口之家,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你如果在北京参加了工作,自己倒舒服了,可家里的老人孩子呢?这副担子不能交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啊!你应该自己承担起来,懂吗?”

于情于理,滕代远都当得起粟裕称呼一声“老首长”。

0 阅读:141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