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心导读/ 一起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有能力的爱”指的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未来能力的爱。这需要顺应生命成长规律,满足生命需求的科学认知才能办到。
正文
为人父母,如果有人问,你爱孩子吗?相信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爱了!”
然而,我们有思考过给孩子的爱是孩子需要的吗?我们给的到底是妨碍,还是有能力的爱呢?
什么是有能力的爱
王臻惠老师所写的《有能力的爱 感觉统合概论》书中说到,“有能力的爱”指的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未来能力的爱。
这需要顺应生命成长规律,满足生命需求的科学认知才能办到。
懂感觉统合才能帮助孩子建立未来能力
感觉统合与成长敏感期是一体的二面,因应身体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需求,身体自然产生各阶段的敏感期行为,直至某片段的感觉神经系统被发展完成,形成身体某种能力时,该敏感期现象才会停止,而后接着发生下个敏感期行为,如此重叠反复直到6岁,人的身心基础才会经由这样的过程达到完善。
如果家长不懂感觉统合理论的话,其实给到孩子的爱很多都是逆反生命成长需求的,当然就帮不了孩子建立未来的能力,这样的爱是一种妨碍。
举例而言,如果我们不懂感觉统合,我们就不知道孩子的身体越使用越高能,于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费尽心力来保护、照顾他,出现很多的溺爱、代劳、保护、限制,尤其是当孩子的成长敏感期发生时,我们会用成人固有的观念阻止它发生,导致孩子的生命有某一个阶段、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片段,他的能力是没有长的。
这就意味着下一个能力如果以此为基础,这一系列相关的能力就会发展不出来。
有很多家长听到网络上的信息说,新生儿一定不要摇抱。这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那么,为什么大家这么说呢?
因为有感统失调的家长,非常用力地去摇晃新生儿,导致新生儿的颈椎、脑部、内脏等等都被拉扯到受伤,甚至有死亡案件。
为什么孩子一出生就要摇抱,甚至在胎里时就必须要多角度去摇晃他呢?
因为感觉统合的发展从胎儿就开始了。胎儿的感觉统合发展依靠的是母亲的身体动作带给胎儿的身体不同的感觉刺激。
所以,母亲怀孕时,要根据不同时期胚胎成长的阶段跟成长需求做不同的运动,这个叫做产前感统训练。
产前感统训练够的话,孩子在肚子里就会慢慢地习惯地心引力,出生之后才不会怎么抱都哭。
不适应地心引力的孩子,出生之后可能很晚才翻身,眼睛也很慢才会移动,看起来就是很木的一个小娃娃,之后的“六坐、七爬、十站、周走”等成长敏感期也会出现得晚,甚至有的成长敏感期就不出现。
有些家长迟钝,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能力发展慢了,有些家长会觉得没关系,长大就好了,有人会没检查就说是遗传。
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就去找经验对照来求安心,这是一般家长容易犯的错误。
等到孩子慢慢大了,眼神不灵活,甚至不看人,还吃手严重,不会讲话,家长才开始有点着急,但还是有些人愿意再等等,继续耽误孩子。
按照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来说,一岁左右会说叠字,两岁已经是伶牙俐齿。如果家长不懂感觉统合的话,你会觉得再长大一点就好了。
如果孩子有感受到家长的爱、包容、呵护,他最终还是会因为环境温和有爱而会讲话。
但是如果家长不懂怎么正确地给足语言概念,那孩子就算过了一年,还是只是会讲一些简单的词汇。
这时如果孩子超过三岁,家长就会非常着急,越着急就越逼迫孩子。
有的是温柔地逼迫他,有的是直接非常简单、粗暴地严厉对待,例如直接要孩子重复你的话或回答问题,要不然就给予训斥或惩罚。
于是孩子会越来越讨厌说话,说话的能力又被耽误了。慢慢地,只要有人靠近,要跟这样的孩子说话,他绝对会逃避。
久了以后,你不得不怀疑孩子是不是生理上有缺陷。然而,如果你带他去看医生,得到的可能是很伤心的答案: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多动症等。
事实上,健康的孩子小时候有许多能力发展不足并不是病,最初的原因是因为错误的爱的方式使孩子感统没有发展到位,在大家不理解感统是什么的情况之下,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突然地要求孩子拿出未被训练成的能力来,为难了孩子,给了孩子较大的身心压力。
如果我们早就知道感觉统合发展的重要性,从胎里就知道给他练感统,孩子每个年龄段的能力早就成熟了。
别人一岁会说话,他可能十个月开口,别人两岁伶牙俐齿,他两岁早就会读书,会上幼儿园,比所有三岁多的孩子都还要成熟,让人放心。
别人上小学可能要天天交代这交代那,还要陪着上课,写作业到很晚,早上还起不来。感统好的孩子,什么都自己来,还可以帮你分担一点家事、照顾小宝宝等。
这能力一路超前发展,原因就在他的感统基础很好。所以,要给予孩子有能力的爱,家长不得不懂感统。要不然一定会用错误的观念去宠爱、溺爱、代劳、保护、限制孩子,让孩子能力都没长。
时间一到,孩子能力跟不上同龄人时,家长就紧张焦虑、没有耐心,再回头来逼迫孩子把能力拿出来。
一旦孩子能力发展不足的所有标签一贴下去,最伤心的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主要带养人。因为这些人是最爱孩子的,从头到尾最用力的人。
建立常规意识,对的事情温柔地坚持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常规意识,对的事情温柔地坚持,这一点很多人做不到,大部分人做到的都是温柔地严厉。
大家知道对孩子要爱与尊重,然而对爱的理解错误,自身也感统不良,导致做成宠爱、溺爱或是放任、放纵。
例如当孩子在公共场合没规矩地嬉闹着,这时候有人会温柔地严厉,用各种方式严厉地警告孩子:“你继续试试看,回去有你好受的”,这是最常见的温柔地严厉。
然而,孩子怎么会有这种行为呢?
因为家长在某些时间、某些地点是没有给孩子任何规范的,是允许他“胡作非为”的。父母没有教孩子边界、要求、规矩在哪里,所以孩子去到公共场所,自然而然也这样做。
有些父母感统失调到很自私,他会觉得孩子不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就是应该这样释放天性地“活泼嬉戏”,而没有考虑到周边的其他人,这就是溺爱。
被溺爱的孩子当家长不在身边的时候做出妨碍别人、干扰别人的行为时,有人会给他白眼,甚至开口叫他别吵,甚至会有人把他抓下来打。
被溺爱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行,他绝对会再去挑衅、抗拒别人,最终可能被打或是被警察抓走。这是家长错误的宠爱、溺爱造成的后果。
如果家长的行为让孩子感觉:只要我的爸爸妈妈心情好,我就可以大闹天宫,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的爸爸妈妈心情不好,我动一根小指头就会挨打。
那么,孩子会认为只要看着爸爸妈妈的脸色,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这样的孩子在爸爸妈妈不在的场合,自然而然会变成不受别人欢迎的人。
许多双薪家庭的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一吵,如果有力气,父母就迁就、顺从、放纵、纵容孩子。
如果孩子吵到让父母受不了了,父母可能威胁、严厉、冲动地打他。久了,孩子变成只看父母的眼神,他不懂规矩。
孩子到最后就是两极化,要么就是容易被吓到跟绵羊一样,什么都说好,什么都不敢乱动,要么就是跟野孩子一样。你说东他就故意说西;你叫他不要乱碰,他就偏偏要破坏。
家长为什么会把孩子带成这样?
家长感统失调,不知道要建立常规,不知道常规是要用温柔地坚持来建立,全部都只依照自己一时的感觉来对应。
所以孩子没规矩,一切只看有权势的人的眼色,长大以后就容易变成墙头草的性格,见风转舵,很会投机取巧,讨好别人,变成让人讨厌的人,或者私底下做坏事。
因为常规没有被家长用温柔地坚持的方式来建立,所以孩子就一直在挑衅,一直在试探到底这个边界在哪里,我可以野成什么样子。
家长不直说,生活上又不知道怎么样去温柔地坚持常规,那孩子一辈子都在做这样的试探,到最后孩子会丧失自己,一辈子都在找别人的眼神,而不是在求取社会、法律里面的公平、公正。
他找不到依循的标准,他以为有权势的人的眼神就是法律,因为从小给他的标准就错了。
而这些行为标准、道德规范不是你直接给了,孩子就会照做,它是通过感觉统合处理之后自己内化的。
感觉统合怎么处理呢?就是在生活当中,父母跟孩子互动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通过孩子的感觉系统接收、整合之后,形成了他的认知和记忆。
如果家长不懂感统,没有帮孩子建立常规意识,做不到对的事情要温柔地坚持,不能满足生命成长需求,那么,我们不管是用物质、金钱或放纵的方式给孩子再多的爱,他依然会感觉爱不足,而且很容易把孩子推向法律的边缘,推到没有依靠的茫茫人海中,让他一辈子都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不安,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愿大家一起学习感觉统合,了解感觉统合,让我们一起提升自己的感觉统合能力,做好示范,给孩子有能力的爱。
01该图片由Press 在Pixabay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