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犯错”的潜意识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惠心千爱智慧啊 2024-09-15 03:51:09

前几天超市里看见这样一幕:

在超市收银区,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哭闹着跟一收银员阿姨在那里“纠缠不休”。

收银员阿姨一边给下一位顾客刷单,一边跟他说“你付不了钱,这东西确实就是不能让你带走啊!”

男孩焦急地带着哭腔说:“可我妈确实给了我25块钱,我要是没把东西买回去,我妈会骂死我的……”

收银员阿姨忙不迭地说:“刚才不是让你翻过口袋了吗?超市里也找一圈了,找不到,我这里就没办法给你结账啊!”

男孩依然站在那里哭着说:“钱要是也找不到,我妈也会骂死我的……”

不少围观的顾客,有的忍不住替收银员着急,随口说了句“这孩子真犟,这么钻牛角尖的!”,有的则好心劝着孩子“这钱又不多,你又不是故意的,你不行就回去跟妈妈说明情况,然后拿好钱再来买……”

虽然不知道这场“拉锯战”最后是如何收场的,但是看着孩子因为这么点事情在那里久久过不去,真的挺心疼这个孩子的。

这个孩子因为这么点事,就能在那情绪“打结”好久,说明孩子的父母对他的管教都是偏于非黑即白的那种,没有弹性空间。这个事孩子如果做对了,那可能大家相安无事、风平浪静。这事如果孩子做不好,那父母极有可能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通苛责,甚至打骂。

所以,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进退不是。

有心不按照父母的意愿去执行吧,逃不过一通骂。

有心帮父母去做事吧,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出半点差池。做事的过程中,孩子肯定要时刻绷着一根弦,那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我必须要做好,做到让父母无可挑剔,这样才能保自己平安无事。”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哪有那么多的生活经验可以每次都能保全自己。于是一旦失利了,孩子心里的那根弦势必会拉得更紧了,因为只有让自己记得这一次的教训,才能让自己下一次不会吃同样的亏。

时间一长,这种思维模式就会成为孩子的思维惯性。

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思维惯性会变成孩子的潜意识,变成是一种连他自己都毫无感觉的性格底色了。

于是,在外人看来,这类孩子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凡事都力求完美,凡事都会比别人想得周全,因此大家都喜欢跟他共事。但是于孩子而言,他不会因为得到别人的这种认可而乐在其中,反而会因为这种认可变得更加神经紧绷。

因为他又要为赢得更多人的满意、为了让更多人无可挑剔,他不能有一点松懈,他毫无退路而言,他只有比以前更努力,才能去应付更多人的“评判”,赢得那一份可能连自己都忘却了意义的“认可”。

这样的孩子,大多时候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机敏的,因为他们随时活在不安中,需要时刻让自己处于警备中,自然就会比别人抓取到很多信息。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类孩子做事能力也是别人认为的那么强。一方面这类孩子在怕犯错的心理的驱动下,他们做事可能只是比别人更加尽全力,另一方面这类孩子一路这么长大,为了保全自己,一般不会轻易让自己走出舒适区的。

因为一旦走出舒适区就意味着要试错犯错,试错犯错就难免会引发周围的人不满,这种不满,就是童年延伸到现在的一种深渊,他们不想触碰。

于是相比成长的喜悦而言,能够避开别人的指责带来的伤痛,才是他们莫大的精神归宿。

由此一来,这样没弹性的家庭管教,这样怕犯错的心理,势必会成为这类孩子成长的绊脚石,甚至会给孩子带上一生的枷锁。

这会让孩子始终活在别人的嘴里,让孩子一直身心俱疲地去讨好别人,但最后却越来越不喜欢自己,甚至是越来越不喜欢这个世界。

孩子会因为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想法,让自己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想远离人群,因为只有尽量少地与人接触,就越不用让自己绷紧神经,就越不用伪装自己很能干的样子,最后才得以有机会让自己喘息一下。

这样的孩子,如果没有觉知,就一生“作茧自缚”了。

而事实上,这个“作茧自缚”的始作俑者,不是孩子自己,而是家长曾经一次又一次的“为你好”的严厉管教。

所以,每每提及好的、对的育儿方式,好像要列出好多条才显得像那么回事,其实大道至简。

守住一条,松弛感。

只要家长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让孩子去独立办事时,在大人可控的范围内,凡事在往“成”的方向想的同时,也往“不成”的方向想一下。

成了则给到孩子具体的、适当的鼓励,让这个经验内化成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反之,如果不成,首先损失也好、成本也好、危机也好,都还在我们的可控、可接受的范围内,大人就可以冷静地对孩子做到一副没什么大不了的洒脱样子,这样孩子就不但不会因此有负罪感、自责感,还会因为家长的松弛和包容,会去复盘看见自己的不足,最后这个“不成”的经验也成为了孩子的成长养料。

回到开头的那个男孩,“丢了25块钱”,对于十岁的他而言,就像天要塌下来一样。他心里承受不了的不是25块钱的沉重,而是妈妈将会给到他的责骂。

这么小,就无以承受这种重负,这个孩子未来能走多高、多远、多宽呢?

生命本应有太多可能,但是却因为童年有过这样的心理阴影,此后一辈子都给自己画地为牢了,多可惜、可怜、可悲、可叹呢!

因此,请家长朋友们一起来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有家教过严的惯性行为吧!

如果有的话,先请给自己松绑一下吧!只要我们具备了真正的松弛感,最后我们和孩子的互动,势必是双赢互惠的和谐局面。

0 阅读:5

惠心千爱智慧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