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断进取艺术永远创新——浅析著名书画家米南阳的匾额情结

书画展现历史文化 2024-03-31 01:16:23

文/冷传训

匾额,又称扁牍、牌额,简称为匾或额。中国是匾额文化的发源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匾额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等融为一体,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小小一块门匾,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风貌,与遍布城乡的文物遗存一样,闪烁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光芒。

通常意义上的匾额大致可分为官匾、寿喜匾、门匾、庭院匾、牌坊匾、商号匾、文房匾等几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和使用的多为门匾、庭院匾、牌坊匾、文房匾及商号匾等几类。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当属文房匾和商号匾。前者是因为一些文人墨客为自己的书房或工作室题写斋号,而后者则是商家字号的招牌,也就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品牌“LOGO”。当人们初见一座建筑,会习惯性的首先去寻找门楣上的匾额,以期了解该建筑的属性或内涵。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发现并领悟了匾额的内容,也就基本上领悟了这座建筑的灵魂与文化。

正是由于牌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故由古至今,题匾便成了许多书画名家和社会名流们无法推卸的一项“任务”。似乎名气越大,找其题写匾额的人就越多。著名书法家米南阳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知名度颇高的“题匾名人”。

享有“中国题匾第一人”之称的米南阳先生,是国内知名的书画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因给京城老字号《五芳斋》题匾而在业内受到关注。之后便开始应约给京城一些老字号和知名商家及建筑等题写名号和牌匾。由于其为人坦诚、随和且没有架子,加之其书艺遒劲、洒脱和大气,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等特点,慕名找其求取墨宝的人员络绎不绝,而这其中就有大量是邀请其为单位或个人题写牌匾的。笔者前些年经常去米南阳先生位于友谊宾馆的工作室。在这算不上太大的空间内,几乎每次都无一例外的挤满了求取墨宝、题写牌匾或招牌的人。为此南阳先生总是会不无风趣地说上一句:“对不起,只剩下站位了。”

米南阳先生为人淳朴敦厚、待人真诚热情;他书学严谨、学养丰富、知识渊博,是一位学者型的书法家。他对中国汉字不仅仅限定于间架结构的关注,更注重于对其内涵的理解。他题写的匾额,结构匀称、字体飘逸。既拥有古朴老辣的醇厚感,又不失清新洒脱的优雅韵味。在匾额题写过程中,米南阳先生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充实。其敢于创新、不落俗套,成竹在胸的书写过程,时常会令他随遇而变,独出技巧。他还会把匾额的内涵与所用的汉字进行有机的结合,在笔画和墨色的运用上出彩出巧,营造出神来之笔的效果(如少林武校的武字)。那跌宕跳跃的风姿,神骏飞扬的韵味把作品推向了艺术的巅峰。而他为京城老字号题写的匾额也因其字体洒脱秀美而倍受称许。

众所周知,名山大川以及老字号和牌匾历来有着不解之缘,著名的景观及知名的老字号牌匾多出自于名人之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讲究“名人效应”。有史以来,上至皇帝、大臣、政界要员,下至文人墨客和书法名家等都是匾额的书写主体。如清代的乾隆皇帝,近现代的李鸿章、梁启超、康有为、曾国藩、张大千以及郭沫若、启功、赵朴初、李可染、吴作人、溥杰等名流都曾在京城乃至全国的老字号、名山大川、楼堂庙宇留下过匾额墨迹。

漫步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米南阳先生那厚重拙朴而又不失灵动洒脱的墨迹。从人民大会堂的咏梅厅、吟竹厅、倚松厅,到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场所,更是随处可见他题写的牌匾。而《西华门》、《京广中心》、《双安商场》、《国门第一路》、《中国珠宝》、《中国集邮总公司》、《中国门窗博物馆》、《兴隆公园》、《法制晚报》、《中国计算机报》、《爆肚满》、《五芳斋》、《白魁老号》、《天兴居》、《锦芳》等等这些涵盖了京城知名景点、购物场所以及知名小吃等大众步履可及之处,也都会有米南阳先生题写的匾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米南阳先生曾经工作过的、也是亚洲最大的花园式酒店“友谊宾馆”这里,从宾馆的名称《北京友谊宾馆》,到宾馆内的《友谊酒家》、《友谊商场》、《友谊宫》、《红梅阁》、《紫蘭厅》、《翠竹轩》、《月桂苑》、《金松台》等诸多匾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出自这位“土生土长”的书画名家之手。信步在这古朴典雅、特色浓郁、环境优美、景色怡人的园林式酒店中,除了被酒店舒适宜人的环境所感染,更为那随处可见的一块块精致的牌匾所吸引。透过这些无声的“墨宝”,我们似乎能够感悟到米南阳先生这位“贴近百姓,植根生活,大众喜爱的书画名家”就在我们的身边。

真正对米南阳先生题匾产生兴趣的是他的众多朋友。感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米南阳墨迹,时常有朋友问起:“南阳老师,您一共题写了多少块牌匾?”开始米南阳先生未当回事,总是未置可否的回到一句“记不清了”。可问的朋友多了,南阳先生也不得不自行回顾一下。可静下心来想想,也不得不令自己大吃一惊。多年来,到底题写了多少牌匾(企业名称、书斋号、电影片名、书名、歌名等等),他自己也无法说清。

2018年,米南阳先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开辟了一个《每日一匾额》的小栏目,最初只是把最新题写的一些类似牌匾的书作“斋号、单位名称、品牌名称、书名、报刊杂志名称等”发出来,以求通过《每日一匾额》对今后题写的作品做到心中有数。想不到他的《每日一匾额》已经发布,朋友圈的好友们便陆陆续续把在全国各地发现的由他题写的企业名称、地名、酒店名称、报刊杂志名称以及著名旅游景点名称等等都给发了过来。不仅如此,还有网友把在日本等国外发现的墨迹也发了过来。可谓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令米南阳先生自己都大吃一惊的是,几十年间,经他手题写的牌匾类书法作品竟会如此之多。无奈之下,他只好顺势把《每日一匾额》改成了《每日一版额》,数量由最初的一块匾额增加到数块,最多不超过九块(朋友圈可发九张图片)……

在与米南阳先生交谈中得知: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经他手题写的牌匾类作品已逾五千余件。我通过网络搜索了一下,自古至今,在中国有史可询的名人题匾资料里,尚没有一位数量上能够超越米南阳先生的。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笔者最初想把本文的题目写成“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实际上笔者这样说也是尊重事实,而绝无吹捧溢美之意。然而米南阳先生却不同意,他认为太过张扬,不够谦虚。

米南阳先生始终把父亲那句“匾额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是马路碑林;要认真书写,马虎不得。”的告诫铭记于心,在题写匾额时认真、仔细,从不敷衍。也正是他的严谨,成就了他在匾额题写上的与众不同。也使他成为题写匾额时人们首选的对象。米南阳先生那些构图新颖、字体洒脱、立意美不胜收的匾额,点缀着城市的大街小巷,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的存在既弘扬了正气,同时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城市美化、人文知识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著名书法家言恭达曾经说过:“牌匾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知识不可不知,其魅力不可不语,其精髓不可不察。它让代代中国人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启示人们的人文修为与德性素养……”米南阳先生告诉我:在当今社会中,牌匾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们熟悉的宫殿、牌坊、寺庙、中国古建筑、中式装饰等建筑的显赫位置,牌匾仍然被广泛应用。此外,牌匾在商业领域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商业信息的广告形式,它通过援引成语典故、神话传说、利用趋吉心理、采摘宗教词语等显示商家诚信的方式。同时借助书法艺术的文化底蕴来负载着厚重的民族商业思想,折射出传统的文化色彩。

从十四岁开始题匾起,在米南阳先生的题匾生涯中,最令他感到忐忑,也最令他感到满意的当属《五芳斋》这块匾,南阳先生告诉我“五芳斋”匾额制好后,在艺术上过于严苛的父亲曾专门步行去王府井看这块匾,而且是先后去了三次,直到最后一次回来,父亲突然对米南阳说了一句:“真不错”。就是这三个字的一句话,令米南阳震惊与激动了许久。他知道,能从极少夸奖子女的父亲嘴里说出“真不错”三个字,预示着他在书艺上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这为他后来在书法艺术上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也为他在匾额题写上不断精进注入了动力。

米南阳先生题写的牌匾之所以广受喜爱,在于他拥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和醇厚的艺术底蕴。他深知:匾额是融汉语言、汉字书法、传统建筑、雕刻技巧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好的匾额首先文字必须深邃,要有意境、有文采;内容要言简意赅,同时书法要遒劲洒脱、美观大方。在他看来,牌匾的题写应兼顾方方面面的因素,要有责任心、大局观,绝不能随意应付,潦草为之。米南阳先生深知,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透过匾额的形式把书法艺术呈现出来,令中国文辞与工艺之美有机的结合是书法家当之无愧的责任与担当。

细观米南阳先生题写的牌匾,所用书体大多选用行书。他醇厚的书艺功底令其作品别具风味,独树一炽。其艺术特征十分鲜明。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米南阳先生用他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不懈的追求着“真实的艺术”,而他永远开拓和创新的追求,令他的艺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回顾祖国各地由米南阳先生题写的诸多匾额,那矗立于大街小巷、高楼大厦之上的“民族文化符号”,犹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现代都市增添了浓重的文化色彩。撇开雄浑自如、豪迈洒脱、自成一格的书体不说,单就一些匾额的内容和映衬的时代特色,几乎都无一例外的充盈着满满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时代烙印。也许正是这细微之处不经意间迸发和渗透出的点点讯息,成就了这位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大国工匠精神,通过自身的优秀品质而成功的书艺大家。

透过米南阳先生题写的匾额,人们不仅发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同时也欣赏了他精心呈现给城市、给社会的大美。我想,这或许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承载这份责任的中国艺术家的魅力所在!

2023年8月18日

0 阅读:0

书画展现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